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那一场在延安上演的“诺曼底登陆”——战地记者哈里森·福尔曼镜头下的延安“活报剧”
    发表时间:2018-07-1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哈里森·福尔曼与贺龙元帅的合影,贺龙元帅时任八路军120师师长,正在晋绥军区和日军作战
    头戴大檐帽,站在“船上”手拄军刀的,则是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
    几位小演员手举的牌子象征着纳粹德国在诺曼底设置的“大西洋壁垒”防线。演员的表情到位,充分体现着德国法西斯官兵的绝望。不过用纸来糊这道防线,极具讽刺意义
    四名高举盟军旗帜的女演员中,右侧穿白色演出服的,便是袁塞沙的母亲刘明学
    一个戴着纳粹臂章,留着经典的小胡子,另一个有三颗星的日本陆军上将肩章,看来惟妙惟肖又带着一丝怪异,21世纪以来流行的“有图有真相”,在这个问题上好像有些失灵
    活报剧中“东条英机”和“希特勒”互诉苦衷,向对方求援,但把最后一个口袋翻过来,也找不到一文钱了。在他们背后,可以看到毛泽东、丘吉尔、罗斯福等盟军领袖的画像,象征着反法西斯的坚强阵线

    这是反映盟军登陆的场面,两个戴飞行员头盔的演员两手相连举起,代表着登陆战舰的船头,而他们身后身穿海魂衫的两名“海军”双手比出的手势,则代表他们不是战士,而是高射炮,这样的想象力可算丰富

     

        ◎萨苏

        哈里森·福尔曼在延安拍到了“希特勒”和“东条英机”?

        希特勒和四川……应该是完全搭不上界的,而《抓壮丁》这样的戏码,似乎也不大可能跟纳粹拉上关系。然而,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的一组照片,却让他们产生了交集。

        哈里森·福尔曼(Harrison Forman),美国20世纪著名战地记者,尤其以其在中国长达20年的新闻报道生涯而在同行中享有极大的声誉。从1937年起,这位体重300磅的美国记者便开始和朱毛红军打交道,此后多次造访延安,他为八路军和红军拍摄的照片,以及其著作《北行漫记》曾有力地向国际社会介绍了中国的红色政权和武装。直到今天,他的很多摄影作品,仍被视为反映当时中国革命的重要记录。

        这位美国记者思维敏捷,善于行动,抓拍能力极强。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让我们耳目一新,甚至匪夷所思的内容。1944年,他在延安拍到的“希特勒”和“东条英机”便令人大吃一惊。

        1944年,这两个法西斯巨头在盟军的有力打击下,正处于垂死挣扎的状态,怎么会出现在延安呢?不过他们这一副焦头烂额的样子,倒与其际遇颇为吻合。

        还好,哈里森·福尔曼在自己的日记中说明了真相——这是延安为庆祝诺曼底登陆胜利,在1944年6月举行的戏剧演出。他写道:“作为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一员,延安方面对于这一战役的胜利也深感鼓舞,因此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特别是演艺人员还专门编排了反映诺曼底登陆的剧目,场面恢宏,设计精巧,令人耳目一新。”

        这种露天而演员以接近话剧的方式演出的形式,在战争年代的记录中不时可见,被称作“活报剧”。作为在当地的外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与驻延安美军观察组成员共同观看了这次演出,无论“希特勒”还是“东条英机”,都是由中国演员扮演的,所以纽伦堡和东京的国际法庭不至于到延安去要这两个战犯来提审。

        诺曼底登陆是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重大军事行动(在这次战役中,还有少部分中国海军官兵参加了作战),随着英美法等国联军在法国西部的登陆,法西斯德国的崩溃速度大大加快。作为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和八路军对此欢欣鼓舞是完全可以想象的。然而,在当时物质和通讯条件下,这次登陆战役发生于1944年6月6日,仅仅十几天之后延安便出现了这样从道具到演员都几可乱真的演出,令人不由得为之惊叹。八路军的因陋就简,在这些老照片中也能得到体现,有些甚至让人哑然失笑。

        照片中,虽然“艾森豪威尔”的亚洲特征明显了些,但那副泰然自若的神态,与那位后来当了美国总统的将军还真有几分神似。只是,“艾森豪威尔”将军手拄的,分明是一口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士官生使用的军刀,不知诺曼底登陆的盟军从何得来——那显然是八路军找不到美国军刀,临时用一把战利品来充数了。

        这部反映诺曼底登陆的作品,正是延安青年艺术剧院推出的“巨制”

        七七事变之后,大批进步青年和来自上海、武汉等地的文艺工作者突破重重封锁来到延安,为红色文艺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很多人也在根据地找到了新的艺术灵感。直到今天,看看福尔曼留下的演出剧照,仍能感到当时延安令人惊艳的文艺水准。

        可惜的是,哈里森·福尔曼毕竟是个外国人,对这出剧目的演出人员、编制背景等一无所知,没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这不免让我们感到有些遗憾。我想看了这些照片的朋友们和我一样,一定也很想知道在那个时代到底是什么人在延安演绎了希特勒、东条英机和艾森豪威尔。

        有意思的是,这个遗憾在无意中得到了弥补。2018年初夏,采访原八路军炮校政治部主任袁光将军的女儿袁塞沙女士时,当她看到其中一张演出照片时,忽然惊呼起来:“这不是我妈妈吗?!”“哈哈,我还是头一次见到她在演出中的样子呀。”

        袁塞沙大姐的母亲刘明学,是四川泸州人,1938年参加抗日旅外剧队,后赴延安。由于她长得有点像苏联人,得了个外号叫“刘波夫”,她还是剧团银行的负责人,所以又被称为“刘经理”,是延安联政宣传队和青年艺术剧团的演员。

        难道参加演出的,便是她所在的演出团体?

        “当然了。”袁塞沙女士翻到另一张照片,指着照片上的一张横幅给我看。

        根据袁塞沙女士的辨认,这张演员入场的照片内,四名高举盟军旗帜的女演员中,右侧上身穿白色演出服的,便是她的母亲刘明学。

        另一张照片中,在希特勒的“大西洋壁垒”背后,可以轻易地看到“联政宣传队”的横幅呢!

        这一下子为打破谜团提供了曙光,莫非这些在延安演绎诺曼底登陆的,便是当时联政宣传队的演员?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找到了原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剧务部主任戴碧湘的夫人周翠翘,她向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情况。

        周老师首先向我们出示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发表在1990年出版的《高原演出六年》一书中,反映的是联政宣传队当年在延安表演活报剧《开辟第二战场》的情景。

        她也证明了,这部在当时堪称“巨作”的作品,正是联政宣传队中延安“青艺”,即延安青年艺术剧院的作品,很多后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重要人物都参加了演出。

        旅外剧队、联政宣传队……那些战争年代的重要文化团体

        这样一来,我们就需要介绍一下此前提到的旅外剧队、联政宣传队、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关系了。

        旅外剧队,全名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主要成员是从沪宁撤退的影剧人员,如吴雪、戴碧湘、陈戈等。他们在1937年冬得到四川抗日将领刘湘的资助成立于汉口,武汉沦陷后入川宣传抗战。这是中国共产党支持下诞生的一支进步演剧队伍,之所以如此定名,是为了表明这是一群在省外从事戏剧事业的四川人,如今组成一支剧队回川宣传抗日来了,借此增进同四川观众的关系。这支进步剧队经过改组,于1940年国民党在山西掀起反共高潮之际转赴延安,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团体。

        而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则是1940年由旅外剧队、小小剧团、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战地工作团等几个团体共同组建的,一度用名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总剧团,1941年改称“青艺”。主要负责人是高沂(建国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吴雪、丁洪(建国后曾任沈阳军区文化部副部长)等。这个剧团在并入联政宣传队后,约于1943年底至1944年秋结束。

        联政宣传队,全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成立于1943年,是由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和部队艺术工作团合并组成的。它的成立,与1942年中央军委设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司令员贺龙)有关,由联政宣传部长肖向荣负责,是抗日战争后期陕甘宁水平最高、最活跃的艺术团体之一。

        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则是我国至今与人艺齐名的文艺单位。1946年,联政宣传队到达东北的人员组成的“东北文工二团”,在建国后分成了两个单位,便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国儿童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继承了延安青年艺术剧院的简称,也被称为“青艺”,王牌戏是《抓壮丁》,这部抗日战争中诞生的名剧,后来被拍成电影,享誉数十年之久。

        这部“活报剧”算得上是大腕云集

        让我们把希特勒和抓壮丁联系起来的,便是活报剧中希特勒的扮演者吴雪,他既是延安青艺的副院长,也担任过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院长。

        吴雪,四川广安人,本名吴开元,是电影《抓壮丁》中男主角李老栓的扮演者。同时,他也是这部电影的原创和编剧。事实上,延安青年艺术剧院排演的话剧《抓壮丁》,便是他根据搜集到的一个故事改编的。他曾担任旅外剧团的团长,在延安青艺导演和主演《塞上风云》《雷雨》《伪君子》《上海屋檐下》等剧目,历任延安西北青年救国会总剧团团长、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等职。不过,还是很少有人想到他还能演希特勒。

        然而,作为熟悉他的老同事,周翠翘还是一眼就把他认了出来:“看那个大鼻子,不是吴雪,还能是谁啊?”

        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吴雪先生饰演的希特勒当然是“四川希特勒”,而这位“四川希特勒”确实有过《抓壮丁》的经历。

        在保留下来的一张延安青艺演出节目清单中,可以看到《庆祝开辟第二战场》(与《高原演出六年》的记载略有出入)的演出剧目,类型为“大型活报剧”,它清晰地记录了大部分重要角色的扮演者和主创人员,细细看来,几乎每个人都在新中国的文艺史上留下了名字。这个名单分量之重,令人慨叹。

        活报剧是要有音乐伴奏的,音乐的作曲是李鹰航,作词是田雨,两位都堪称中国音乐界的大师。其中李鹰航是著名作曲家,当时为延安部队艺术学校音乐系负责人,被称为“延安唯一会弹三弦的人”,其代表作为《歌颂共产党》,建国后他先后担任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音乐协会广州分会主席、中共音协分会临时党组书记等职。后者本名雷德珍,当时为宣传队舞蹈编导,1937年毕业于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学院,曾是柔道冠军,师从吴晓邦学习舞蹈,建国后曾任北京越剧团长兼导演、东方歌舞团副团长。

        扮演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是延安艺术学校戏剧系主任、延安青艺实验剧团团长翟强,他是天津人,1935年考入上海戏剧电影研究所,1949年7月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导演,《中华女儿》《南海长城》都是他的作品。

        而扮演东条英机的则是马瑜(建国后担任吉林省文联副主席)。他不但是优秀的演员,而且是剧团的化妆专家,尤其善于使用油彩。当时延安无论哪个文艺团体演出,都要请马瑜帮忙做油彩化妆,不过化妆用的凡士林等经常缺货,于是,烟油子、彩色油墨甚至黄土都成为马先生的代用品。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的小胡子,便是他的作品。

        此外,扮演蒙哥马利的周来(建国后担任中国儿童剧院院长)、扮演汪精卫的宋兴中(建国后担任广州部队战士话剧团团长)等,都是一时才俊。纵览之余,令人不禁有“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人物”的感慨。我想,若是哈里森·福尔曼复生,看到自己拍摄到的竟是如此一批艺术家,一定后悔带少了胶卷。

        而曾经参与节目演出的李力先生(本名李连生),用日记记录下了这个活报剧排练的日程——盟军在1944年6月6日开始登陆,联政宣传队竟然在6月11日便开始排练本剧,6月14日便进行了演出(李力记述现场有外国记者,拍了不少照片而去)。这还没有计算编剧和配乐的时间,考虑到剧目的复杂度、服装道具的难度,以及绝佳自然的表演,这简直是穿越式的速度。

        是的,我们中国不是一直在用这样的速度追赶着世界的先进水平吗?从几张照片找出这样一个尘封的答案,揭开70多年前的一段历史回忆,应该说,这本身便是一个神奇的过程。

        供图/萨苏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