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家风】高俊:父亲的念叨
    发表时间:2017-10-10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父亲跟我说过很多话,这些话一直影响着我、鞭策着我、激励着我。

      我们家住在离镇上十几公里的一个小山沟里,祖辈挑担做生意落脚到村里居住于此,到现在已经是第十二代了,祖里祖辈都是农民,到爷爷辈也不识字。听父亲说,在那个时代,爷爷只有个小愿望,就是让父亲去学堂念几年书,在生产队能“认认公分”,也不指望能当工人或者干什么。尽管生活很艰辛,爷爷想方设法让父亲上学,爷爷说:“不能再一辈子当‘瞎眼汉’了,要去读书认字,才能知书达理。”

      父亲读到初中毕业,就回家帮忙了。尽管学业成绩不算好,却人高马大、有身好力气,邻里乡亲有个大物小事,都会主动帮忙,别人很少干、不愿干的苦活、粗活他都会很卖力地去做,有人说他“憨”,他却说:“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尤其是老人、小孩更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因为父亲受村里人喜爱,生产队推荐他参军入伍,到内蒙古一炮兵部队服役4年,父亲还说在部队上,好几个战友给家里写信还是他代笔的。

      父亲告诉我,部队上每月发6块钱的津贴,他舍不得花舍不得用,到转业时积攒了50块钱。有人说他小气,可是,他却笑着说:“吃酒打牌亮家底,家里穷怕了,父母年事已高,吃药打针到处都得用钱,不敢乱花”。按我们村的习俗,赡养老人就是年龄最小、最后结婚、最后分家的承担。父亲在弟兄中是最小的,爷爷奶奶晚年一直跟我父母在一起生活,父亲从来不攀他的3个哥哥家,独自承担爷爷的吃穿用住,直至爷爷90岁去世,服侍了近20年,从来没有怨言。村里人都说他当过兵,有眼界、有孝心。

      土地下放时,父亲还没成家,母亲就没分到土地,家里土地不多、收成不好、粮食也少,上有80岁高龄的爷爷奶奶,下面还有我们兄妹要吃饭穿衣上学。父亲养家糊口、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压力很大,父亲对我们兄妹格外严厉,每次放学回家,必须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完才准吃饭,这是小时候父亲定下的“铁规”。每逢周末或者是寒暑假,种烤烟、挖苞谷、上山砍柴等等,每样都必须干,太阳越大越不准偷懒。父亲还说:“脸晒不黑、手不起泡不准收工,让你们好好体会下,是读书安逸还是干农活舒服。”那时候我觉得父亲很凶,对我太苛刻,自己不情愿却又不敢开溜,只能跟着父亲“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或许是父亲有“农民的儿子也可以不是农民”的心理,有想把我抚养成人的强烈愿望;或许是父亲认为我们可以替家里减轻点负担,在学校在家里,在田间地头,都会用朴实的话语跟我讲了很多身边的人和事,把大道理浅显地讲给我们。让我慢慢地认识到“唯有努力干活、努力学习才有走出大山沟的希望”。于是,在学校里自我加压、勤耕苦读,学习成绩快速上升,常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而只要我每次稍有放松或者有自满情绪的时候,父亲便会及时察觉、不时敲打,“不要取得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正是父亲的不停鞭打和嘱咐,我在学习上丝毫不敢懈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现在想来,真感谢父亲对我无休止、不停歇地“刺激”。

      经过父亲十六年如一日的“敲打”,在老师的精心培养下,我有幸成了一名公务员。一段时间内,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有点晕乎乎的。最近一次,抽空回家去看父亲,跟父亲聊了些工作中的烦恼,年迈的父亲还是一脸的严肃劲,“绷着脸”给我上了一课,“你虽然成了一名国家干部,但是请你记住,路还很长,回到家里,你还是你,该叫大叔叫大叔,该干农活干农活,农民的儿子永远是农民”。

      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大背景下,好家风是须臾不能丢的“传家宝”。我将时刻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成为一名党员干部后,将始终不忘初心,做老实人、办老实事,不忘农民本色,进得了农家门、干得了农家活、解得了农家困,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作者单位:云南省宣威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王玥芳)

    网站编辑:王高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