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脱贫攻坚党旗红
    发表时间:2020-04-10 来源:《党建》杂志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脱贫攻坚党旗红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本刊特别推出“脱贫攻坚党旗红”栏目,展示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推进脱贫攻坚的工作成效和拼搏奋斗的精神状态。

      ——编 者

      青海省:

      坚持夯实一线力量 绘就脱贫攻坚新篇章

     

      2019年是青海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中,青海省按照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紧密联系省情实际,坚持发挥组织优势,注重整合组织资源,凝聚组织力量,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保持攻坚态势,压实攻坚责任,一鼓作气,确保脱贫攻坚打胜仗、交好账,高标准书写了脱贫攻坚的“青海篇章”。

      如今,放眼青海省脱贫攻坚战场,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民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张张笑脸在贫困群众脸上灿烂绽放,宏伟的小康梦想正逐步照进现实……

     

      建强支部,筑牢脱贫攻坚堡垒

     

      海西州德令哈市河东街道东山村村民谢庭林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土里刨食大半辈子了,如今还能像城里人拿工资一样按期拿到村集体经济分红!

      自2018年6月开始,青海省全面启动实施全省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东山村依托城中村优势围绕服务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村民都变成了股东。村里投资建设的商贸物流城实现招商引资2065万元,年收入入驻企业租赁费110余万元;村里的507亩土地打包流转给民营企业种植枸杞,每年租赁费和土地流转费收益近60万元。为实现多元经营,村集体还成立了养殖合作社,采取养殖能手代理经营、村民入股分红方式运行,除去分红,村集体每年还能增收5.5万元。

      2019年,青海省坚持把抓好村党组织建设,打造脱贫攻坚战斗堡垒,作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使之充分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党旗红”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坚持调整、选派、培育并重,着力打造素质过硬、群众认可、储备优良的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制定出台《青海省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提级管理”,从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村党组织书记选人用人标准。扎实开展村“两委”换届“回头看”,对在任的村“两委”成员履职情况全面开展“政治体检”,实行动态调整,共调整不胜任不尽职村党组织书记192名,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干部2.4万余人。

      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对全省农村党组织进行“拉网式”深入排查,并按照“一村一策”方法,逐村深入分析,深挖问题症结,找准病灶病因,逐村建立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和销号时间,全面对362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使“后进”变“后劲”,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堡垒。同时,持续开展党支部“堡垒指数”考评工作,有力促进了先进支部巩固提高、中间支部提升晋级、后进支部整顿转化。

      探索村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新路径。突出村党组织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全面领导,组织带领群众高效用好2.065亿元中央财政扶持资金,抓实抓好413个首批纳入中央财政扶持行政村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高质量推动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在全省遴选57个不同发展模式且集体经济有一定收益的村作为试点村,探索建立使用规范、分配合理的收益资金管理办法,有效激发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了“富集体”和“富个人”的有机统一。截至2019年12月底,全省3787个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破零”,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1.3%。

      提升基层基础保障水平。重视加强农村基层基础投入和保障,连续3年提高村干部报酬补助标准,同时,进一步拓宽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上升通道,加大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考录公务员工作力度。建立党内关爱帮扶基金,对生活困难的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帮扶,让村干部在岗有待遇、离任有保障,进一步增加了村干部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带强队伍,培育脱贫攻坚先锋

     

      “余书记,真诚感谢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希望您能够继续留下来……”海西州都兰县宗加镇布拉村第一书记余承潮,在他任期快满时收到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代表的联名信。“不能辜负党和乡亲们对我的信任。”余承潮放弃回城机会,选择继续留在村里当第一书记。

      布拉村地处半沙漠地带,是一个蒙古族聚居、远离乡镇的偏僻村落,交通不便、吃水困难、产业发展空白,余承潮担任第一书记以后,村里修了路、通了水,还有了自己的产业。

      青海省高度重视发挥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作用,大力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争先锋、作贡献。

      2019年,青海省进一步优化贫困地区党员队伍结构,针对农牧民党员占农牧民人口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实际,在制定发展党员规划时,对机关发展党员数量做“减法”,对农牧区发展党员数量做“加法”。严把党员“入口关”,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突出思想入党,将党的创新理论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培训的必学必考内容。

      提高党员带富能力。大力实施“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工程”和“万名村级组织后备干部培训工程”,组织2147名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后备干部赴江苏苏州、辽宁大连、江苏华西村等经济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和短期培训。依托省委党校、青海农村干部学院、“一县一基地一县一特色”党员教育基地,围绕“惠农政策、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实用技术、农村电商、服务群众”等主题,对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和后备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实现了全省4146个行政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全覆盖,同时示范带动全省培训村级后备干部9000余人,农牧民党员4.8万人(次),有力提升了党员干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政策水平和实战能力。

      推动党员结对帮扶。全面深化“党组织结对共建帮村,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帮户”双帮机制,全省4500多个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贫困村全覆盖结对共建,14.5万余名在职干部职工与15.92万户贫困户全覆盖结对认亲,给贫困户教技术、帮产业、送温暖,实现了党员群众心连心。探索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鼓励和支持党员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全省贫困地区成立的9000多家专业合作组织中,由村“两委”班子成员领办的占19.8%。持续推广党员结对子、党员中心户、党员爱心岗等做法,组织有帮带能力的党员,每人至少结对帮扶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7万多名农牧民党员干部成为带动贫困群众发展致富的领路人,占全省农牧民党员总数的14%。

     

      强化民生保障,加速补齐短板

     

      脱贫底气强不强,要看产业旺不旺。

      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扶贫产业园,“太阳花”元素随处可见,笔记本上、背包上、手机套上……在绣娘的一双巧手下,“太阳花”从土族民族服饰上一跃而下,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伴手礼。

      “我们以前就拿盘绣做腰带,或者给姑娘做嫁妆,从没想过做盘绣还能赚钱。现在做绣娘,每个月能拿三四千元的工资呢。”绣娘席金花谈起她手里的活计,总有忍不住的笑意。4年前,席金花一家三口人还仅靠着几亩薄田过日子,一年到头的收入也只有6000多元。现在,靠着在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做绣娘,她一个月就能有以前半年的收入。

      席金花是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索卜沟村最早一批在刺绣公司做绣娘的人。如今,全村有40多位妇女都做起了盘绣的活计,靠着这门手艺,她们织就了美好生活图景,绣出了一条脱贫的“锦绣路”。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青海省着力提升产业带动力,实现了全省39个贫困县(市、区)扶贫产业园、1622个贫困村互助发展资金、村级光伏扶贫项目、2358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48.19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五个全覆盖”。实施“十万头牦牛产业扶贫示范项目”,签订1000万份扶贫大礼包营销协议,举办“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努力把牦牛、青稞产业打造成脱贫增收的“新极点”。结合青海省“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推介,对已实施的208个村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进行提档升级,惠及贫困群众5.34万人。39个县(市、区)建立310个扶贫车间,主要从事民族服饰、特色农畜产品、唐卡、刺绣、藏茶、藏毯等民族手工艺品和特色产业加工,从业人员达1.03万人。

      青海省做实精准文章,突出深度攻坚,强化民生保障,加速补齐短板,着力提升产业带动力,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着力在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上下功夫、见实效。

      海南州共和县廿地乡切扎村村民仁青加,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安心。过去家在偏远的游牧点,出行没有像样一点的路,生活很不方便,下一场雪,可能十天半月出不去,孩子上学都困难。

      现在啥样?“搬到新村,家在县城,4间房,80平方米,宽敞明亮还方便,我和妻子购买了缝纫机,在家做好的衣服还能直接交到街上的服装店!”日子越来越舒心,仁青加笑得眯起了眼。

      2019年,青海省确定年度17个贫困县摘帽、170个贫困村退出、7.7万贫困人口减贫的目标任务,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作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生计问题的最有效方式,要求各地党委政府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打好脱贫攻坚“当头炮”。截至2019年10月底,青海省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在8个市(州)、38个县(市、区)、266个乡(镇)、1249个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迁安置农牧群众5.2万户、20万人。●

      (青海省委组织部、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郭慧)

    网站编辑:王 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