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燕连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发表时间:2019-11-27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导 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因此,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人民的一项重要事业。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相统一”教学要求。“八个相统一”言简意赅、深刻精辟,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理论强党本期策划将深入解读这一教学要求。今日刊发坚持“八个相统一”系列文章之八,敬请垂注。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燕连福

       

      作者简介: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著作4部。2016年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15年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2015年入选教育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教育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教师择优资助”项目; 2014年出版著作《美丽中国在路上》被翻译成英语、西班牙语、日语、俄语、韩语等语言,由中国外文出版社面向全球发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其中“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是“八个统一”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灌输性、注重启发性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同时也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一、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的内涵与诉求

      所谓灌输性,就是强调教育者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对受教育者要进行正面系统的理论传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其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灌输性是其本质属性。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系统论述了“灌输论”,认为工人阶级和群众自身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必须从外部灌输进去。这里的“灌输”强调的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要进入工人的头脑的原则或要求,而非具体方法。坚持灌输性并不是强调硬灌漫灌,也不是“填鸭”,更不是被有些人所歪曲的“控制论”或“洗脑论”。对“灌输论”理解的狭隘化必然导致种种错误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灌输的本质属性。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和严峻。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受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的局限,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在面对复杂的现象和问题时容易陷入相对主义的迷惘。换言之,科学的理论不会在青年学生头脑中自发的产生。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把科学的理论“灌输”给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坚持灌输性,是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保障。

      所谓启发性,是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受教育者积极思考,使其通过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自觉自主地做出判断,并且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仅仅通过灌输不可能完成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全部任务。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我国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倾向于把现成的结论直接传授给受教育者,忽视了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离不开自主建构的过程,只有通过启发和引导,才能促使受教育者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刻领悟,实现从知识向能力转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坚持启发性,注重启发式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开放性思维、抽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多元多面的价值观念和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愈发明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沉渣泛起,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的噪音、杂音仍不时响起。思政课教师必须通过启发的方法引导青年学生水到渠成得出正确结论,才能使科学的理论知识在其心中彻底内化,从而提升其明辨是非、抵御错误言论的能力。

     

      二、思政课改革创新既要坚持灌输性也要坚持启发性

      灌输性和启发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属性,二者关系并非完全割裂和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共同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这一主题。从人类知识传递的角度来看,灌输是启发的基础,启发是灌输的延伸。一方面,人们通过系统性的传授,获取前人已有的间接知识,从而实现人类知识的代际传递,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灌输;另一方面,人们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知识,并通过与自身已有知识相互印证,进而形成认识的升华,这个过程就是启发。从个体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一个人思想素质的成长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外部强制力会不断削弱而内部自制力则不断增强。他律实际上就是强调灌输性,自律是他律内化的结果。受教育者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过程中离不开教育者的“精心引导和栽培”。

      灌输重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强调通过由外向内的系统性的知识传授,使受教育者能够接受继承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而启发则更加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者由内向外地引导受教育者自主的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价值引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实践若没有系统性的灌输,启发就没有基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将走向放任主义和相对主义;如果没有“触动心灵”的启发,灌输则会变得呆板僵化、枯燥无味,必将陷入形式主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必须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以灌输为启发提供方向和理论上的指导,以启发增强灌输内容的接受效果,才能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实现路径

      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中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中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首先要求教师要搞清楚“灌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政课教师要始终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主动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来严格要求自己;善于将理论体系、教材内容创造性地转化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努力在提升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的同时切实增强理论功底、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发挥思政课教师主体性还体现于要在“怎么灌”“怎么启”“何时灌”“何时启”等问题上下功夫。这些问题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把握灌启发的方法、时机和艺术,对于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当灌则灌”“当启则启”,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在学生处于“愤”和“悱”的临界状态下,适时“启”之“发”之,就能使学生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升华灌输的效果。

      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中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在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绝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性的传授,必须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如此才能“入脑入心”。思政课的有效性离不开对教育对象思想、心理和情感的研判,思政课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积极把握学生心理。当前特别要注重对“千禧一代”青年学生的心理行为和认知规律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心理特征和思想特点,以便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中体现灌输性和启发性。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聚焦青年学生思想困惑,不断树立问题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学生群体也渐渐显露出“原子化”倾向,“二次元”“鬼畜”“佛系”等种种亚文化的流行加剧了青年学生面对现实问题出现的思想困惑。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贴近学生,把握其思想困惑的具体问题和原因,灵活运用灌启结合的方式,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不断激发思想共鸣,最终指向课本回归理论。

      在教学内容和手段方面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从教学内容来看,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要进一步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铸魂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要体现理论的深邃和魅力,通过增强思想性和理论性来提升“灌输性”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要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突出亲和力与针对性,来增强“启发性”的效果。从教学手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综合运用现代传媒的新技术,优化图、文、声等元素的组合;要注重理论话语向感性话语的转变,整体性话语向个体话语的转变;着力打造灌输和启发的氛围和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特别注重现代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的运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革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二者的统一。

     

      【专家推荐意见】文章聚焦“八个相统一”之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行统一,从概念入手,阐述了二者统一的依据和途径,有现实性和启发性。

      (理论强党出品,皆为原创,如蒙垂爱关注转发,务请注明转自党建网或党建网微平台,以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网站编辑:白梦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