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民族复兴的精神指引
    发表时间:2019-09-11 来源:成都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抗洪救灾精神

    1983年正在修建的深圳国贸大厦创造了“深圳速度”

    焦裕禄精神

    雷锋精神

    国画 《大庆工人无冬天》 作者 赵志田

    立言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述了一个看似普通却极其深刻的道理。有人讲,在世界各大宗教势力广布且影响日增的今天,与笃信基督教的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华民族是一群没有“信仰”的人。事实并非如此,且不说历史上的中国有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就是在共产党执政已达70年的社会主义中国,中国人民不仅有“信仰”,而且是集人类先进文化之大成、根本上超越一切宗教学说的科学信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夯实立党之本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须臾不可脱离。回顾历史,没有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结合,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不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没有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以彻底唯物主义态度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不会有7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开拓前行,也就不会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到来。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发展着的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才在很多人并不看好的诸多历史时刻屡屡创造革命、建设、改革的奇迹。新时代,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的大局,着眼于在实践中全面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只有更加自觉地拿起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方能进一步夯实立党之本,在自觉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中,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铸造文化之魂

      近代以来,几近亡国灭种的中国人为什么能够绝地反击,最终“逆袭”成功?诸多因素之中,“文化”的因素尤其是“先进文化”的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唯心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有一段精彩论述:“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就明确无误地告诉世人,马克思主义作为源于西方的一种思想观念,由于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彻底批判而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天然地成为包括中国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组织——共产党人致力于“两个最彻底决裂”、开创崭新文明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这里,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百川归海,最后汇聚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能够自成一体和生生不息,根本上还是依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人民铸造文化之魂,必须高度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服务和服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推动实现“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全面复兴。

      筑牢信仰之基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或曰“共产主义”。延安时期的毛泽东说过,“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人类“信仰”的王国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人类哲学世界观的革命性变革,赋予了“信仰”以真正科学的内涵。因此,共产主义信仰不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而是共产党人基于现实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通过制定符合实际的路线纲领政策,带领人民群众谋求幸福生活和自身解放的奋斗过程。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目标任何时候都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所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反之,整个信仰大厦就将坍塌。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筑牢信仰之基,就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信仰”“信念”“信心”表述不同、着眼点不同,层面上也有区分,但在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当下与未来等辩证统一关系上,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补足精神之钙

      思想政治建设历来是党的一项根本性建设,而理想信念建设又是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之根本、关键之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当然就应该有不同于普通群众的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什么重视和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现实依据。在反腐败斗争的重拳整治下,举凡“老虎”“苍蝇”“狐狸”,违法乱纪的一个深层症结都在于理想信念的“管涌”上,在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没有拧紧,致使权力观、群众观、名利观等发生严重扭曲,最终发展为“不治之症”。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干部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终身努力”。新时代,针对党内依然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不良现象,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任务越发严峻复杂,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补足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之钙的现实要求也就显得异常紧迫而重要。

      把稳思想之舵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思想才是决定性的。这就涉及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在共产党人这里,与一切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客观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学说,它克服了机械唯物论和种种唯心主义思想的片面性,是唯一深刻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本质要求和普遍联系世界图景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成为“无产阶级”用以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代代杰出代表,无不高度重视“世界观的改造”,其深刻的客观依据也正在于此。离开了唯物辩证法,一个人就连最简单的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搞不清楚,更遑论历史规律了,这就必然导致他的思想认识产生偏差,行动的结果也不会如愿。因此,坚持“学哲学、用哲学”,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仅关系到个人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更是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新时代,面对“四种考验”“四大危险”,广大党员干部应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在掌握其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的过程中把稳思想之舵。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实践进程,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为全党全民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夺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胜利提供根本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版图片来源:新华网、中国共产党网、人民画报官方网站

    网站编辑:孙梦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