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悠悠船歌声,回响四十年
    发表时间:2018-10-11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余 弦

     

     

      日前,国家话剧院推出的原创大戏《船歌》与观众见面。话剧通过深圳特区一个小渔村的蜕变,映射出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间走过的道路。每一个平凡的特区百姓的故事,都如一段段动人的旋律,最终汇成一首伟大的改革开放的赞歌。

      为了更真切地了解特区和特区人,主创人员多次深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采风。正如编剧刘深所说,自己“并非创作者,而是生活和历史的记录者”。主人公梁海涛的故事,几乎就是将真人真事搬上了舞台。其原型就是一位渔民出身的企业家,从一艘小渔船起家,通过奋斗拥有十艘大型远洋渔船,并带领全村发展致富。

      事实上,剧中的几位主角都是拼搏精神、实干精神的化身。梁海涛笃信靠着自己“一网一网地捕,一船一船地运”,总有一天能够干出点名堂。来自革命老区的打工妹林秀英刚踏上特区的土地,工作都还没落定,就立志将来一定要当厂长。工程兵转业、来特区搞基建的团长,成日加班加点地苦干,内心却无比快乐充实,甚至“觉都舍不得睡”。这种乐观、积极的劲头,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他们没有辜负时代,时代亦没有辜负他们,每个人最终都实现了梦想,就连作为随军家属来到特区、靠一点缝纫手艺维生的徐慧敏,也开创出国际知名旗袍品牌。

      这样的成功故事在特区比比皆是,并不新鲜。难得的是,作品并没有将重点放在描述创业的过程或物质生活的富足上,而是更专注于展现人的心灵世界的变化。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怎样坚持自身的原则和操守?商品经济对乡村社会原有的伦理道德产生了什么样的冲击?如何平衡两者间的关系?这一系列问题,是那个时代的突出问题,也是几乎每个亲历者都曾经面临过的内心拷问。对此,剧中角色交出不同的答卷。梁海涛坚持“走正道”,靠打鱼致富;曾祥发想赚快钱,偷了发小的船去走私;其未婚妻一家见钱眼开,临时提高彩礼……不同的选择,反映出时代巨变中几种价值观的激荡与交锋。变化之中,亦有不变。传统道德的力量在剧中始终闪耀着光华。梁海涛的渔船被扣押时,村民们纷纷借钱给他买新船,让他有机会东山再起;面对难关,几个船队的渔民宁可自己违约赔款,也要去帮村里运水泥……

      舞美设计简洁而富有象征性。主体只有两部分:一艘渔船和一棵榕树,两者可以说都是当地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榕树有生生不息的繁荣之意;渔船的分解组合,则进一步变化出多个生活场景,如小卖部、小吃店等,暗示着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方式,也起到了分幕转场的作用。这些场景和服装、道具——如上世纪80年代的军绿挎包、扎小辫,90年代的“大哥大”,以及新世纪的职业装、高跟鞋等等,清晰地营造出不同的舞台时空。台词也打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三转一响一咔嚓”“马达一响,黄金万两”等顺口溜,唤起了观众的回忆;而随着剧情推进,“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自贸区”等耳熟能详的名词,又把观众拉回当代。

      “保持航向,前进!”一声高昂的号子,在剧中不时响起,贯穿40年的时空。这是船长对渔船的口令,是对特区建设开启新篇章的响应,体现人们对中国改革开放未来进程的美好期冀。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