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思想理论
    客观认识民国学术热潮 树立新时代中国学术自信
    发表时间:2020-05-13 来源:党建网

    陆阳 陈鑫

     

      近年来,伴随民国题材历史读物与影视作品的普及,“民国热”的风潮从学术界刮到坊间,成为大众瞩目的一个热点话题。关注历史文化和学术问题本是一件开卷有益的好事,但是少数文化人和社会民众,总是放大民国文化与学术,进而盲目推崇民国的一切,将其作为一种审美标准、价值标尺,进而在今昔对比中是古非今,便有些“不对味儿”了。

      “民国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对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推崇。充分研究民国知识分子的学术成果,理性客观地展现民国时期优秀学人的精神风貌与道德文章,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有一种常见的论调认为:那些民国大师的学术水准已经达到了今人不可企及的高度,悲叹“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感慨当今中国学术界江河日下。这种神化民国学者的“迷思”,往往并非是客观严谨地从史实立论,有时甚至是别有用心地歪曲夸大和群体无意识地以讹传讹。

      这种“迷思”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其出现的社会原因:一方面,对民国学人的推崇源自于对当前少数专家学者的不满。近年来,国内学界屡屡曝出学术腐败、作风不端的丑闻,特别是个别学者在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上良心缺失、信口雌黄。他们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大大受损,成了人们嘲讽的“砖家”。相比之下,网络上、朋友圈中转发的一些民国学人的“佳话”却成了“一股清流”,虽然有真有假难以分辨,但让对民国历史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准的部分民众心驰神往。其实,民国时期的所谓“大师”、学者并非身洁如玉的圣人,一些人的各种修为亦难登大雅之堂。另一方面,一些媒体以民国“大师”为噱头,表面上推崇民国学人的学术成果,实际关注的更多是掌故逸闻,乃至“八卦”花边;加上一些网络写手、畅销作家不顾史实真伪,通过改编、演义、虚构,配合着新媒体的助推,一种所谓的“民国范”便由此“精心”打造而成。更有甚者,打着“重估历史”“反思历史”的旗号,一味曲解、甚至试图篡改历史、架空历史,罔顾真实的史实,把历史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以自己主观上的好恶或褒或贬,借古讽今,就是更值得注意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了。

      那么,民国学人的学术水准究竟是否真的远远高于当代呢?不可否认的是,民国学术是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其重要的价值主要在于涌现了一批“开眼看世界”、学兼中西的学者,倡导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重新审视中国固有的学术体系,探索新的学术范式。民国学术是中西古今学术思想碰撞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视野,但受到时代条件、社会条件的限制,实际很多研究处于起步、初创阶段。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囿于民国时代政局动荡、经济匮乏、设备短缺,教学与科研的困难重重,应当说,在整体学术水准上民国时期研究与今日不可等量齐观。更何况,自然科学本就是不断积累超越、不断更新换代的。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民国的确产生了很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首创性学术成果,但不成熟之处也显而易见。在中西学术交汇的时代大潮中,很多学术作品存在着过于推崇西方理论的偏见,有些甚至存在望文生义、削足适履的现象。实际上,现在备受追捧的一些著作在出版伊始就已经受到了广泛批评讨论。

      挥得动开山斧,捏不稳绣花针,能够开创局面,却缺乏扎实建设,也是不少民国学者存在的共性问题。对于其学术粗糙疏略的一面,民国学人自己往往也了然于心。《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史开山之作,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但是,胡适在这本成名作中坦言,自己虽然致力于做一部“可靠”的哲学史,但是“当此初次尝试的时代”,书中定有许多“未能做到这个目的”之处,希望将来学者做一部“更完备更精确的《中国哲学史》”。这虽是胡适自谦之语,但评价基本属实。再比如,因创始古史辨学派而名声大噪的顾颉刚先生,也曾经说 “实知的远不及我所标榜的”,虽试图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自己掌握的科学方法非常有限。对于民国学人自己都感到不安的学术研究,今人反倒大肆鼓吹。这样的“民国热”确实需要“祛魅”。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可避免会受到评价者自身价值取向、情感喜好的影响。但一位负责任的学者应该实事求是地将人物放置历史长河中进行客观评判,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翔实准确的史料展开科学分析,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我们在评论民国学人、学术时也应秉持这样的原则,要将其放入相应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分析,不虚美隐恶,不骛于虚声。

      学术是时代的产物,一代有一代之学。我们无需苛责前人,应该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对“民国热”的最好回应,是建设好当代的学术。事实上,在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下,随着学术环境的改善、全球化背景下交流的深入,今天的学术界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名师专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大胆吸收古今中外学术精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努力,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一个中国学术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当代学人应凝心聚力,让学术真正成为“天下之公器”,为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性问题而服务,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服务,为寻求真理而服务,真正建立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树立当代中国的学术自信。

      (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

    网站编辑:白 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