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再现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作品之高峰——歌剧《伤逝》向施光南致敬
    发表时间:2018-03-23 来源:北京晨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李  澄

      

      2018年5月2日,是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逝世28周年纪念日。为了表达对先辈的敬意,再现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作品的高峰之作,经典民族歌剧《伤逝》将于5月2日和3日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再次唱响在北京保利剧院的舞台上。此次演出是主办方顺年文化重磅推出的“仰望高峰”系列文化品牌的首次活动,也是施光南先生这部经典之作继1981年首演和2014年复排后的又一次精彩呈现。

      高峰人物——“时代歌手”施光南

      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出生在重庆市南岸,父亲施复亮是共青团早期领导人,母亲是重庆江津人。在父亲影响下,他从小学习作曲,1957年中学毕业后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959年转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是新中国成立后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他的代表作有《祝酒歌》、《周总理,你在哪里》、《生活是多么美丽》、《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打起手鼓唱起歌》等上百首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抒情歌曲。同时,他也创作过C小调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青春》、管弦乐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等器乐作品。此外,还有《伤逝》、《屈原》、《白蛇传》等歌剧、芭蕾舞剧、京剧等类型的作品。1990年5月2日,施光南因病逝世。施光南去世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人民音乐家”。

      高峰作品——歌剧《伤逝》

      由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伤逝》为原型创作的民族抒情歌剧《伤逝》,是我国歌剧历史舞台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王泉、韩伟编剧,施光南作曲的歌剧《伤逝》,由中国歌剧舞剧院组织创作排练,于1981年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在当时的歌剧舞台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是歌唱家程志和殷秀梅的成名之作。2014年,在尘封33年后,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了歌剧《伤逝》完整版,并在北京、上海和鲁迅的故乡绍兴演出,得到了观众和媒体的热烈反响。

      《伤逝》音乐形式上包含了咏叹调、宣叙调、对唱、重唱、合唱、伴唱等几乎所有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且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民谣色彩和时尚信息,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剧中的《一抹夕阳》、《她夺走了我的心》、《紫藤花》等经典唱段,一直作为声乐教材使用。

      高峰创作——复排擦亮经典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导演陈蔚介绍,此次演出仍然保持了2014年复排时的强大主创阵容。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莹扮演女主角子君,男主角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传越扮演,并邀请在声乐界颇具表演实力的曲波和刘春美联袂主演。四年之后,再度执导复排《伤逝》,导演陈蔚表示:“这部剧1981年的一度创作是相当成功的。这部剧的创作开创了歌剧创作的一种新的类型。当年上演时,可以说很‘先锋’。20世纪80年代我们的前辈就突破了歌剧创作中的传统舞台样式,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来结构舞台空间,多媒体的运用在当年绝无仅有。实际上,我们每一次都不是简单的复排,2014年我们把《伤逝》这部作品进行了完整的呈现,那一次的呈现就是在尊重原著和经典版本的基础上有了艺术上的提高。”陈导表示,“在此次二度创作上,我们讲求三个‘精’字,特别是施光南音乐的民族性可谓是历久弥新,越听越好听,更要做到精致的、精细的、精品的呈现。”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