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文化大观
郑志刚:提升国家软实力,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
发表时间:2016-09-28    来源:中国文化报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记者:蔡萌

  3个月、近40万人次观展,带动购物中心营业额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时隔两年多,在艺术展俨然成为各大购物中心吸引客流杀手锏的今天,业界仍津津乐道当年K11(K11是郑志刚将艺术与商业融合,提出的崭新的“博物馆零售”概念性品牌。)举办“莫奈特展”的空前盛况。正是这场展览大幅提升了K11在内地的知名度,点燃了内地大型购物中心对艺术的热情,为发展日露疲态的实体商场拓出一条新路;也正是这场被评述为“不可复制”的“胜仗”,让此前颇为低调的郑志刚以新的姿态受到镁光灯的聚焦——K11创办人,一个创业者、创新者和艺术发展的推进者。

  “K11是有灵魂的,来的人都能感受到。”这是郑志刚常说的一句话,正因如此,踌躇满志的他毫不畏惧层出不穷的模仿者。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在郑志刚的计划里,到2021年,K11将扩展至8个城市共16个项目,而他所要达成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商业版图的扩张,更是要借此打开国内文化艺术消费的窗口,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

 

  “博物馆零售”

  开启内地“艺术+商业”的新探索

  在外界眼中,郑志刚无疑从出生起就被标注了“特殊”二字,而就他本人而言,最特殊的便是其独自创业的历程、创业的领域以及创业的收获,这打破了不少人印象中的富豪形象。因此,即便如今身兼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执行副主席兼联席总经理、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等数职,对自己一手创立的K11,郑志刚始终抱有极大热忱,不遗余力地把他在全世界各地看到的新潮灵感带进K11。

  2008年,从瑞士银行回归家族企业新世界集团仅两年的郑志刚敏锐地意识到,新一代的顾客更注重购物带来的愉悦享受,商场的空间设计、精神气质都是需要被重视的,于是,一个以艺术?人文?自然为核心价值的“博物馆零售”概念在他脑海中逐渐明晰。2009年底,号称“世界上第一个艺术购物中心”的项目——香港尖沙咀 K11正式开业,摆脱了常规购物中心思维桎梏的香港K11在开业首年就实现了盈利,且收入比整改前提高了3倍。此后,内地的K11更是一鸣惊人,一系列大师作品展人气爆满,营业额不断提升,短时间实现了月度百万客流量。

  在商业和社会效应双收后,自然少不了模仿者,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亦纷纷贴出了艺术标签。然而,郑志刚认为,他们并没有看到K11真正的精髓。“K11一直在变,但是原本的灵魂、核心价值和愿景是不会变的。”在他看来,K11给每个空间都创造出了灵魂,这是K11的根本。正是这种赋予空间以灵魂的巧妙运营,为K11积累了大量粉丝,成功地实现了文化艺术价值向商业价值的转化。

 

  把艺术推向大众

  实现社会效益和商业利益的双赢

  据有关机构的一份报告显示,与公立文化设施相比,购物中心通常占据了更为核心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在艺术的普及和推广方面,购物中心的艺术体验能够提供很好的转化桥梁。把艺术推向大众,这也是郑志刚创建K11的初衷,“我对艺术一直很有兴趣,很想推动现代艺术给大众欣赏。”

  在他的概念里,这样的定位让K11不仅是一种商业创新,更是一种社会创新,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商业利益的双赢,唯有实现双赢才能具有可持续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郑志刚“博物馆零售”概念中博物馆的作用愈加突出,“并不是简单地在商场中搞艺术展,而是把商场变为一个艺术博物馆,不但有助培养市民欣赏艺术品的习惯,也让艺术家更积极发表作品,搞活本地艺术生态。”

  为了引导大众艺术欣赏、驱动城市创新思潮,2012年至今,K11每年都会开展“K11设计月”,为艺术家、设计师、具设计视野的商家以及艺术爱好者提供开放式平台,深入交流艺术、人文及自然的新计划。此外,K11还另辟蹊径,消费积分能够兑换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有艺术人文体验——在名为K11学院的体系下,针对各类粉丝的需求特别开设了不同的课程。

  事实上,在国内经济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不断满足全社会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引导和提升人们文化消费水平已然成为越来越迫切的任务,而K11在艺术推广方向上的成功尝试也引发了艺术圈的新一轮探讨:如何让艺术与商业更加有效地结合?能否借助商业实现艺术教育更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为此,早在2010年,郑志刚便创办了致力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及公众艺术教育的K11艺术基金会(KAF),通过K11购物中心的盈利来支持基金会运作,举办各种展览,为购物中心吸引更多客流。

  “基金会的目的在于为当代中国艺术搭建一个生态平台,把中国的当代艺术推向社会大众,促进新一代艺术家和公众的交流。”郑志刚表示。一系列举措为丰富文化艺术消费打开了窗口,在商业消费的同时,融入了审美教育,陶冶了消费者的情操,也潜移默化地培养着未来的艺术消费群体。“未来,我们将以更丰富的形式、更创新的举措、更多方的参与,不断扩大和提升K11的社会效应。”

 

  以品牌为媒

  让中国当代艺术闪耀世界舞台

  尽管“莫奈特展”等大师级作品展吸引了公众最多的关注,但是把西方顶尖艺术品带到中国并非郑志刚对于K11的全部期待,他更深层的构想是通过经典吸引公众关注艺术、走近大师,进而为中国当代的艺术鉴赏培育一方沃土。

  继去年底举办的“跨界大师?鬼才达利”展后,KAF又陆续推出了“我们: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力量”“HACK SPACE”等系列展览,不断发掘和展示国内杰出的新生代艺术作品,为年轻的中国艺术家提供国际交流的宝贵机会,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声。“希望以后K11可以变成当代中国艺术、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软实力符号,让全世界都可以看到,让中国人在其中找到自豪感和认同感,因为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品牌。”郑志刚说。

  实际上,郑志刚花在K11上的心血,仅仅是他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繁荣所作努力的一部分。身兼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委员的郑志刚,更大的愿景在于把中国的青年艺术家推向世界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正因如此,在K11和基金会的项目中,在郑志刚主办或赞助的展览甚至顶级国际艺术展上,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及其作品,在郑志刚的推动下,以各种姿态自信登场。

  “我代表了新生代。”郑志刚不止一次这样说。作为一个勇于开拓的创新者,他深知年轻的血液中蕴藏着巨大的希望和力量。“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文化艺术创新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未来,这将继续成为我们一系列项目的用力所在,希望能够为该领域的年轻人提供起点和机遇,推动中国相关领域的发展。”

  梦想很大,却并不遥远。据悉,目前,KAF已合作过的艺术家逾600名。武汉与贵阳已建起K11艺术村,为超过30位年轻艺术家提供工作室进行创作;北京则建成了K11环保体验馆,展示环保人居体验空间;进驻广州东塔的K11购物艺术中心也在建设中……为扶植艺术人才,K11艺术村每年免费为10多位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每年都会变,如果我觉得好,也会继续孵化他们。”郑志刚表示,孵化出的艺术家不仅有机会去伦敦蛇形画廊、伦敦当代艺术学院、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纽约军械库艺术展、巴黎东京宫、巴黎蓬皮杜中心、巴黎玛摩丹美术馆等艺术梦想之地交流,还可以被输出到K11艺术品商店。

  创新商业业态、举办艺术展览、推广艺术教育、孵化艺术人才、搭建交流平台……通过这些跃动的思维,郑志刚意图打造一个完整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圈, “我们希望为中国宝贵的艺术人才提供进一步探索、发展的平台,让他们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并让他们的作品继续启发我们。”郑志刚如是说,而他没有明确表达的,其实是通过国家软实力的展现,从当代艺术这个重要的文化侧面,印证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大主题。

(责任编辑:王碧薇)

网站编辑:王仁锋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