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浙江扶贫干部在贵州比拼创意、玩转电商、打通渠道
    发表时间:2019-09-17 来源:浙江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浙江扶贫干部在贵州比拼创意、玩转电商、打通渠道—— 黔货出深山 协作山海间 

      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水秀美,资源富集。

      看黔东南,贵州诗人段兆鳌曾赞叹:“水际云烟都如画,舟边鸥乌自依人。”

      看黔西南,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写道:“天下名山何其多,唯有此处成峰林。”

      好山好水,孕育了丰富的农产品:从雷山鱼酱、三穗麻鸭,到凯里火姜、兴义薏仁米、贞丰糯米粑……可也正是因为这山一重水一重的原生环境,令众多本应大受欢迎的黔货困于深山。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当口,浙江与贵州深入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众多浙江扶贫干部在千里之外兴产业、创品牌、卖产品、增收益,让绿色优质农产品“泉涌”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那么,究竟浙江扶贫干部培育发展起了哪些优质黔货?又如何才能把它们带出深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个夏天,记者跟随扶贫干部,上高山,进山林,过溪涧,探寻最地道的黔货。

      浙人带浙苗 

      落户绿水青山间 

      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黔东南,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4~18℃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

      若论生态环境,这里有众多贵州第一:土壤洁净无污染,全州森林覆盖率67.37%,居全省第一;河流2900多条,一、二类水质占比超过95%,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393立方米,居全省第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的97%以上,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

      “这里的立体生态确实很好。”一年前,建德西红花种植带头人王根法被请来黔东南岑巩县发展。来了一检测土壤发现,在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方面的土壤条件优于浙江不少地区,土壤里更是不含重金属。“今年3月西红花种球种出来以后,我更是把胆子放大了!”王根法说,今年预计带领农户种植118亩西红花,利润的一大半将用于岑巩贫困程度最深的羊桥乡。

      “其实他们本来可以轻松一点,把东西部扶贫资金直接投在引进的企业上,可是建德的干部却选择用心带贫困户,把建德最能吃苦的人都调过来了,要为我们培养起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正如岑巩县副县长杨琼所说,建德把5位蚕桑专家、3位方樟专家、两位西红花专家和建德草莓小镇种得最好的农户都带到了贵州,誓要把这里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不仅是建德的特色农产品,余姚杨梅也在贵州大地茁壮生长。“去年我还发愁呢!这么大的雨水,杨梅能长好吗?现在可算是安心了。”望着眼前已经有半人高的杨梅苗,余姚挂职干部、兴义市副市长施建苗终于放了心。

      为了把高附加值的余姚杨梅引到兴义,不到一年里,余姚市大自然果蔬有限公司董事长屠挺已然跑了20趟兴义,一次次实地考察,分析土壤气候,他和团队正在为兴义量身定制一套适合当地的种植和管理模式。屠挺告诉我们,这里冬暖夏凉,适宜杨梅生长,冬天能提早萌芽,夏天气温也没有余姚那么高,结果时间早于余姚,到时候还能打时差到市场上做推广呢!

      “这里不仅有很多原产的好东西,而且因为生态环境好,气候宜人,许多浙江的农产品也找到了‘第二故乡’,长势良好。只要渐渐把现代农业的理念,勤劳致富的观念引导起来,老百姓的生活是很有奔头的。”屠挺说。

      小香鸡折耳根 

      能人探寻出山路 

      这个夏天,来自宁波的王彪夫妇来到黔西南兴义市避暑游玩。一种当地品牌的油炸折耳根让他们吃上了瘾。回家几天后,眼看着伴手礼吃完殆尽,小两口打开淘宝,输入品牌名,想再囤新货,可却怎么也找不到原先尝过的味道。

      “我们当地的老百姓市场意识不足,使得许多好东西只在当地市场流转。”当地扶贫干部说。带着好奇心,我们要求到宁波扶贫资金帮扶的兴义市七舍镇折耳根加工项目现场一探究竟。

      从市区出发,沿着弯弯绕绕的山路辗转一个小时,来到了海拔1900米的七舍镇侠家米村。

      见到我们,村支书杨正才兴奋地带我们参观工厂,品尝各种口味的油炸折耳根。“今年到现在卖出多少了?”可一说起销路,杨正才的声音渐渐小了下去。

      原来,今年以来,合作社总共卖出了2万多袋折耳根,其中一大半都是今年春节时,作为兴义农特产品集合中的一种,被放进“宁波爱心大礼包”里销售出去的。“其实我们每天的产量能有2000袋,可是市场还没打开,我们也不敢一直开工。”市场,是困扰他们出山的重要因素。怎么找到客户,怎么对接平台,杨正才也是个正在摸索的新人。

      在黔东南剑河县岑松镇的另一座高山上,守着几个山头的林下小香鸡,镇扶贫工作站站长邬能勇有着同样的忧虑。

      眼前的小香鸡基地,正是由杭州帮扶资金建起的产业项目。偌大一片山坡上,上万羽毛色油亮的高山鸡在这里自由奔走,吸收的是数百倍负氧离子,吃的是山上的野生虫和原生态玉米加工饲料。

      “这么好的鸡,如果能运到浙江市场上该有多好。”邬能勇不是没畅想过这样的场景。可是物流难题困住了他:如果直接运输活鸡,一旦路途中温度、湿度或者氧气含量不到位,小香鸡会在运输途中死亡,而且从山里一路运到浙江,运费成本也居高不下;如果屠宰加工好以后卖,那么对当地有限的屠宰加工能力是一种挑战。

      “现在不少扶贫资金参与的项目会对产品进行包销处理,可我们真正希望的是当地的能人和老百姓能自己建渠道、找市场,这样,即便将来扶贫干部走了,这个产业也能一直红火下去。”宁波挂职干部、黔西南州副州长田宾说。

      玩创意盯市场 

      干部变身代言人 

      比起发展产业,对浙江扶贫干部而言,如何打破市场瓶颈、物流瓶颈把销路打开,又是个需要“各显神通”的新战场。

      “册望册望,贵州的西藏。”册望即册亨和望谟二县,伴着这句贵州俗语,我们来到了黔西南册亨县。“你们能来太好了,这么好的产品,可得帮我们好好宣传宣传啊!”一到册亨县巧马镇工业园,宁波江北区挂职干部、册亨县副县长吴益统便迎了出来。为了把山茶油这一扶贫产业做起来,吴益统活脱脱成了个山茶油专家。

      “这里的老百姓市场意识弱,守着金果子过着穷日子,总是把山茶果这样的好东西就地卖,也没有为产品做SC认证,这就影响了产品的规模化销售。”让吴益统最得意的是,今年,他为册望的山茶油拿下了两块金字招牌: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这个包装还是我参与设计的。”拿起一瓶晶莹剔透的山茶油,吴益统摸了摸上头的商标说,“瓶标是在广东做的,瓶子是在山东做的,盒子是贵阳生产的,包装成本就要10多元。”吴益统告诉我们,由于周边产业链配套缺失,在这里做产品不容易,成本也相对较高。“下一步我们想和册亨另一个扶贫产业土布结合起来,给山茶油套上特色土布包装袋。”

      如果说吴益统是个称职的设计师,那么上城区挂职干部、雷山县副县长周骆斌则是个十足的电商营销官。

      杭州是电子商务之都,如何为黔货插上电商翅膀?这是周骆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去年以来,我们和很多的互联网平台都打过交道。”周骆斌告诉我们,他们曾联系阿里村淘、苏宁、京东等电商平台,可是当地的产品缺包装、缺流量,尽管上了网,也鲜有人问津;他们还试图通过时新的社交电商打开销路,却发现云集、拼多多这些平台重在拼价格,在运输等成本上不占优势的贵州产品也再次铩羽而归。

      “最终我们找到了网易严选,他们不但能帮销,还能服务前移,设计销售一体,线上线下融合。”在网易严选雷山体验馆里我们看到:融入苗族神话“蝴蝶妈妈”意象的马克杯、全新包装各式口味的雷山鱼酱、精致小盒装的高山梯田红米……找到了适合的平台,雷山真正把土货卖出了洋味。

      一批又一批的浙江挂职干部,早已成为了“黔货出山”的代言人。而最让他们欣慰的是,他们的努力正在悄悄改变着当地人的理念。

      在海拔1200米的雷山县望丰乡三角田村,眼前是绿油油的连片茶山。雷山云尖茶业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承军是当地人,去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捐资2000万元实施雷山县茶旅文化扶贫项目,建起了这个茶厂,一年的经历改变了这个地道的贵州人对市场的认知,“过去我们卖产品的思路是生产出来了再去找市场,而浙江团队则是以销定产,通过市场化的模式,一切都围绕产品来思考。”

      从产业到产品,从实践到理念,越来越多的黔货正在浙江力量的帮助下走出大山,走向蓝海……(记者 陈佳莹 梁国瑞 张留)

    网站编辑:白梦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