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党史故事
谁是中共南湖会议的“红娘”
发表时间:2016-07-2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王会悟,中共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放哨人。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会议进行到30日晚时被暗探发现,为保证大会顺利进行必须立即转移,王会悟提议去嘉兴南湖继续开会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同意。大会最终在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顺利闭幕,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由此宣告成立。一大的顺利闭幕离不开王会悟,没有王会悟也就没有今天的南湖红船,她是南湖红船的直接见证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我们对这位见证南湖红船诞生的老人寄予无限缅怀之情,并以此文为念。

  女承父业的“小王先生”

  1898年7月8日,王会悟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观后街14号的一幢普通民宅内。其父是晚清秀才王彦臣,王氏家族在乌镇世代以教书为业。王彦臣以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在当地备受欢迎,所办私塾学生最多时曾达四五十人。王会悟是他的第五个女儿,但开明的父亲没有丝毫失望,而是充满喜悦地给她取名“会悟”。王会悟的母亲以精美的刺绣技艺而享誉乡里。王会悟在6岁时,便入父亲的私塾读书、认字。

  1911年,王彦臣因诉讼蒙冤,被发配关外,后虽获释却大病不起,最终客死他乡。王家至此家道中落,生活变得十分窘迫。由于王家世代以教书为业且在当地已颇有名气,王会悟自小在父亲的私塾读书,所以她首先想到维持生活的办法就是继承父亲的衣钵,继续教书。教书之余,她也做些刺绣、打毛线等手工活帮助母亲维持生计。后来为了增加学生,王会悟向本镇宝阁寺的方丈借了一间殿堂作为教室,每天到各个街头巷口去贴招生广告,广发招生传单,扩大宣传。刚开始报名的人并不多,有很多家长持观望态度,王会悟便让学生来教室试听,等听过课之后再行决定是否报名。王会悟教学手段新颖,教学技能娴熟,而且在教学中积极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宣传科学、倡导新观念。大家不但口口相传,还极力推荐一些孩子去王会悟那里上课。乡亲们都说:“小王先生教得极好,跟老王先生一样。”不久,学生的人数已增至100人左右,比她父亲的私塾人数最多时还多一倍以上。

  这所桐乡县的第一所女子学校,引起了很大反响,乡亲们的交口称赞让桐乡县教育部门做出了每月奖励教员5元钱津贴费的决定。但是,好景不长,这5元钱的额外奖励引起了一些顽固派的嫉妒,加上王会悟在学校极力反对养童养媳行为,宣传婚姻自由,并鼓励学生剪辫子、破除缠足等陋习,这些做法引起了镇上保守乡绅的极大不满。他们联合起来对教育部门施加压力,对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威胁恐吓,以致学生人数日益减少,最后被迫停办。虽然这次办学在保守派的压迫下以失败告终,但这次经历坚定了王会悟与顽固派决战到底的决心,也为她日后参与创办上海平民女子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1913年下半年,王会悟在哥哥的支持下,去嘉兴女子师范学校读了一年预科(正科四年)。因为要16岁才能进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当时她才15岁便只能考预科。1914年夏,王会悟预科毕业想再读正科,王母认为,虽然读师范不用学费,但其他杂费也需要钱,并且时间比较久,便劝说她放弃。王会悟毕业后回乌镇湖溪小学继续教书,但学校男女同工不同酬,总觉得受歧视,气愤之余便想出去继续求学。

  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

  1916年前后,在乌镇教书一年多,沈雁冰(茅盾)堂妹知道王会悟要读书,但是去嘉兴读师范是不可能了,便托人介绍她去湖州洋人办的教会学校———湖郡女校学英语。那里不收学费,还可以学英文,边读书边教低年级学生(牧师太太、子女等)中文,以工换读。这是一所由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有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接触到各种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书刊。当时一起求学于湖郡女校的同学有后来成为南京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夫人的张维桢、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夫人并创建北京香山慈幼院的毛彦文等。这些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女孩每天聚在一起讨论怎样恢复妇女独立自主的人格,怎样冲破“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压迫与束缚。王会悟更是对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情有独钟,里面所倡导的妇女解放思想激荡着她的心扉。她用白话文给陈独秀写信,表达自己决心为民主、自由而战斗到底的豪情壮志。陈独秀欣喜地回信说:“没想到我们的新思想影响到教会学堂了。”

  湖郡女校虽然有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但改变不了其为上流社会培养淑女的教育实质。王会悟为了更进一步探寻女子独立解放的途径,于1919年结束在湖郡女校的学业,经沈雁冰介绍来到上海。到上海后经学联介绍,王会悟拜访了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负责人、黄兴夫人徐宗汉。她先住徐宗汉家,后被安排在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做文书工作。王会悟热情开朗的性格、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得到徐宗汉的器重,她自己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历练,第二年便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于工作关系,王会悟时常出入陈独秀寓所,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个刚从日本回国并寄住于此的人。这个人不善言辞却谦和有礼又信仰坚定,王会悟立即被这个年轻人所吸引。这个人就是后来的中共一大代表李达。两人被彼此对革命的热情所吸引,开始恋爱。一个是浙江人,一个是湖南人,语言不通,他们便用笔写在纸上进行交流,“多呈写字谈”,王会悟称其为“笔谈恋爱”。王会悟1920年4月,陈独秀夫人高君曼做证婚人,王会悟与李达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2号陈独秀家中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坚强、勇敢的伟大母亲

  1922年7月16日,中共二大在上海王会悟的家中召开。她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大女儿李心田在门口放哨,继中共一大之后又为中共二大做警卫工作。8月,湖南自修大学正式成立,毛泽东任驻校校董兼教务主任,特邀李达回湖南任自修大学校长。王会悟跟随李达带着才出生几个月的大女儿离开上海来到长沙,与毛泽东、杨开慧夫妇一起住在清水塘。毛泽东夸奖王会悟:“你是很有魄力的一个人,敢到这个地方(指南湖)去开会。”他们在清水塘时,还有个笑话:当时王会悟不知道水很缺,用喝的水洗了尿布。毛泽东风趣地说:“将来会有自来水。”

  湖南自修大学取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二者之长,是一所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学校。李达主持全校教学工作,王会悟任英语教员。

  1923年4月,湖南自修大学因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被湖南省省长赵恒惕武力封闭。李达辗转于武汉、长沙等地授课。1924年长子李心天,1926年小女儿李心怡相继出生。

  1927年底,由于遭到国民党的搜捕,王会悟一家逃到上海法租界的一处偏僻弄堂暂避。虽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但王会悟的革命热情丝毫没有减退,依然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1932年,她与李达以她的笔名“王啸鸥”组建了笔耕堂书店,编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著作。李达著的《社会学大纲》便是1937年由笔耕堂书店首次出版的。毛泽东读到这本书后,曾在给李达的复信中称赞他们夫妇是“真正的人”。1933年后,王会悟跟随李达迁居北平,在宗帽三条买下一处四合院定居,全家才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但好景不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北平沦陷,李达去了上海,日本宪兵搜家,问李达的去处。此时,刚巧老家来一封电报说“父病重”,王即答“去湖南了”。王会悟被日本宪兵带走,并遭捆打至骨伤。后虽经地下党营救,但仍被敌人监视。王会悟借去朋友家之机,逃往天津,坐船去了青岛,从此开始了多年的流亡生活。1938年冬,王会悟一家五口逃至贵阳,在郊区花溪镇暂住。年底,年仅17岁的长女李心田病逝。李达之子李心天曾说:“爸爸有一句名言很容易记住,他说姐姐(李心田)是90分,是他最喜欢的。儿子(李心天)是60分。妹妹(李心怡)是30分。他最喜欢姐姐,而且现在留下来的照片,姐姐最漂亮。因为爸爸那个时候是名教授,所以就让姐姐进培华(学校),当时北平最贵、贵族小姐上的学校。一个班里只有两个女孩:一个是姐姐,一个就是在北平最有名的中医的女儿。”

  南湖红船的见证人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因法租界巡捕介入,会议被迫中止。为躲避搜查,大会最后一天转移至嘉兴南湖一艘游船(红船)上进行,最终圆满落幕。这是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而在这一过程中,提出由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开会的人即是王会悟。她见证了南湖红船的诞生,没有她便没有今天的南湖红船。

  1959年,为纪念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胜利闭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同时起到保护革命圣地,弘扬革命精神,教育广大党员、人民群众的作用,中共中央和浙江省委决定建立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10月1日,纪念馆正式建成,负责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的保护、开放和管理。同时展出的还有根据中央有关部门“南湖建馆的中心是船的问题”的指示,按当年一大开会游船仿制的游船,即今天的红船。

  南湖红船的最终定型,王会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她首先确定了红船为单夹弄丝网船。据当年参加筹建纪念馆和仿制红船的董熙楷老人回忆,1959年3月上旬的一天,他携带丝网船模型进京,打算和郭部长(时任嘉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已早几天到达北京)一起将它呈交给党中央,由毛主席、董必武同志审定。中央办公厅的同志说毛主席去西南视察、董必武同志去西北视察,要见主席和董老需等到20天以后,便介绍他们先去王会悟处访问。第二天,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一位秘书的陪同下,他们拜访了王会悟。当王会悟听到嘉兴要筹建一大南湖会址,并专程派人送来丝网船模型请求审定时,老人的目光立刻投向船模。她站起身走近船模,用手摸摸,仔细观察,说这只船的模型同当时一大代表开会时的那艘船的样子倒是很像,就是大了点,实际上还要小,并且当时开会用的应该是单夹弄丝网船。现在我们看到的大船后面船艄系一条小拖艄船,这条为当时进城购物、接人等所用的拖艄船也是在董必武提出后,王会悟最后确认才增造的。仿制中共一大纪念船及拖艄船的工作,由胡志根船长负责的嘉兴造船厂制造,1959年7月1日按质按期完工。当年10月1日,红船下水,停泊在嘉兴湖心岛烟雨楼东南岸的水面上展出,从此开始了向人们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诞生历史场景的历程。

  (责任编辑:陈蓉)

网站编辑:唐明涛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