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改革开放记忆】家乡的山路
    发表时间:2018-12-28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杨军

     

      1978年8月出生的我,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同龄人。

      我的家乡在滇西澜沧江畔的一个小山村,虽然人不多,村子不大,但是一年四季天蓝地绿、虫吟鸟鸣。开门就能见山,还能看到被峡谷挤得窄窄的“一线天”。

      小时候,我常常一个人爬上屋后的山坡,追着太阳落山。因为父亲告诉我:太阳落山的方向就是县城。那时,我还不知道北京、上海、广州,挂在澜沧江畔的小县城在我心中就是最好的地方。

      我的家乡藏在峡谷深处,其实很偏僻,自然不会成为公路建设的重点。尽管那时改革开放开始了,但我家到县城的公路建设还未启动。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山里人很少进城,除了进城上学的学生和偶然去开会的干部。

      1991年,我13岁,因中考成绩优异,被县城中学录取。记得那是暮色低垂之时,一位乡邮员走了十多里山路,累到气喘吁吁,终于把通知书送到了我家。虽然辛苦,但是他还是连连道喜。当时,我和父母都傻眼了。短暂的喜悦过后,烦恼开始涌上心头:目前乡里到县城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该怎么进城?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一家人寝食难安。对于我而言,进城读书是从小的梦想,自然不甘心放弃。但对父母而言,他们十分不放心我一人外出求学。经过几天的家庭会议,依然没有任何结果。因为我年龄小,父母亲极不愿意让我步行60多公里进城上学,不仅途中要翻过十几座山,蹚过几条河,而且还得在外住一夜,第二天才能继续上路。最终,读书的渴望战胜了一切。我还是说服了父母,义无反顾地进城上学。

      为了保证如期到校,父亲和我决定提前两天出发。临走那一晚,母亲一夜未睡,凌晨1点就开始给我们父子做送行饭。东方才露出鱼肚白,父亲就挑上40斤重的行李和木箱,我背起路上食用的水和干粮,在母亲的千叮万嘱中上路了。

      对于走路进城,我是准备不足的。那天夜里,我和父亲一路摸黑,在稀薄的月光下走走停停。走着走着眼睛开始发涩,但是又怕在山里遇到野兽,只能咬牙坚持,一直走到双眼昏花、两腿发软。

      天亮时,我们已经越过了澜沧江,再爬上一个山头,便看见小县城了。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脚步竟然也快了起来。但是,父亲却说:“别看这么近,还要翻越三座山呢。”这是我第一次走路进城,可以说毕生难忘。从此,初中到高中整整6年时间2190天,我所有的青春、理想、信念和乡愁,都与这条进城的山路连在了一起。多年来,走路进城磨砺了我的意志:从一名懵懂少年变成敢为人先的青年,一步一步从生我养我的小山村,走向山外的世界,最后一直走到比县城更大的省城。

      1997年,我高中毕业,省里开始修建由县城通往我家乡的二级砂石路。从此,我的家乡开始有了第一条勉强能行车的公路。虽然是土路,但是毕竟是修通了,村里的老人终于见到汽车了。等我上大学时,乡亲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手扶式拖拉机,有事没事地坐上拖拉机进城去转转。

      2001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家乡的一所乡镇中学教书。从那时起,我不再走路进城。有时进城办事,或是坐客车,或是搭拖拉机。虽然土路显得有点破烂不堪,坐在车上摇摇晃晃,但毕竟不用再步行进城了。

      2006年,省市县实施“通畅工程”,从县城到家乡的砂石路改建二级柏油路。3年后,一座全长535.84米、高115米的亚洲第二高桥在澜沧江上建成。“跨江飞虹”连起了峡谷东西两头,缩短了两地的距离。至此,父老乡亲们的出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每年数万吨的烤烟、泡核桃等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大山深处运出,大批日用品又通过宽阔笔直的二级公路运进山里。修路前,乡亲们进城办事一个来回至少得要两三天。公路修通后,他们终于告别了绕路进城、费钱费时的过去,这条公路真正成为家乡的扶贫路、致富路。

      今天,在改革开放惠民政策的支持下,我老家的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门看山,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但路已经不是那条路了。处处是通途,大路通天下,新的公路网连接了山里的各个村寨。到2017年底,家乡保山市的建制村公路通畅率实现了100%。

      路修好了,村民的收入也跟着增加了,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昔日走路进城的乡亲们,如今有不少都买了小汽车。6年前,我也驾着私家车回老家,70公里的路程只花了1个小时。回首27年前,两天一夜的山路如今1小时就能抵达,我真的是惊叹不已。

      时光流逝,不少人事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历了新生。这条家乡的路,既见证了我曾经艰难岁月,又让我真正感受到40年中国农村的沧桑巨变。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条历经时代变迁的山路,因为我从这里走出去,找到了人生的坦途。(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