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张路正:支教,是我们表白祖国最好方式!
    发表时间:2019-10-22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大学毕业后,我们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生活,投身于西部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我们远离亲人和朋友,把快乐和微笑留给了布依族和苗族的山娃;我们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

      我们是江西师范大学赴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研究生支教团。支教留给我们的是一段终身难忘的旅程,一段心系汉族、布依族和苗族的情谊,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支教让我们找到了将奉献祖国之心与自身条件和能力结合的最佳方式。

      爱心接力十七年

      2002年5月,在那怀揣梦想的毕业季,一群青年大学生说服父母,顶住各方压力,毅然辞去了优越的工作,带着满腔热情,高唱着“青春选择,雄心万里,好儿女走天涯披风沐浴……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开启了一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西部支教征程。

      十七年来,支教团参与了望谟县6所中学、200多个班级、10000多名学生的教书育人工作。为配合当地做好“两基”(实现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战,我们放弃了假期休息时间,毅然前往望谟县各个村寨调研适龄儿童上学情况。一路上,盘山公路的颠簸,泥石流的频发,挡不住队员们走村串户、家访调研的步伐。十七年来,支教团共争取到西部雏鹰助学、日行一善助学、厦门大学助学、爱心接力助学金等助学项目,为贫困生募集衣物、书籍、文具,并募集资金500余万元,为山里娃带来了激励和希望。

      十七年接力,爱心延续。100多名支教团成员犹如种子扎根基层,默默地一届接着一届干,先后为望谟县200多个班级10000多名学生授课,在当地建立了第一个校园广播站、第一个心理教育中心、第一个中学志愿者服务队……我们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了一首青春凯歌,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留下了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时代的篇章!

      十七年磨一剑,今朝露锋芒。以研究生支教团为纽带,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贵州望谟县达成了教育合作协议,即江西师大附中每年免费为望谟县培训2-4名青年教师,不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望谟县讲学。江西师大研究生支教团从单一支教到为当地培训教师,进而开展全面教育合作,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过程,走出了一条“中部地区支援西部地区”的校地合作新路子,也为促进民族交融作出了积极贡献。

      黔山赣水筑深情

      2011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袭击了望谟县,顷刻之间,山洪夹杂着泥石流涌入支教队员宿舍,房门瞬间被泥石流堵死,队员们只能呼救。附近的老师、居民闻声赶来,毅然决然地趟着漫过胸口的洪水,深一脚、浅一脚,摸索着走到支教队员的宿舍窗前,砸断了窗户上的钢筋,将支教队员带出宿舍,用身体为他们搭建了一座生命之桥。

      当支教团交接离别之际,当地孩子内心虽有一百个不舍,但总是默默地帮着老师收拾行李。有的孩子送来自己和奶奶亲手缝制的布鞋;有的孩子拿来自家打的糍粑;有的孩子留下了自己的手写信,信上写道:“老师,谢谢您,是您告诉从未走出大山的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是您让我懂得读书能知晓天下事。”“老师,您这一走,或许一辈子也不能再相见了,我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以后可怎么办呀,老师,您一定要还回来,您答应过我,还要去我们寨子打糍粑呢……”当离别的车辆启动时,几十名学生一下子哭了起来,他们跟着送别的车子,一只只小手拉着老师的大手,放开又拉着,许久许久,才慢慢让出了一条道路……车子缓缓地驶出校园,孩子们高呼“老师,固买猛蒙(我爱你,布依族语)!”

      黔山苍苍,鄱水泱泱。十七年的支教生活,将一批批山里娃送出大山,我们也收获了一次次令人难忘的经历。支教让汉族、布依族、苗族师生的心紧紧地联系到一起,铸就了深深的情谊!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回信引发了支教队员的强烈反响,也坚定了广大青年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报效祖国的信念和决心。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之际,作为支教团一员的我想说:“支教,是我们表白祖国最好方式!”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

    网站编辑:孙梦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