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征文
【鲜红的党旗】王灿鑫:草场之魂
发表时间:2016-08-25    来源:党建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毕国才学校毕业后就回到了生养他的彝村草场,但作为山村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秀才”,他的回归却让父母双亲都皱紧了眉头。他知道,父母起早含黑,含辛茹苦供他读书,最大的愿望就是要他走出彝山,成为一个体面的“公家人”。但毕国才却说,山里没有学堂,孩子们读书没去处,长大了也只能当“睁眼瞎”。

  第二天,毕国才就陪着生产队长,在村里的旧祠堂腾出了上课的教室,从此成为这个一师一校学堂里的第一任民办教师,开启了30多年的从教生涯。那年,毕国才21岁。

  山峦如聚的哀牢山腹地,离天很近,离世界很远。水冷草枯,环境恶劣,广种薄收。山村里长大的孩子,有时会望爬到山村的最高处,愣巴巴地望着四处包合的群山。大山的背后,依然还是黛山的群山,只有山村下面一条深不见底的水溪,在群山之中几拐几弯之后撞出一个山谷,流向不知名的远方。出过远门的大人们都说,随着山谷往下,会一直走到山外面的坝子,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田野,坝子正中是高楼耸立的巍山县城,玉带一般的公路上,会有疾驰的汽车一晃而过,把人带到州府大理、省会昆明……同样出过山、见过世界的毕国才,会凭着多年求学在外的经历,一上讲台就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山外的精彩深深地印入孩子们的脑海,于是山里的孩子就对山外的世界更加向往了。

  然而,书声琅琅的草场小学仅只持续了几个月的快乐时光。连绵的哀牢山很快进入了雨季,七八月里瓢泼的大雨,把多年失修的祠堂肆虐成了一把漏勺,挡不住风吹雨淋,更挡不住寒冷的侵袭,看到衣着单薄的孩子们瑟缩着发抖的身子,毕国才下定决心,要给孩子们建一个安全、漂亮的学校。

  当天晚上,他点起马灯,挨家挨户说服动员群众。也就是在他通过考试顺利转正,成为公办教师的那年,草场村要建新学校了!欣喜若狂的毕国才从此就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学校建设上,他从此吃住都在工地,上课当老师,下课当施工员、工程监理、设计师,甚至木匠、石匠、泥瓦匠,填泥土、抬石头,没有了休息日,没有了假期,甚至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为发动群众,他把家里准备盖房子的木料、砖瓦、石灰全部捐献出来。请来的工匠没地方吃住,他就把他们请到自己家里,当他们因为工钱没着落而闹起了情绪,毕国才就用微薄的工资垫付。学校初具模型,可却没有桌凳,毕国才就把家里为祖母准备的做寿木的大头板捐了出来……

  终于,山村草场建起了一个漂亮的学校,学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毕国才上课更认真了,孩子们也更勤奋好学了,草场小学的考试成绩开始一次次超过了坝区学校。但此时让毕国才揪心的,却是可以走出大山的孩子却将面临失学回家的结局。

  怎能让贫困成为孩子们求学路上的绊脚石呢?为此爱生如子的毕国才曾深深地苦恼过。但他不抱怨,不气馁,一面四处奔走,为学生争取各种补助凑学费,一面积极生产自救,带领学生建起了勤工俭学基地,利用课余种蓝桉、办饲料加工站、养殖黑山羊,挣得的钱为孩子们补交学费,甚至还资助草场村升学到山外就读的初、高中生和大、中专学生。1993年9月开始,草场小学对所有适龄儿童实现了免费教育,学生的书费、杂费、作业本、笔墨用具等由学校统一购买发给学生。学生因贫失学的历史,在这个贫困村彻底地画上了句号。

  正是凭着这“愚公移山”之志,毕国才的事迹感动了各级党委、政府,2001年,总投资为38万元、建筑面积达330平方米的综合性三层钢混结构教学大楼在草场建成,从此让山里的彝家娃子拥有了现代化教学设施。从教三十多年的毕国才也因为优异的教学业绩和突出事迹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六十多种荣誉,先后当选为省、州、县党代表和人大代表,为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竭诚服务,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草场之魂”。(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州教育局办公室)

(责任编辑:郭慧)

网站编辑:付天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