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是学生 也是医生!"95后"奋斗在战疫一线
    发表时间:2020-03-17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3年非典时,“95后”还是一群初入学堂的孩子,被整个社会悉心呵护着。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全国各地都有抗击疫情的“95后”身影。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有这样一群“95后”规培医生。他们是学生,也是医生,坚守在抗疫一线,用青春书写担当,守护着曾经守护他们的人。

     

      急诊前哨站 战疫“扫雷兵”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广州市新冠病毒肺炎救治定点医院。在这场抗击疫情战斗中,急诊科和发热门诊是名副其实的“前哨站”,这里的医生不仅要完成普通患者的急诊救治任务,更要做好新冠可疑患者的排查工作。

      23岁的吴建杰是去年刚考上广州医科大学的研究生,也成为了一名规范化培训医师。疫情期间,他承担起急诊外科的部分诊治任务。“来就诊的患者病情大多数比较紧急,我们需要迅速评估病情,排查新冠肺炎,然后分诊到专科治疗。”

      吴建杰表示,面对疫情,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第一时间鉴别可疑患者与普通患者,划分出“绿区”和“红区”,然后分级诊治,尽最大的努力将新冠肺炎患者与普通患者区分开,避免医院内的传染。

     

    图为吴伟铭。受访者供图

      吴伟铭也是一名“95后”,疫情时他与医师的主战场是急诊“红区”。“我们的敌人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孔不入,不过我们有精良的隔离设备和科学的分诊制度。疫情期间,我已经把穿隔离衣、戴口罩和外科的七步洗手法训练得如火纯青了。”吴伟铭笑着说。

     

      呼吸科的战疫“狙击手” 

     

    图为钟舒丰。受访者供图

      时下正值流感的高发季节,呼吸内科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住院部的“新冠肺炎狙击阵地”,担起其它科室新冠疑似病例的会诊排查重任,以及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

      “每一位肺炎患者或发热患者都有感染新冠的可能性。因此,患者的接触史、体温曲线、化验指标、胸部CT等,都是我们需要面面俱到的点,遗漏的每一处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24岁的钟舒丰告诉记者。

      规培医师每日上班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仔细查阅每位患者前一天的检查检验结果以及体温情况,评估病情的变化,然后汇报上级医师,做出相应的处理。“尤其要重点关注隔离病区患者的核酸检查结果、胸部CT以及体温情况。”

      1996年出生的吴志燕是疫情期间才到呼吸内科轮转上班。刚刚结束心血管内科轮转学习的她对此不敢有丝毫懈怠,“在呼吸科上班不仅要专业技术好,还得会拉家常”。在呼吸科内科的大多数患者有咳嗽、发热等症状,他们都怕自己得的是新冠肺炎。因此,医护人员的心理疏导尤其重要。“由于疫情期间只允许一名家属陪护,尤其是一些老人病患,会感到非常孤独,陪患者聊聊天有时候比用药效果更明显。”在吴志燕看来,给予患者心理慰藉非常重要。

     

      奋战在自己的“战场” 

     

    图为张梓轩。受访者供图

      25岁的张梓轩参与救治了呼吸内科的第一位新冠肺炎患者。“父亲的战争在沙场,我的战争就在这里。”听着父亲军旅故事长大的张梓轩,从小崇拜父亲,深受影响,在疫情面前,她选择奋战在自己的“战场”上。

      “爸爸,17年前您参与了抗击非典,17年后女儿要参与抗击新冠。”今年刚满25周岁的梁乐诗跟父亲说出了自己参加抗击疫情的想法后,便得到了支持。她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总喜欢把父亲的“抗击非典英雄”金牌佩戴在自己身上,如今遇到了疫情,必然是毫不犹豫地冲锋在前,与战友们坚守在抗疫一线。

      田雨的母亲是一名妇产科医生,这个春节她放弃了回家团圆,选择留守在医院,参与一线作战。当谈及为何不回家时,1996年出生的她只是简单地回了一句,“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青春,是一首值得用心谱写的赞歌。不知何时,“95后”已悄然长大。疫情面前,他们正身体力行,用青春画笔描绘精彩人生、传承担当精神。

    网站编辑:穆 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