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家风】李咏瑾:讲故事的外公
    发表时间:2017-10-13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故事的开头仍然是“从前”。

      “从前,有个小女孩想向老爷爷学武功。”外公翻开一本厚厚的旧书,开始给我讲童话。

      “什么是武功呢?”我时年4岁,只知道吃,一张嘴不住口地嚼苹果。

      “武功就是……”外公放下书,单手比划了一个兔起鹘落的姿势。“总之她想学习武功,但这个老爷爷很贪吃,于是这个小女孩给他做了很多美味佳肴,来交换那些高深莫测的招式。”

      我渐渐听入了迷。

      “比如其中有一道绝世美味的菜,名叫‘二十四桥明月夜’,就是将嫩豆腐削成24个圆球,再塞入整支金华火腿中……”外祖父绘声绘色做着动作:“密封之后蒸而熟之,火腿的鲜味尽归豆腐。豆腐绝顶美味,唇舌留鲜,而火腿被吸尽了精华,则槁如干柴,反而没什么吃头。外公的声音渐渐低徊下去,显然陷入了某种我所不能理解的思绪中,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家乡就在那烟水葱茏的江南,那是一个真正可以看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同时火腿也无比正宗的地方。但当年的我只会晃着他的膝盖:“火腿塞豆腐长什么样啊?好吃么?”外公恍然回过神来,拍了拍我的脑瓜:“你就想一下排骨烧豆腐吧。”

      我噙着口水猛点头。

      “比那个还好吃。”

      “哇!”

      这就是幼时我接受启蒙的日常。

      多年以后,我翻看某本武侠小说,再度遇见“二十四桥明月夜”,才蓦然发觉当年外公给我讲的其实是赫赫有名的《射雕英雄传》!小女孩是黄蓉,老爷爷就是鼎鼎大名的洪七公!

      其实何止是金庸,成年后我用自己与日俱增的阅读量,逐一破解了外公在我幼年时期埋下的众多伏笔。真亏他是怎么想到的,用易于孩子理解的拙朴思维,从那些庙堂森严的名著中抽离出简之又简的线条,为我搭建起贯穿幼时与成年统一的阅读审美。据不完全统计,在我上小学以前,外公以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向我口述过的名著包括“四书”里的《论语》和《孟子》,以及《左传》、《战国策》、部分《诗经》、《世说新语》和《资治通鉴》,“雪夜访戴安道”的潇洒恣意,更是直接启蒙了我成年后钟爱“极简”的美感。

      现在回想起来,外祖父经历过极为严谨的旧式私塾教育,又在北大念到研究生,在新旧式文化交锋最为丰富的那一时代成长起来,“念好书,好好念书,念书好。”是他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家风,亦成为他这一生的主色调,以及对我寄托的厚重期望。

      但他从未板起面孔要求我必读什么、必背什么,事实上在他为我口述那几百本名著的过程中,我根本感觉不到自己是在念书。在我的童年里,他好像口述了几百本名著,但又好像只讲了一个漫长的故事——这些伟大的中西方典籍绵延成了一整片壮阔瑰丽的人文史诗,对应着我们这个浩瀚起伏、生生不息的真实世界。如果说每一本典籍记录了一个时代最耐人寻味的吉光片羽,那将所有的典籍平铺开来,世界因之而完美地复刻留存,也许这才是文学与艺术最具魅力的真谛,同时也打开了一个孩子“思接千载、神游万里”的胸怀。

      人生唯有读书好,落花水面皆文章。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深深感谢我的外祖父!(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

    (责任编辑:王玥芳)

    网站编辑:付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