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党建发布
40年了,习近平仍惦记着
发表时间:2016-07-30    来源:党建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16万人重伤,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最大的一次灾难,给唐山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今天的唐山,是在当年大地震废墟上崛起的一座现代化新兴城市。7月28日,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唐山市,就实施“十三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进行调研考察。 

 

  7月28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在纪念墙前敬献花篮,缅怀40年前在那场大地震中罹难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 

 

抗震精神

 

  40年前的大地震虽然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没有摧毁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的坚强意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7月28日上午,习近平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指出。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里的雕塑,定格了40年前的那一刻。 

 

  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追求健康,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 

  ——7月28日,习近平前往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看望正在做康复训练的截瘫伤员时说。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唐山实现城市定位目标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更好了。要抓住历史性机遇,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努力把唐山发展得更好、建设得更美。 

  ——7月28日,习近平又来到唐山市规划展览馆,参观唐山抗震40周年成就展时指出。 

 

  世园会美景,如在画中行(曲玉良、王宇东摄) 

 

  善始善终办好这次博览会,向世界展示新唐山建设的成就,也藉此提高城市治理和运营水平。 

  ——7月28日,习近平乘车考察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时要求。

 

抗震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一、党的力量来自人民

  习近平指出,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之所以能够在条件相当艰苦的情况下取得显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吃苦在前,冲锋在前,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党的力量来自人民。只要党把人民凝聚起来,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能经受住前进道路上的各种严峻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习近平强调,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的光辉历程,以及我们开展的许多重大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深刻启示我们:只要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我们就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其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 

  

  三、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习近平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探索,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四、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习近平强调,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完善法律法规、推进重大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加大灾害管理培训力度、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等方面进行努力。 

 

  【视频】唐山四十年(来自人民网) 

  

  (据《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 

  转载请标注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网站编辑:付天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