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文库专题类 > 党建网专题库 > 专题库 > 红色文艺 > hswy-资讯
《人民的名义》重点是人性刻画
发表时间:2017-03-23    来源:长江日报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记者 耿愿

  28日,由最高检影视中心牵头立项、编剧周梅森执笔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将在湖南卫视开播。该剧改编自周梅森本人的同名小说,这部国内首次反映副国级“大老虎”贪腐问题的长篇小说,曾被媒体称为“当今文学创作中的最大尺度”。近日通过湖南卫视牵线,周梅森接受了记者采访,虽然“尺度大”,但他却说“比起以前同类题材电视剧的审片工作,这是最顺利的一次”。

  有丰富的素材 “写出堕落的过程”

  周梅森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短暂挂职江苏省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为他日后的政治小说创作提供了基础,陆续写出了《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政治小说。

  对于官场的各种现象,周梅森的眼睛看到了,也放进了作品中。周围的人说,看他的书有很多人会对号入座的,千万不能这么写,可周梅森认为如果大家都不说,这些人会愈发肆无忌惮。离开这个岗位后,周梅森仍密切关注家乡以及类似城市政治生态的变化和演变,很多官员也愿意和他交朋友,所以他手头的素材越来越丰富,也得以了解官场运行的逻辑。

  而很多熟识的官员犯下错误,以致锒铛入狱,他也深感惋惜。周梅森不愿将他们描写成魔鬼,而是更想展示他们是怎么走到这么一步的,也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展示让更多人意识到,尤其是权力不愿受制约的官员们意识到,这种不受制约的权力对他们自己、家庭并不是什么好事,许多家庭可以用“集体滑落”来形容,让人扼腕叹息。

  不仅写反腐 还有各阶层的命运

  2015年,当最高检影视中心的同志找到周梅森,希望他出面写反腐时,他第一时间回绝了。政治小说越写越多,而腐败依然存在,很多时候都让周梅森感到困惑。而且当时他正在打一场官司,比较心灰意冷。

  现在想想,周梅森发现自己竟要感谢那场官司,这场官司让他深刻了解到中国地方经济的一些乱象,对人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就此,他全身心投入到《人民的名义》创作中,那场官司也被他写入其中。加上中央的反腐成效越来越大,让周梅森有了信心,竟然把以前搁置的小说救活了。

  该剧以虚构的H省反腐案件开始,以检察官侯亮平(陆毅饰)的调查行动为主线,讲述了检察官们步步深入、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犯罪的故事。不过剧中的破案部分其实只占了三分之一。周梅森说,该剧的第二部分是围绕腐败案,讲述各个层级的官员站在各自的政治立场上如何处理并反思;第三部分则是人民的心声与呐喊,讲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在这个大时代下的种种遭遇。“我希望这部剧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概括这个时代的特征。”

  结合现实取材 过审异常顺利

  剧中对中国目前政治生态的写照,很多都是取材于现实。比如周梅森曾在书里写到,反贪局长侯亮平为清点某贪官家里的现金,用坏了12个验钞机,这并非完全虚构,新闻就曾报道过类似故事。还有剧本开篇写贪污2.3亿的处长,是典型的小官巨贪,“这个角色我参照了国家能源局原司长魏鹏远。他的材料在网上披露得非常详细,我不用采访他,也能以他为原型写出一个角色。”

  按他过去的经验,这类政治题材的电视剧,审核是非常麻烦的。“2002年开始,反腐作品出现带动了一大批写官场文学的,但相对庞杂混乱,等我做《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时,审核尺度很严格。

  所以做《人民的名义》前,他跟导演李路提前打了招呼,要做好删掉5集、改1000次的准备。“但是,这一次非常棒,总局让专家们提意见,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在过去简直不可想象。”他也愿意相信反腐剧的春天来了。

网站编辑:穆菁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