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职责事项多、工作台账多、机构牌子多、督查考核多、创建评比多、政务APP多、上墙制度多,浙江德清以整治“七多”为突破口,深入推动基层减负——一场督导引发的减负“蝶变”
    发表时间:2019-09-1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本报记者 颜新文 通讯员 杜玲玲 余晓叶

    为基层减负以来,浙江省德清县集中整治“七多”问题,

    共取消牌子2734块、上墙制度5583项,探索以纸质活页、

    电子触摸屏等途径供群众查阅政策信息。图为记者在德

    清县钟管镇沈家墩村用电子触摸屏查询有关信息。

    杨文虎 摄

      8月28日是周三无会日。一大早,浙江省德清县舞阳街道党政综合办主任张菊婵就开始走访农户。今年3月以来,她已走访了200余户农家,平均每周走村入户3次。半年前,她还和不少基层干部一样,不得不忙于开会、做台账、接待考察调研,很少有时间主动与群众“面对面”。

      “应付性的工作少了,服务基层的时间明显多了。”基层减负半年来,德清县不少干部有着和张菊婵一样的感受。2019年3月,中办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浙江省随后出台了20条为基层减负的具体措施。为保证减负真正落到实处,浙江省纪委监委围绕形式主义突出问题,选取德清县进行调研督导,并全程督促指导整治。半年过去,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悄然发生了转变。

     

      形式主义如绳索,干部被捆成“粽子”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任务层层下压,考核指标还特别细,一项工作就有几十项考核指标,压得人喘不过气”“我们成了‘迎检侠’,尤其是每季度末,一天能迎接五、六批次”……

      一场不召开工作汇报会、不要求准备材料、不走“经典路线”的专题调研,让基层干部一吐为快。为深入调研形式主义突出问题,3月13日,浙江省纪委监委调研小分队来到德清,以个别谈话、走村下访的方式直插一线,了解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

      调研结果令人惊讶,十八大以来,各级反“四风”力度空前,但形式主义顽疾仍不同程度存在。据反映,职责事项多、工作台账多、机构牌子多、督查考核多、创建评比多、政务工作APP(微信公众号)多、上墙制度多等“七多”问题,不断消耗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造成了较大负担。

      过去流行一种说法,“考核好不好,关键看台账。”提起2017年全省某大型项目的验收考核,钟管镇镇长谈国明仍记忆犹新。整个项目考核涉及到30多个指标,而每一项考核标准都需要一本台账。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当时正值暑假,因为人手不够,我们请了四、五个语文老师帮忙一起做台账。”谈国明告诉记者,各条线上都有台账的要求,数量大、要求高,各村只好安排专人负责做台账,一些大学生村官不得不当起了专职“台账哥”“台账姐”。

      让基层干部头痛的,还有脱离实际的考核。有基层干部反映,在为某评比项目进行的综合整治考核中,发现一处散养禽畜即扣0.5分。由于乡镇为这次评比前期投入资金巨大,考核当天为了避免扣分,当地安排了近20名干部在现场逮鸡捉狗。

      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如同绳索,把干部捆成“粽子”,大家疲于应对,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这些问题并非是德清独有。去年,浙江省纪委监委派出11个专项督导调研组,深入全省各地区和省直单位开展为期3个月的督导,发现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突出问题。

      “必须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改革发展中。”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德清调研结束后,浙江省纪委监委立即以专报形式上报省委,并向德清县作了反馈。一场动真碰硬的基层减负行动,由此拉开序幕。

     

      对“七多”问题开刀,拒绝有了底气

      调研督导,为精准治理“锁定”了目标。自今年3月接到省纪委监委的反馈后,德清县把整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作为一道政治必答题,专门成立了“减压松绑增实效”协调小组,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七多”问题入手,分别让县委办、县纪委监委、县大数据局等多个部门联手整治“七多”。根据工作要求,全县各单位各部门随即展开自查自纠,梳理出涉及“七多”问题的“家底清单”。

      比如,省、市、县民生实事项目的督查考核一度让基层干部备感焦虑。2018年该项目共有30个大项81项指标任务,涉及21个部门。这21个部门考核都是分头进行,并未纳入县督查机构统筹开展。按照半年度督查检查一次来算,基层每半年仅民生实事就需要迎接不同部门督查检查21次。

      在初审自查阶段,形形色色的问题不断涌现。如何有效减负,成为摆在协调小组面前的一个大难题。“撤并过程中,我们坚持两个原则:对推动工作没有实际意义的事项一律取消,对象相同、内容相近、标准相似的一律合并。在综合吸收上级部门要求的同时,积极倾听基层意见,做到科学合理。”该县相关负责人回忆。

      经过撤并,一年不少于40次的民生实事项目督查,精简为4次综合性督查,极大地减轻了基层负担。“由督查机构牵头,将原来涉及多部门督查检查考核的事项,统一纳入统筹规划体系,将分散的督查考核变为综合性督查考核,避免交叉重复。”德清县委办督查服务中心主任郭炜介绍道。

      舞阳街道办副主任陈海平最近刚经历了一场综合性督查,最大的感受是“变”。“不仅变多次督查为一次督查,而且改变了方式方法。原来督查考核主要看台账、听汇报,如今变为三‘看’——‘看’现场成效、‘看’百姓笑脸、‘看’百姓口袋。”陈海平深有感触。

      除了督查考核多之外,机构牌子多、职责事项多等问题也困扰着基层。“各部门为了抢占阵地,总要求挂牌子。对于我们乡镇街道而言,只要是上级机构安排的,我们总不好拒绝。牌子最多的时候,墙上都挂不下了。”陈海平道出了往日的“尴尬”。

      “请问备案了吗?”如今,他们终于有了拒绝的底气。针对上述问题,该县严把准入关、报备关,出台了前置审核机制。凡是涉及到“七多”问题的,必须向县委办提前报备,并提供省级以上政策依据,经过审批报备后方可实施。

      形式主义问题表现在基层,根子则在上面。德清县探索推出了基层点题减负的方式,每季度向乡镇街道征求意见建议,再由县委统筹安排,针对基层痛点难点开展减负工作。同时,推出“责任清单”,明确“七多”问题清理整顿的时间表、责任单位和目标要求,采取公开承诺、亮牌警示、通报倒逼等方式督促落实。

     

      “减”出来的时间精力,“加”到实干里

      “终于从堆积如山的台账中解脱出来了,我现在经常和群众打交道,乡里乡亲的认可,让我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德清县灯塔村大学生村官朱丹媛,从2015年入职以来一直在做台账,因为压力太大,她曾一度想辞职。

      整治“七多”问题以来,除了扫黑除恶、文明创建、安全生产等少数工作还要求建立台账外,其他工作均不再要求台账。该县还统筹压缩各类会议,能不开的会一律不开,能合并的会一律合并;工作部署类会议谁召集谁主持,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今年1至7月,县级规模会议同比减少35%左右。

      “减负之后不是闲下来了,而是有更多时间为群众办实事。”钟管镇纪委书记费力波说,县里要求每名机关干部每周至少服务基层1次,把“减”出来的时间、精力,“加”到实干中去。钟管镇推行“问廉书记”工作法,在村级党日活动中,党员群众与村书记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就村民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将监督的话语权交给老百姓。

      减负后,镇村干部利用“多出来”的时间深入群众,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拉近了干群关系。莫干山镇党委书记陈金侃反映,该镇一直是市里的信访大户,自从整治形式主义问题后,镇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倾听诉求、化解矛盾,信访量大幅下降。

      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基层减负永远在路上。有干部反映,各条线都要求安装政务APP,且提出专机专用的要求,导致一些村干部口袋里满满当当全是手机,个别干部甚至带了7部手机;也有干部反映,个别政务APP要求每天上传15张照片,网格员只得胡乱凑数。

      “这些‘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根源在于信息没有共享,各部门各自为政。”德清县大数据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应聿央认为。为此,德清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好整合文章,统一入口、统一终端,让数据多跑路,让干部少跑腿。

      继今年4月浙江省委出台基层减负20条措施后,省纪委监委也出台了相关问责办法,以监督执纪问责为手段,保障基层减负真正减到位。“解决形式主义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要强化标本兼治理念,把一些管用的办法及时固化成制度,在巩固成果防止反弹上及时跟进到位。”浙江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

    网站编辑:王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