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冯金林:餐桌上的风景
    发表时间:2019-11-29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对中国人来说,民以食为天。一粥一饭,一荤一素,都蕴藏着无尽的人生。小小饭食,反映着时代的足迹和生活的变化,镌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正因如此,新中国70年的时光变迁,折射在我们餐桌上,可谓是“生活好不好,看看饭桌就知道”。

      我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三大改造,人民有田种了,农业生产也逐渐恢复正常。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食品供应难以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需求。我的幼年就是在“吃不饱饿不死”中度过的。那时,餐桌有一碗米饭、一盆青菜就是一道风景。

      20世纪70年代,生产力有所提升,但以公社、大队、生产队为核算的三级机构,以及计划经济凭票供应的体制,还是无法让餐桌丰盛起来。记忆里最难忘的是年底生产队里杀年猪的期盼,每人可以分到平时很少能吃到的一两斤肉,那是过年的“福利”。猪油拌饭是我上高中时最美味的午餐,带着猪油浓香的饭粒在口中翻腾着,心里得意地把嘴巴咂得“吧唧、吧唧”响,引来其他寄宿同学的羡慕。

      改革开放后,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农作物品种改良,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白花花的大米饭,软绵绵的馒头终于代替了粗粮饭、窝窝头,人们的温饱得到解决。有了粮食,副食品也丰富了起来,告别了物资短缺的时代。人们开始大量吃肉,饭桌上鸡鸭鱼虾也多了起来。1989年春节,我家年夜饭的餐桌上第一次摆上了烤羊腿、蒜蓉蒸鲍鱼、河豚鱼干烧腊肉,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饮酒品菜,笑声连连。那会,随着肉食品增多,一些人开始得了“富贵病”,身体的脂肪、胆固醇超标,肥胖、“三高”越来越多。营养与健康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国家相关部门也颁布了膳食指南。渐渐地,人们的餐桌上除了大鱼大肉,也多起了新鲜时蔬、五谷杂粮。

      21世纪以来,食品市场不断细化,母婴食品、休闲食品、无糖食品、绿色食品等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季节变化,新鲜蔬菜样样齐全,鸡鸭鱼虾、牛羊猪肉,只要想吃,随时可以上桌。201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唤起了人们对食物的文化溯源和精神诉求。家乡美食、地区特产一度逆袭人们的餐桌,长辈们跟晚辈讲述每一道老菜背后的故事,从填饱肚子到传承文化,餐桌上的风景一次次得到升华。而大家的饭碗也越来越小,年轻时总希望大碗盛饭,觉得填饱了才有力气;现在讲究少吃多餐、粗细搭配,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餐桌上的菜肴,昂贵的山珍海味有人买单,健康的田园小菜也照样受人青睐,尤其是家常菜,已经变成了酒席上的一道风景线。

      回眸70年岁月,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记忆。餐桌上的风景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永远是一种情怀。从粯子饭到精米饭、从咸菜汤到山珍海味,一路见证了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变化。现在中国人的餐桌正进入营养、科学、文明的新时代。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

    网站编辑:孙 梦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