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新时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戏剧
    发表时间:2018-06-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宋宝珍
     
     

      《于无声处》剧照

      《父亲》1999年演出的说明书

      《谷文昌》剧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潮流中,中国话剧以反映时代、表现现实、探索人性的创作姿态,肃清“文革”文艺“假、大、空”的遗毒,恢复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现实主义戏剧成为舞台艺术发展的主潮。

      最先引人注目的是1978年宗福先编剧的4幕话剧《于无声处》,在“四五运动”尚未平反之时,此剧将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欧阳平当成正面形象塑造在舞台之上,他的母亲梅林虽病入膏肓也是意志坚定,铁骨铮铮,而帮派人物何是非则是道德空虚、灵魂丑恶的典型。此剧于1978年9月23日由上海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在上海工人文化宫小剧场首演, 11月在北京演出30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0多个剧团都曾演出过此剧。

      改革开放之初,“文革”影响还在,现实困难重重,当人们不得不面对困境、思考人生时,话剧的思想启蒙和社会批判的价值迅速恢复,创作热潮开始涌动:例如1979年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5幕话剧《报春花》(崔德志编剧,刘喜廷导演)、1980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10场话剧《陈毅市长》(沙叶新编剧,胡思庆导演)、1981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5幕话剧《明月初照人》(白峰溪编剧,陈颙导演)、1984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4幕话剧《红白喜事》(魏敏、孟冰、李冬青、林朗编剧,林兆华导演)、1985年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的无场次话剧《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刘树刚编剧,田成仁、吴晓江导演)等。

      这一时期的话剧,出于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迫切性,致使其现实干预性压倒了艺术审美性,一些演出出现了“只见问题不见戏剧”的遗憾。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短暂的“话剧热”之后,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话剧观众锐减,剧场逐渐冷落,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危机”。危机固然令人忧虑,但也意味着转机,话剧工作者开始探索艺术发展的新路,开放的、深化的现实主义戏剧“探索剧”开始出现——从艺术思维到表现形式的全面探索新路。以1980年出现的《屋外有热流》为标志,涌现出一批在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的话剧,如《血,总是热的》(1981)、《车站》(1983)、《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1984)、《WM(我们)》(1985)、《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1985)、《野人》(1985)、《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1986)、《狗儿爷涅槃》(1986)、《中国梦》(1987)、《桑树坪纪事》(1988)、《天下第一楼》(1989)、《死水微澜》(1991)、《鸟人》(1993)等,这些戏剧在艺术思想和表现形式上,具有双重探索意义。

      由锦云编剧、林兆华导演的《狗儿爷涅槃》表现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对于土地的深厚感情,对于富裕生活的本能渴望。但极“左”的农村政策,使他的人生曲折多艰,心灵饱受重创,以致精神迷狂。狗儿爷身上既蕴含了传统农耕文明积淀的朴实与勤劳,也显现出农民无法走出历史困境的悲剧属性。

      由陈子度、朱晓平、杨健编剧,徐晓钟导演的《桑树坪纪事》把人们在“文革”时期极端贫困的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狭隘、自私、倾轧、狡猾等落后的面貌,放到现代戏剧的表现时空中,进行具象而深入的揭示。

      由何冀平编剧、顾威导演的《天下第一楼》表现了生逢乱世的烤鸭店的兴衰聚散,但聚与散、兴与衰、和与争,都是戏剧的外部动作,不是真正的戏剧主题。而“谁是主人谁是客”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这里边饱含了世间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闲人三部曲》是过士行融会现代舞台手法和传统的禅学精神创作出来的三部话剧,其中包括:《鸟人》《棋人》《鱼人》,剧中表现了人生或人性的悖论,表现了人类文明的必然进程以及在这个进程中人所承受的心灵的、情感的、精神的隐痛。他的戏剧人物总带有平民化的特点,其戏剧情境却带有荒诞特征。

      21世纪前后,中国话剧继续探索着民族性、现代性的艺术进程,围绕着变革时代出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进行人性反思,出现了立足当代、关注现实的一系列优秀的现实主义风格剧目,如《父亲》《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万世根本》等。其中查明哲导演、李宝群编剧的《父亲》表现了退休劳模和他的下岗子女的现实处境,在家庭与亲情之中,刻画普通人真实、美好的人性。面对人生挑战,他们有过心灵的挣扎和灵魂的隐痛,但是精神不倒、意志不屈,从不放弃对人生美好的憧憬。

      由杨林创作、李利宏导演的《红旗渠》,表现了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数万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凿通太行山,引来漳河水,耗时十年建成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事。杨贵不唯上、不唯书,敢想敢干,是一位有雄心、讲奉献、有作为、敢承担的优秀共产党员。

      2015年是本土原创话剧集中展现出实力的一年。《共产党宣言》《代理村官》《古田会议》《一诺千金》《祖传秘方》等纷纷登台演出;国家话剧院以“原创、艺术、人民、时代”为主题,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

      2016年现实题材的剧目主要有:国家话剧院创排的《杜甫》《红岩魂》《中华士兵》、原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大漠胡杨》、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小平小道》、安徽省话剧院的《徽商传奇》、内蒙古自治区话剧院的《北梁人家》、西安话剧院的《麻醉师》、赤峰市话剧团的《热土》等。

      2017年现实题材的话剧主要有:国家话剧院演出的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福建东山岛的县委书记造福一方的话剧《谷文昌》、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反映基层党支部书记带领百姓共同致富的纪实剧《干字碑》、云南省话剧院演出的反映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对腐败分子予以打击的警示剧《生死倒计时》、大同歌舞团演出的农村调解员心系百姓的话剧《热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反映家庭伦理和情感纠葛的话剧《家客》、河北省话剧院演出的反映评剧艺人坎坷人生的《成兆才》、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的反映进城务工的农村少年成长经历的戏剧《山羊不吃天堂草》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现实主义戏剧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并出现了新的嬗变。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