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颜桂海:住有所居 居住越来越好
    发表时间:2019-08-29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从小到大,我没见过家乡的茅草房旧居。关于茅草房的往事,是长大以后听父母说起的。故园旧居带着浓郁的历史韵味,流淌着时间和历史的味道,与新屋一起,默默见证了时代的嬗变、历史的沧桑,也见证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进程。

      寻找土地,落脚生活。清朝末期,为了躲避战乱,我的祖先挑着担子,担着几件家什,跋山涉水,寻找一片安身之地。他们绕过一道道山梁,发现一块肥沃土地跃入他们眼帘。这不正是苦寻的世外桃源?这不正是可以安居守耕的家园吗?盘绕的崇山峻岭围拢出温润的气候,小溪如玉带般旖旎出成林的野果,山间长着的野芒植物,叶子呈现条形;一片片硕大的叶子,犹如鸡翅那么大……祖先决定在此落脚,搭建出一个简易草棚,并取名为“鸡翼芒村”。次年开春,祖先拿出十几只芋头种子种在山间土地。深秋时节,收获了三担芋头。从此,他们便认定这里是宜居的好地方,安营扎寨、扎根山间、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低矮茅房,四面漏风。民国时期,我们家盖的依然是茅草房,十分低矮,大约只有三米多高,屋顶全是用茅草、稻草类覆盖,每隔两三年必须更换一次茅草、稻草,否则便会漏水。由于房子建造在山边,夏天常常会有蛇悄悄钻进来。有一天,当我的父亲进入东边房间,想拿一只箩筐去收割稻谷时,忽然看到一条眼镜蛇吐着舌信子袭来,他被吓得马上跑出来,然后拿出一根棍子,迅速入屋把蛇击毙。

      一座破旧茅草房,用泥浆糊的墙壁四处都有裂缝。每逢下雨,一家人提心吊胆。面对如此危房,家人只好用一根根杉木把危房撑起来。这样的房子,谁不想重建呢?然而手上没钱盖房。1949年冬,皑皑白雪覆盖着北方,就连南方也是一层霜冻,解放军大踏步从我的家乡门前走过,故乡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茅屋被烧,重盖土屋。1950年深秋时节,有一个小孩在茅草房里煮东西,不慎失火,不仅把厨房烧了,而且整座房屋都被烧掉。那段日子,家人只能在门前大榕树的树荫下,搭建一个十分简陋的棚子,白手起家,再建房。那时候,他们咬紧牙关,决定重新盖房;吸取教训,要建牢固的泥砖房子。于是,他们利用冬闲时间,用土法加工泥砖,经过自然冬晒,把一只只重达20多公斤的泥砖码放起来;上山砍伐杉木,做房屋的梁木、桁木等;上山砍伐柴草作为燃料,取优质泥土,再用耕牛踩踏而成的稀泥,再制作一片片瓦坯,然后把瓦坯放进瓦窑,煅烧七天七夜……待这些建筑材料准备好,已是第三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他们请村民来帮忙,利用大半年时间,一点一滴、一砖一瓦,盖起了一座占地100多平方米的泥砖屋。

      20年后,我和兄弟姐妹们就出生在这砖瓦房里。由于兄弟姐妹多,经济拮据,房子根本不够住,二十多人挤在一间屋里,显得拥挤不堪。我们兄弟姐妹几人不得不在亲朋好友家借住。我一直渴望着住房环境能够得到改变。这梦想,一直延续到我大学毕业之后。此时,我们兄弟姐妹早已长大成人,陆续参加工作,有了一些积蓄,因而决定在老家泥砖房子的旁边,再建一栋水泥楼,改善居住环境。

      改造住房,水泥新楼。2017年,我们兄弟几人筹资,购买水泥、钢筋、红砖、河沙等,把建筑任务承包给建筑的农民工。3个月不到,一栋崭新的水泥楼建了起来,我们终于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可以挡风避雨的屋檐了。2019年,我们重新对这栋水泥楼进行了装修,屋内地板全铺上花岗岩,外墙全贴上瓷砖,对厨房、厕所也进行了全面改造与升级。

      新燕衔新泥,新居新变化。年迈的父母在院子里种瓜种菜,藤蔓满架瓜卧地,稻香橘丰鱼虾壮,家乡早已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风光这边独好。兄弟姐妹几人,也早已成家立室,终于拥有了稳定的住房。尽管工作后离开了家乡,在城里安家落户,但那栋水泥楼始终是我们乡愁的集散地。每逢清明、春节、中秋、国庆等,我们都会相聚在水泥楼里,畅谈喜怒哀乐、人生理想和工作近况……

      一座故园,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一直承载着我们住有所居的梦想。轻轻抚摸着贴在外墙的“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鲜红标语,不得不感慨:新中国的发展变化真是日新月异!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梧州日报社)

    (责任编辑:孙梦雨)

    网站编辑:孙梦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