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带领全村百姓致富奔小康是我最大的梦想”
    发表时间:2019-12-03 来源:正义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周时学(左二)和刘勇现场商菜籽油的品牌化之路。张飞龙 摄 

     

      10月28日,重庆市荣昌区古昌镇大青杠村的两间加工坊内机器轰鸣。农户秋季新稻通过全自动打米机,流淌出的大米粒粒饱满。榨油坊内,菜籽油滴滴香浓。一位中年男子抓起一把大米爱不释手,拎起一桶油喜上眉梢,他对身旁的大青杠村党支部书记刘勇说:“咱们一定要把村集体经济搞红火,让村民家家户户走上增收致富‘快车道’。”他,就是荣昌区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周时学。

      2019年3月,53岁的周时学来到古昌镇大青杠村任第一书记。

      “‘带领全村百姓致富奔小康’是我来时的初心,也是我最大的梦想。”周时学说。到任以来,他和村干部们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勠力同心,建强党组织、做强村集体经济、推进脱贫攻坚,圆了村民的“脱贫梦”,也圆了自己的“奋斗梦”。

     

      既管好了“自家地” 也种好了村里“责任田” 

      “大青杠村党支部凝聚力不足、战斗力弱,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希望村党支部能强起来,彻底甩掉软弱涣散的‘帽子’。”2019年3月25日,周时学一到大青杠村,大青杠村党支部书记刘勇就说出了心愿。

      根据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周时学立即和村支两委干部和全体党员进行一对一恳谈,详细了解情况、共寻问题根源、共商整顿措施。

      “村干部忙着搞生产,忽略了组织生活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理论学习一松劲,凝聚力肯定垮下来。”周时学详细了解了原因。行动刻不容缓,在他的组织下,大青杠村党支部严抓“三会一课”,落实“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放松。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的方针政策,最终都得由村干部来具体落实。如何激发村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成了周时学关注的焦点。“我们每周定期召开工作会,总结上一周工作,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周时学介绍。此举将村干部们的日常工作摆在了桌面上。干部们工作干得好“喜形于色”,分享经验;有不足之处则在“红脸”“出汗”之后,一门心思抓落实。遇到难点问题,大家也能及时讨论,拿出科学可行的方案。

      经过2个多月的努力,村干部们既管好了“自家地”,也种好了村里的“责任田”。大家工作的“精神头”焕然一新,村里的工作理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增强了。

     

      “空壳村”变成了“粮油村” 稻米菜油阵阵飘香 

      “我们村以前没有实体经济项目,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周时学坦言。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全村发展陷入了困顿,村民们的生活也不好过。

      在古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11月,该村充分利用辖区农业农村委下拨的扶贫资金10万元,注册成立了重庆市汇名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先后购买了榨油机和稻谷剥壳机,成立了稻米加工坊和榨油坊。

     

    周时学(右一)和刘勇查看加工出的大米品质。张飞龙 摄 

      机器轰鸣,稻米和菜油飘香,大青杠村集体经济有了希望。

      “仅靠加工挣不了多少钱,我们还要想方设法谋出路。”周时学算了一笔精细账。就稻米加工而言,100斤稻米加工费用是10元,抛开工人分账、机器磨损,村集体挣不了5块钱。

      经过考察、调研,周时学提出:做大做强粮油品牌,由农产品粗加工向成品生产“升级”。

      产品要进入市场就得有订单。周时学化身业务员,在工作生活中利用开会、出差等契机,积极向各企业单位做宣传、拉订单。

      “来到大青杠,就别想空手回。”周时学笑道。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总会在他的“软磨硬泡”下,带走几桶油。客户感觉油的品质好,不仅主动购买,还会相互介绍。在口口相传中,大青杠村的菜籽油的名声小规模传开了。作为“娘家人”的荣昌区检察院,自然也大力提供支持,干警们积极购买菜籽油,也主动帮忙宣传。

      微信朋友圈发文介绍、电话搞推销……努力没有白费,大青杠村集体总共拿下了15000斤的订单。“今年年底,通过粮油加工,村里至少能挣6万元。”周时学开心地说。他正盘算着将菜籽油挂到荣昌区“村务云·在村头”农村大数据综合服务云平台上去销售。

      油料和稻米加工需要大量采购原料。村民只需要一个电话,村里立即派人入户收购。不费运费、不费时间、不需人力足不出户就能让农作物稳定出售,让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

      榨油坊惠及村民,除了收购农作物,还提供了就业岗位。“上半年我在广州打工,如今回到村里上班,工钱不比大城市差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照顾家人,我很满意。”大青杠村4社村民刘贵模一谈到现在,喜上眉梢。

      “我们正筹划成立油菜专业合作社,打造油菜种植示范基地,将油菜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其中,共同增收致富。”周时学满怀憧憬地说。

     

      村民也能“尝甜头” 努力致富奔小康 

      村集体挣了钱,周时学希望村民也能跟着“尝甜头”。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带领全村百姓致富奔小康,是周时学来时的初心,也是最大的梦想。

      到村以后,周时学对全村74户脱贫户及8户贫困户进行了全面走访、摸排,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今年4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他组织全村贫困户召开了“感党恩、扶贫扶志智”大会,对全村贫困群众进行了政策宣传、细化讲解“两不愁三保障”,让已有成效的贫困群众分享经验,对思想滞后的贫困群众进行教育引导。

      大青杠村2社贫困户老莫的女儿年仅16岁,今年初中刚毕业就打算辍学。“穷成这样,还上什么学,打工还能补贴家用。”老莫无奈地说。“未成年去哪里都找不到工作,何况手里还没技能,不仅挣不到钱,还苦了孩子……”在了解情况后,周时学第一时间来到他的家里,摆事实、讲道理,总算把思想做通。同时,周时学还积极主动帮助小莫联系学校。如今,小莫正在区职业教育中心读幼师专业。“多亏了周书记,让我们家看到了希望。”老莫由衷地说。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为了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周时学积极发动村里的种养殖大户吸纳村民就近就业。

     

    周时学(左一)实地查看花椒长势。张飞龙 摄 

     

      如今,村集体经济大发展,让至少3户脱贫户和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就业。孟冬初寒月,大青杠村依然苍翠的400多亩花椒,也为30多户贫困户和脱贫户提供了就业岗位。针对劳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和脱贫户,采取土地优先流转的方式,让贫困群众实现增收。“2020年,全村花椒种植将达到1000亩,可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为村民带来20万元的固定收益。”周时学说。

     

    周时学(前排右三)陪着贫困群众在重庆银行现场了解扶贫贷款事宜。张飞龙 摄 

     

      10月24日,周时学还领着10多位贫困群众来到重庆银行办理扶贫贷款。村民们一一按下红手印,满心欢喜地谋划着产业发展路。

      周时学说:“我是一名转业军人,也是一名检察干警,有的是干劲。组织交给我的光荣任务,一定圆满完成!我要在第一书记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干出成效,圆了村民的‘幸福梦’,也圆了我自己的‘奋斗’梦!”

    网站编辑:白 梦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