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改革开放记忆】1980年冀中南某村庄包干到户改革纪实
    发表时间:2018-12-27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王书信

     

      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和改革开放40周年。对比40年来农村的巨大变化,我作为我们村39年前土地“包干到户”的一名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愿意把当时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1980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在河北邢台巨鹿县张王疃乡苏家口村第一生产队的牲口棚里,昏暗的灯光下,坐满了前来开会的群众。副队长胡兆彬(已故)主持选举新一任队长。经过投票选举,大家同意王书波同志(我的亲哥)当选新一任队长。我听后当即表示反对,说道:“我哥不适合当队长,因为他太老实。”胡兆彬队长说:“既然你不让书波当,那你当好了”。我说:“近几年,我都在外面,不了解村里的情况。”。他又说:“你在外面见的世面多,思路活,还是你当这个队长吧!”我还是不同意。他又召集大家,问道:“咱们让王书信当队长怎么样?”对他的这个提议,大家都举手同意。

      当时,生产队面临相当严峻的形势。小麦的亩产量才百十来斤,一年到头,勤快一点的农户能分100多元;干一天农活,成年劳动力挣得多的一天12个工分,差一些的10个工分,最差的只有6个工分。按当年的标准,10个工分值两毛二(0.22元)。家里孩子多的农户,因生活开销平时向生产队预支、预借的款子较多,而能挣工分的劳力又少,一年到头,不但分不到钱,还欠生产队的钱。生产队的3头牛因草料短缺,饿得都站不起来。面对这样的情况,在我当上队长的那一晚,整整思考了一夜也没有头绪。

      没过几天,一次我去土井担水,在路上被我的初中老师胡伫武(我叫他“三叔”)叫住。他说:“书信,你一会儿再走,我给你说点儿事。”就这样,我俩坐在路边,聊了好一会。

      胡三叔:“我听收音机里说,有的地方实行大包干,把土地给农民,实行包产到户。你敢不敢从生产队打响第一炮,让群众早日富起来?”

      我:“三叔,这不违法么?”

      胡三叔:“你不要怕,大胆干起来,三叔相信你的能力和胆量。”

      我:“三叔,这个我得和队里的其他人商量一下。”

      当晚,我找到副队长胡兆彬、保管胡老飞(已故)和会计汪瑞朋,四个人一起开了个会。我先告知了他们白天我和胡老师的谈话。胡老飞当即表示:“我是党员,这样做是要犯错误的,我不同意。”然而,其他两人也不做声。

      我坚定地说:“如果这是一条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路子,我就做,所有风险我一个人承担。”

      胡兆彬想了一会儿,说道:“书信,你干吧,我支持你!再这样下去可不行,你这个队长当得也丢人。”

      过后,我又找了队里其他几名干部商量这事,最后一致同意。胡兆彬说:“干吧,你年轻!我俩都岁数大了,如果上级处分你,我们联名保你。”

      随即,大队召开群众大会。我把想法给大家作了汇报,群众听了都很高兴,非常支持。当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牲口分配一下,每一头牛或驴都标上价,谁投的钱多谁就牵走。一头骡子卖了260元;一头将下产骡驹子的母驴370元牵走。另外,每头牛也以不同的价格被牵走。队里的牲口总共卖了3700元,按每人17元钱的标准分给了各户,最后还剩了三块七,也给大家买了几盒烟和几包糖。当时,看到大家都乐了,我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紧接着,我们把土地按不同品级逐个儿进行评估,按每人2.2亩全部包产到户。此外,我们还商量把队里的37亩枸杞树以每人几棵的标准分到各家各户。

      就这样,大家的生产积极性被空前地调动起来。第二年,村里的每家每户对所分得的枸杞树进行精心料理。当时没有机井,大伙就从老远的地方拉水给每棵树浇水施肥、精心修剪。1981年夏收前后,仅枸杞一项每人收入就达300多元,比在生产队那会增长了5倍多。小麦产量每亩增产200多斤。秋后,玉米、棉花、谷子都丰收了,被买走的那头驴也产下了一头骡驹子……大伙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丰收的消息一传出,我们村炸开了锅,其他5个队纷纷“眼红”。第二年春天,村里6个生产队全部实行了分地到户。群众的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民找到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改革开放40年,我们苏家口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有30%的农户在县城买了楼房,有55%的农户有了轿车,全村街道及田间道路进行了硬化,就连村里的小巷子也硬化了,家家户户有存款,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虽然,还有7%的农户没有脱贫,但驻村工作队正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帮扶,为他们制定了脱贫计划,确保到2020年前全村脱贫,共同步入小康社会。

      看到村里的巨大变化,回想当年亲历的改革往事,我深深感到:40年成就来之不易,是党的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结果,也是村民们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成果。(作者系河北邢台巨鹿县张王疃乡农业技术人员)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