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献礼新中国七十华诞 回眸光影来时路
    发表时间:2019-06-17 来源:文汇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王 彦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新中国同行的中国电影,留存了70年里无比斑斓的光影档案,那些都是中国观众与新中国携手走过的珍贵记忆。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排片表上,“光影记忆 时代经典”单元颇为引人关注。电影节组委会从中国电影片库里精选14部国产佳片,藉由这些影片,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邀观众共同踏上新中国电影的来时路,向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

      

    这14部影片既有中国电影里程碑式的注脚,也有上海这座中国电影发祥地的深情告白;既有胶片里珍藏的不同时代印迹,也收录了广袤中国大地的四时风光……它们穿过岁月熠熠生辉,今天的观众得以回望新中国的发展之路、社会生活的变迁,也能重温影史留名的大师作品里独特的美学价值与鲜明的时代记忆。

      其中包括: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公映的国产电影《三毛流浪记》;巴金名著改编作品《家》;根据真实的“羊城第一案”改编的经典反特片《羊城暗哨》;谢晋执导的纪录性艺术片《黄宝妹》;郑君里执导、赵丹演绎的《聂耳》;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将话剧改编成电影、讴歌军民鱼水情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第四代导演滕文骥和吴天明的处女作《生活的颤音》;上世纪80年代掀起热议的《庐山恋》;戏剧大师黄佐临执导的《陈毅市长》;黄蜀芹的代表作《青春万岁》;捧回金狮奖的《三峡好人》;饱含一代人奋斗情怀的《高考·1977》;172位明星齐献礼的《建国大业》;贾樟柯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度身定做的纪录片《海上传奇》等。

      除了影片简介里的记忆点,这14部作品还能由不同的维度进入,打开层次丰富的赏析空间。

      比如《家》和《青春万岁》,都是文学与电影的“蜜月期”作品,都树立了从文学经典到影像经典的改编范本;从另一个角度切入的话,《家》集结了孙道临、张瑞芳、王丹凤、黄宗英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评选出的“新中国电影二十二大明星”。半个多世纪后,《建国大业》也以全明星阵容问世,并以超过四亿元的票房纪录开启了主旋律电影的新篇章。

      再看《黄宝妹》和《聂耳》,两篇同属人物传记,但表达方式截然不同。前者是人物原型、“素人”纺织女工黄宝妹自己扮演自己,是第四代表率谢晋导演在纪录性艺术片类型的一次探索;后者是大师郑君里与“演技之神”赵丹的合作,影片还获得了1960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传记片奖。

      《三毛流浪记》和《羊城暗哨》乍一看类型完全不同,一部由张乐平的经典漫画改编而来,另一部取材于真实案件。但换个角度来品评,它们均可被视为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和广州的城市风貌片,也都在戏里戏外与“反特”斗争密切相关。

      此外,创作于1979年的《生活的颤音》、1980年的《庐山恋》、2006年的《三峡好人》、2009年的《高考·1977》,也从不同侧面切中人们的情怀共鸣,将中国故事中国情娓娓道来。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