•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东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去西部支教”是幸福
    发表时间:2018-10-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王晨

    东北大学支教团成员在新疆布尔津县支教

      过去11年,59名东北大学志愿者分11批次赴新疆支教。

      东北大学新疆研究生支教团成立于 2006年,第一次去的地方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2007年转至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支教至今。

      11年来,支教团成员除了教学,还积极开展爱心公益项目,参与当地扶贫建设,创立“安利彩虹”超市,开设“筑梦学途”公益课堂,建立“在线支教”网络课堂,打造“疆爱津行”志愿服务公益品牌项目。支教团向社会募捐图书馆管理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图书、衣物、学生学习用品及体育器材等物资,折合人民币累计达90余万元,通过“疆爱津行”奖助学金等方式,累计发放爱心善款10余万元。

      11年来,东北大学新疆研究生支教团涌现出了全国西部计划志愿者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高祥,辽宁省志愿服务先进个人马犇,辽宁省向上向善好青年、沈阳市十佳道德楷模刘雷等一批先进典型。2014年,为纪念新疆支教团十年奉献与付出,当地将新建的冲乎尔镇寄宿制中学主楼命名为“知行楼”。

     

      “走,去西部支教”

      在一些支教团成员看来,“走,去西部支教”是一句生动的青春誓言,也是一种挑战。

      2006年8月,由张勇亮、杨铭茹、孙明哲组成的研究生支教团,首次走进昭苏县洪纳海乡上洪纳海村小学,这是一所民族小学,授课对象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学生。

      张勇亮展示了一本特殊的花名册,最长的名字乌拉斯别克·布力德尔程·叶尔阿斯勒,有15个字。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支教团成员从记住学生名字入手,他们将所有学生的名字按座位顺序写在教案第一页。每天早晨起床、课间休息、晚上睡觉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记名字。记住了孩子们的名字,支教团就与孩子们熟络起来。他们积极向当地老师请教,并购买了语言类工具书,一年下来,不少支教团成员笑言可以顺利通过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级考试。

      课堂上,历届支教团成员都很重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当语文老师的何晓辰别出心裁地将音乐引入课堂教学。“当时我在授课时,有一篇名为《蜀道难》的文章要求学生背诵,可有几个学生怎么也背不下来,我就提示他们用说唱(rap)的节奏背诵,没想到用rap背诵《蜀道难》,竟然很押韵,孩子们边唱边笑,一会儿就背下来了。”何晓辰说。

      为了讲好历史课,王玮不落下任何一个旁听机会,课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听课记录,熬夜备课是他的生活常态。厚厚的备课笔记,王玮一年写了10多本。

      “支教老师都是多面手,哪科缺老师他们都能第一时间顶上,而且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支教老师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3个字。” 布尔津县高级中学校长夏丽萍回忆。

      就这样,学艺术设计的王玮走进高一历史课堂,教出了全区第一的成绩;学热能工程的孙涛带领团员开发了布尔津县高级中学图书管理系统,搭建了高级中学校内信息高速通道……

     

      “有了走出来的机会,也有了走下去的可能”

      11年来,支教团带去的除了知识,还有走出去的希望。

      “2000元国家补助,罗扎生活费500元,罗扎入冬衣服鞋子132元,高考教材35元,电话费100元……”这是支教团成员刘雷的生活账单。2000元的国家补助,自己只留1000元。

      哈萨克族高二女生罗扎·别尔克别克,母亲身患疾病,一家三口住在土坯房里。然而生活的窘迫并没有击垮这个坚强的女孩,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排在年级前列。

      曾担任支教团团长的刘雷和团员们不仅为罗扎买来新衣服新鞋,还通过公益活动为罗扎争取到每年2000元的资助。2016年8月,罗扎收到了伊犁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已经回到东北大学的刘雷听到这个喜讯,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当即决定,每个月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拿出500元,帮助她完成大学学业。罗扎满心感恩:“支教老师资助我还帮我募集助学金,让我能够继续学业,参加高考,有了走出来的机会,也有了走下去的可能。”

      像罗扎这样的孩子还有不少,他们的期待与未来是支教团扶贫助学的动力。

      “第一份贫困生资料上传后,我们5个人轮流刷新网站,只等‘求助中’变成‘已有资助意向’,当第一位资助人一次性资助了5名同学时,我们5个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我们通过助学网成功地为布尔津县高级中学的6名同学募集到了助学金。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绝不!”这是支教团成员姚艾君支教日记中关于扶贫助学的一段。

      “那里的孩子需要我们去引导他们,引导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支教团成员杜宇说。

      过去这些年里,支教团成员到布尔津县19所中小学接力支教,他们开设爱心公益补习班,组织梦想讲坛,打造了融公益课堂、素质拓展、兴趣社团于一体的“筑梦学途”公益课堂体系,累计受教育人数达18647人。

      夏丽萍感叹,东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是“当之无愧的造梦师”。

     

      “一生一世我爱你”

      在西部支教,对志愿者来说,播种希望的同时也在收获着希望,他们体味到的感动,感受到的责任与爱,是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2017年6月23日,距离返程的日子只有5天了,刘思宇还有许多放心不下的地方。“书的种类还不够,回去还要再想办法;阿合特列克爸爸的病不知道好了没有,走之前要去她家里看看;帕丽扎性格太内向,不敢大声朗读课文,要记得跟禹老师说一下让她多鼓励鼓励;哈不列提的字要提醒他,即使我走了也要坚持练习……”这些写在日记本中的不舍和牵挂,是每一位支教团成员都曾有过的心路历程。

      “支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我们是付出者也是收获者,孩子们的情谊是我们最好的青春记忆。”刘思宇认为。

      支教团成员殷娇现在长春工作,她教过的两名布尔津高中的少数民族学生考到了长春。她说:“见面时,听他们重复我当年上课时鼓励他们走出新疆,有机会要到内地来上学,了解学习不同的文化,再回到新疆建设更好的家乡的那段话时,我感到欣慰和骄傲,骄傲自己用言行影响了别人,欣慰他们可以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支教团成员姚艾君认为:“支教的经历还历历在目,我们所带的班级27个人,悉数考入大学,大学期间80%的人做过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大学毕业后6人从事了教师职业。我总会在每年9月10日收到他们发来的教师节的祝福,9年来从未间断。我们走进大山深处,用爱与信仰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和老师。影响了他们,就可能影响几代人,改变几代人的命运,这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也是我们对西部最长情的告白。”

      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何晓辰虽然已经从新疆回来快5年了,但一提起新疆孩子“颁发”给他的“毕业证书”,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那是2012年5月,孩子们知道何晓辰要走了,就劝他:“老师,留下来不走,行吗?”

      他开玩笑地说:“研究生还没念完,你们要是给我发毕业证,我就留下。”

      谁知,两节课后,他真的收到了“研究生毕业证书”——学生们拿一张纸画了个毕业证,上面写着“何晓辰同学成绩优秀,乐于助人,被评为优秀硕士”。

      孩子们为这张证书设定的编号为“1314520”,意为“一生一世我爱你”。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王高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