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2017电影:中国的“新主流大片”正在形成
    发表时间:2018-01-10 来源:文艺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高小立 左 衡 李 镇  

      

     

      本报和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室联合推选2017年度10部优秀国产电影:《十八洞村》《血战湘江》《战狼2》《嘉年华》《不是问题的问题》《绣春刀2》《闪光少女》《二十二》《冈仁波齐》《大护法》(排名不分先后)。 

      2017年中国电影依然有着较高的关注度,除了票房、银幕数的增加,电影质量是观众最看重的评价标准。两年前相关部门对中国电影提出了提升质量的攻坚任务,2017已见成效,无论是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主流电影、小成本的艺术电影,还是记录电影、动画电影,包括商业电影,已形成了多类型题材电影生态的全面发展。但也同时看到,在年度国产电影970部这一不小的产量中,优秀电影的占比还是太少,院线对电影的排片还存在着不科学的主观意识,差异化影院的建设亟待加速。2018提升国产电影质量仍是重中之重,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中国电影任重道远。2017电影回顾特邀请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室主任左衡、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史学研究室副主任李镇,共同回顾,以褒扬好电影引领电影创作,激励电影人的信心。

      以“质量促进”为重心实现突破和创新 

      高小立:请二位对2017年国产电影做个总体评价。 

      左 衡:2017年国产电影的表现可谓起伏跌宕。先是元旦档期低落,张艺谋的《长城》尽管成为了票房最高的合拍片,但也饱受质疑。继而是春节档猛冲到纪录新高,“春影”成为继央视“春晚”后新的文化民俗。接下来从春季一直到入夏,国产影片再次遇冷,被大家寄予厚望的多部影片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其中不乏质量口碑都不错、但就是无法引发观影热情的作品。正当大家担心今年国产电影将要失去观众的时候,一部《战狼2》异军突起,不但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纪录的遥遥领先者,更一路杀进长期由好莱坞大片包揽的全球票房百名排行,再一次显现了中国电影(包括影片和市场)的巨大潜能。它也再次带动了观众的观影热情。后来的几个主要档期如国庆档和元旦贺岁档,观众对国产电影的关注和认可还是非常明显。从制作创作角度来看,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所倡导的,这一年国产影片把重心放在了“质量促进”上,努力从类型定位、现实反映、叙事功能、制作格局等各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当然,文化和艺术的质量提升是个积累、孵化、发育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2017年这种意识和动向值得欣慰。

      李 镇:2017年,中国电影年产量970部,总票房559.11亿,银幕总数达到50776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3月1日《电影产业促进法》的正式施行,对整个电影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有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这一年的国产电影亮点颇多。一、电影创作热情高涨,佳作多过往年。有51部国产电影票房过亿,更有《战狼2》等超级爆款电影为今后做好国产电影树立了更多信心。二、国产电影的市场日趋成熟,影院观众人数不断增加,细分市场逐渐形成。青春片、魔幻片、战争片、喜剧片等传统商业类型牢固地抓住了主流市场的观众,以往不被看好的纪录片、少数民族电影也有不俗的成绩。《二十二》拓展了纪录片市场潜力;《芳华》不但引发了社会的热议,也把很久没有看电影的老年观众拉回了电影院。三、主流电影被注入了更多的艺术性和人文精神,这从《十八洞村》《战狼2》《空天猎》《龙之战》等作品中可以看到,观众的直观感受是主流电影越来越好看了。四、在商业成功的同时,国产艺术电影更为理性,探索着生存的路径,有的作品已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与金砖国家、“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沟通,电影走出去得到了更多的机会。

      高小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电影更加注重艺术表达,有哪些作品成为年度亮点? 

      李 镇:主流电影比以往更多了艺术追求和人性温度。这些影片立足现实,讲述中国人的故事,无论是《十八洞村》《南哥》对于农村精准扶贫的诗意呈现,还是《红海行动》里国家、军队对国人生命的誓死捍卫,或者是《塔克拉玛干的鼓声》里对平凡的孩子梦想的呵护,再或者是《守边人》里对固执而可爱的老军人精神世界的礼赞,都讲述了中国“人”与“国”之间具体的、互为依存的关系。这些故事都有现实原型,所以故事可信,人物丰满。我们的电影人现在越来越会在平凡中发现美,他们知道如何通过对生活的提炼来吸引观众,这种趋势非常值得赞赏。新一批主流电影善于理解个体的需求,而不仅仅去表现他公共的一面。比如《红海行动》珍惜平凡的生命,比如《十八洞村》肯定了每个村民对美、对爱、对家庭、对美好富裕生活的渴望,比如《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对一个普通人的梦想的尊重,比如《守边人》对无私者的精神崇拜和对不同人生选择的真切理解,比如《侗族大歌》对爱的坚守。主流电影越来越注重叙事和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尤其是《十八洞村》就很有诗意,而且整部影片对“调性”的控制相当有技巧,总结起来就是:温和却不回避矛盾冲突,朴素但又不失唯美和诗意,隐忍却又充满乐观精神,具有历史感同时融合了时代感。

      中国的“新主流大片”正在形成 

      高小立:2017年是建军90周年,军事题材不负众望,年度成绩最突出。请为年度军事题材电影做个梳理。 

      左 衡:首先是观念的突破。《战狼2》里中国超级英雄“走出去”,《建军大业》大量启用青春偶像,《血战湘江》直面我军历史上的壮烈与惨烈的过往,高扬了英雄主义。这些都超越了传统军事影片的题材、主题和艺术范式。其次是艺术水准的提升。作为特定的类型,军事题材影片高度依赖技术手段、同时格外需要传递正面的、可以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和历史观,这两点几部战争片都有较好的自觉意识,都追求更加有现代感的视听效果,也很在意影片主题的鲜明。当然具体的处理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总结。再次是传播效果带来的全新启发。《战狼2》的巨大成功,《血战湘江》的高口碑,让我们意识到,中国的“新主流大片”正在形成,这包括了制作规模、内容主题、审美情趣、情感认同等各个方面。从世界范围看,除好莱坞之外,目前只有中国才具备出现这种主流大片的可能,这意味着建立一个有别于好莱坞的也有别于西方电影文化的新电影文化和电影产业系统是完全可能的。

      高小立:2017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艺术电影、纪录电影表现不俗,李镇有何评点? 

      李 镇:少数民族电影更具有人类学价值,具体来说,这些电影已经学会了从内部去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传说,而不是简单地去呈现景观。纪录片在今年有很多佳作,《二十二》《生门》《重返狼群》等等。题材严肃、宣传低调的纪录片《二十二》在暑期档激烈的竞争中拿到1.7亿的票房,创造了纪录,投资回报率超过了《战狼2》,这部低成本电影给所有纪录片人极大的鼓舞。艺术影片不是一种类型和片种,而是指那些不以商业回报为终极目的的作品,刚才提到的少数民族电影和纪录片,多数也可以归类到这个范畴,比如张扬的《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这两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都很有艺术追求。今天的电影人更加理性地看待艺术电影,艺术电影的成功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兼具商业性和艺术性的作品,比如《芳华》;另一类是更加纯粹的艺术电影,不再纠结于商业上的考虑,比如《不是问题的问题》《村戏》《老兽》等等。

      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 

      高小立:艺术院线联盟已经成立两年了,未来如何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艺术院线、走进艺术影院? 

      左 衡:这个难题的解答或许来自产业结构的三个层面。从上游或者说供给侧来讲,如何保证进入艺术院线的影片不辜负“艺术电影”的标签,确实能在世界观、价值观、艺术观、电影思维、创作能力等各方面都引领电影艺术的先锋,能够明显提升观众的观影感受,刺激观众的电影体验,从而与主流商业片区分开来。从中介层来讲,目前的发行宣传还没有更好的、更贴近艺术电影项目运作的模式,一是宣传无力,大众对其懵然无知;二是传播定位有误,要么与主流商业电影的宣发完全没有区别,要么刻意与主流商业电影彻底对立,这都不利于大众对艺术电影形成认知度和好感度。从下游或者说需求侧来讲,一方面,已有的艺术电影观众群落还没有被完全激活,另一方面中国电影文化发育也还没有达到从“大众”向“分众”过渡的分界点。显然,这三个层面需要共同推进,2017年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加速趋势。

      高小立:上个年度也有一些电影叫好不叫座,比如《不成问题的问题》《闪光少女》,表层和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李 镇: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很复杂,比如有些原因来自目标市场和创作思路的错位,从题材看,《闪光少女》应该针对的是“90后”以及“00后”的学生群体,影片对于校园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看似采取了高度理解和认同的态度,业内一部分人士也对影片评价不低,但是影片的好评并未得到表现主体和目标观众的认可。此外,导致“叫好不叫座”的重要原因是影院排片太少,很多影片在圈内人看过之后确实好评不断,但是这类影片多数是小成本电影,在宣发上的经费十分有限,再加上影片的题材、类型、主创阵容等原因,影院的排片严重不足,导致了低票房。这暴露了我们电影行业中的一个瓶颈问题。当然,影院的排片也是基于市场的判断,因为多数艺术影片不是针对最广泛的人群,而是针对一部分目标观众,这里面有个市场细分的问题。如果宣传没有达到针对的细分市场受众,不叫座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对于艺术电影,像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国产电影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运作方式就针对了目标人群,是比较适合的。

      高小立:2017年度电影产量达到970部,但我们在院线能看到的电影不到一半,这么一大批不给排片进不了院线的电影的出口在哪里?左衡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有何建言? 

      左 衡:这个数字其实也是中国电影产业所必须的,因为只有基数足够大,金字塔尖才能出现。现在要思考的是如何升高塔基的水准,提升产业出精品、创经典的效率。目前,主要还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从源头减少无意义的资源浪费,同时要激活电影行业自我监督功能,由行业自身来过滤掉不良立项。已有的此类产品中,质量较优者电视、网络可以消化一部分,其余的恐怕就只能由出品公司自行留存或无偿传送到互联网上以求传播度。从长远看,电影产品的形态进一步多样化,质量标准门槛提高,差异化影院加速建立,市场和观众才可能以细分的方式保证每一部优秀,至少合格的作品得到相应受众的接受。

      期待新时代中国电影有新“质” 

      高小立: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情况怎么样? 

      李 镇:中国电影走出去可以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是国产电影海外市场的开拓;第二是与海外制片机构合作拍片;第三是其他形式的中国电影文化的海外传播工作。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策划指导,华人影业执行搭建的国产电影全球发行平台“中国电影 普天同映”已累计在海外超过100个城市上映华语电影,截至2017年11月21日,其主导发行的《战狼2》海外总票房(不含北美)累计达到485万美元,在多地市场成为华语电影票房冠军。中国目前在北美、欧洲、东南亚、日韩、澳洲、非洲等地区布局了院线和宣发渠道,近期发行的电影包括《盗墓笔记》《陆垚知马俐》《一句顶一万句》《28岁未成年》《情圣》《非凡任务》《拆弹专家》《悟空传》《羞羞的铁拳》等,即将发行的影片包括《引爆者》《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奇门遁甲》等,并有20余部影片正在商谈中。合拍电影便于海外传播,也是电影走出去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国已经与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合拍片不仅可以不受分账大片的配额限制和享受国产电影的分账比例,同时还有机会从双方政府获得包括税收减免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扶持;而且与以往和香港地区、美国合拍的相对单一的模式不同,我国的合拍片类型还将进一步多样化,金砖国家合作拍摄影片由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金砖领导人果阿会晤上首倡,得到各国领导人一致赞同。中方邀请并联合其他四国知名导演以“时间去哪儿了”为主题,分别拍摄五个短片,最后整合为一部118分钟的故事长片。2017年9月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习近平主席与其他四国领导人在金砖国家文化节开幕式暨文化图片展上共同观看金砖国家首部合拍影片《时间去哪儿了》的片花。“一带一路”也为影视文化交流合作开拓了新思路。在福州举行的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期间,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19位电影人代表与中方电影人代表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及《丝绸之路及沿线国家电影产业交易平台联盟声明》。总投资达23亿的19部中外合拍电影于丝路国际电影节签约。此外,诸如中国电影资料馆等机构积极推动中国经典电影的海外影展工作,每年在海外举办各种形式和主题的中国电影回顾展、讲座或电影文化交流活动,扩展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

      高小立:对2018中国电影有什么期待? 

      左 衡:2018贺岁档仍然由几位观众熟知的电影创作者领衔,这也显现出中国电影人才梯队建设的不足,因此第一个希望就是这种局面在新一年里有所改观,中国电影的新生力量能够更好地发力,成为对于市场和文化的绝对主力。第二个希望是质量继续提高,出现属于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新的“质”,这包括选材更贴近现实和时代,主题更有深度和温度,技术出现更高精尖的标准,艺术创作更加富有原创精神和先锋意识,以此为中国的新电影形态和模式奠定坚实基础。第三个希望是在电影美学和理论上都能有所突破,以中国创造带动一股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风潮,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当今,建构起既可以区别于其他文化、又足以与之对话互通的电影美学体系。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