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刘少奇的“调研经”
    发表时间:2017-11-0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1961年5月,刘少奇在湖南省宁乡县进行农村调查。

      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境。为了探究困难之因,扭转困难之势,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了贯彻中央精神,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1961年4月至5月,刘少奇在湖南农村蹲点调查研究了44天,积累了许多方法,让群众说出了许多真心话。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我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证,也是转变干部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执政能力和施政水平的不二选择。无论是哪个历史时期,各级各地都极力倡导机关干部走出去、走下去,并且要求听真声音、真听声音。但是,反观时下,少数党员干部,要么不想听真话,蜻蜓点水、转一圈就上来了;要么听不到真话,老百姓不肯“掏心窝子”。刘少奇让群众“掏心窝子”的方法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要带着真感情。将心比心,以情换情。干部怎么对待群众,群众也会怎么对待干部。干部开展走访调研活动,不是到群众中去摆谱,更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要通过走访,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倾听群众的真实声音。而道实情、讲真话,是要在平等的环境下、融洽的氛围中、真切的感情里。这就要求广大干部要怀揣着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感情,要能够站在群众的角度,而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并且要全面察、广泛听。正如刘少奇在调研过程中叮嘱参与调查的人员:要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让群众把心里话讲出来。好话坏话都要听,哪怕是骂我们的话,包括骂我这个国家主席的话都要听。也正因为如此,群众才肯说话,愿意说真话。

      要真正沉下去。沉得越深,看得越清;待得越久,听得越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沉不下去、待得不长,无法摸清实情,更难以求得群众的真话。当年刘少奇在调研之初发现,不是调研的干部听不听得进实话,而是参与调研的基层干部群众根本不愿讲实话,任凭刘少奇和工作组成员怎么“交底”“启发”,他们就是不愿讲出心里话。于是,他不让社队干部陪同,带着秘书径直来到生产队,请了社员座谈。并且一待就是40来天,与群众心贴心交流、面对面沟通,终于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当然也悉数掌握了真实情况,听到了真实声音。

      要解决真问题。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所谓的“材料”完成,而是要将发现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后,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和科学化的解决办法,并真正加以解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当年刘少奇将湖南调研的情况如实向毛泽东和党中央作了汇报,对解决农村公共食堂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一系列问题,推动国民经济调整与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有一个著名的观点,那就是“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而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调查研究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广大党员干部要带着问题下去、解决问题上来,通过调查研究工作提高辅助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积极主动想问题、创新思路破难题,让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推进解决问题的常态化制度化,不搞一阵风、一窝蜂。要多方联动、上下协调,共同抓好问题解决、矛盾化解,不能也不允许互相推诿、相互扯皮。群众最不喜欢花架子,更反对弄假问题、假解决问题。因此,各级各地要坚决杜绝不解决问题的“假走访”“假调研”,更不能弄假材料、人为炮制假问题,要通过解决真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来推进联系服务群众工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领导干部搞调研,要有明确的目的,带着问题下去,尽力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做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当前,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员干部仍应继承和发扬重视调查研究的光荣传统和作风,心系群众,身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解决群众所急所盼,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抓好调研,以狠抓落实的蛮拼精神取信于民。

    (责任编辑:陈蓉)

    网站编辑:王玥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