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做好互联网信息工作的三个“聚焦”
    发表时间:2018-10-09 来源:秘书工作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一、聚焦“快”,着力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时效性是互联网信息工作的生命线,争取时间就能防范风险、赢得主动。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72 亿,其中,手机网民达7.53 亿,占总人数的 97.5%。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事情都可能瞬间传遍全球;

      二是传播主体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

      三是传播方式越来越隐蔽,只要一部手机就能够通过丰富多样的平台实现信息传播;

      四是传播影响力越来越深入,信息的传递既有较强的互动性,又依靠个体的社会关系,还受到算法推荐等技术手段影响,用户对信息的信赖程度不断增强。

      这些新变化都对我们整理各类信息、甄别有害信息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政治上增强敏锐性,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善于从政治角度和全局高度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预警性信息;手段上要增强技术性,通过研究开发专业舆情软件,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算法,根据用户信息需求设定主题目标,使用人工参与和自动采集结合的方法,完成信息收集任务,努力实现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全覆盖监测和精准抓取;机制上要增强持续性,按照全天候全方位的要求安排好各方面资源。

      比如,对重点信息源要集中力量,努力在不遗漏、低延时等方面下功夫,对一般信息源要突出重点,努力在关键词设置、敏感时间节点跟踪等方面下功夫,注意统筹好人力值守与系统抓取的关系等。

     

      二、聚焦“深”,着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互联网信息工作的主动权,关键在于识于未萌、见于未发,这就需要从大量信息数据中探求全貌、总结规律、预判趋势。千条江河归大海,随着互联网应用普及程度的快速加深,国际国内各领域情况大多会在网络信息中得到反映,这些信息中有浮现在表面上的、完整的信息,但更多的是潜在的、碎片化的数据。如果仅仅是“见山是山”,往往不能完整呈现事件的全貌,再多的数据也不可能产出价值,甚至可能造成对信息的误读和误判。

      当前,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丰富发展为数据处理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平台,信息数据量化、可视化、关联化的水平快速提高,这是互联网信息工作发生质变的重要机遇。

      做好互联网信息工作要加大对分析研究工作的投入,善于把信息量的优势转化好、发挥好,找出信息之间的关联,探求其中隐藏的规律,提高信息利用价值。要在深度分析上狠下功夫,利用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信息工作的科学性。这就需要我们戒急戒躁,克服互联网信息工作快节奏带来的惯性,在全局视野和长远视角下选准研究方向和领域。

      对于涉及重大决策部署等方面的问题要加强对长远发展、体制机制、社会预期等信息的分析研究,注重积累历史数据,作好全面系统研究,避免对阶段性、特殊性和局部性信息的过度关注与解读。要保持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情况的好奇心,并将其转化为及时跟进、长期跟踪研究的动力。

     

      三、聚焦“实”,着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为有关部门利用线上信息跟踪线下实际工作、督查决策落实情况、汇聚民意民智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途径。特别是一些长期性的重大决策部署,可以发挥互联网信息反应快、覆盖广、互动强、易量化等优势,抓重点、寻对策、跟落实,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抓重点,就是要准确把握互联网信息应用的关键领域,比如,目前我国网民以10岁到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网民的73%,其中20岁到29岁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因此在青年群体的思想教育引领工作方面,互联网具有独特优势。

      寻对策,就是要从网上各方面的智慧和方案中做好甄选、鉴别和归纳工作,为决策提供更多视角和论据,与传统渠道相比,互联网信息渠道的自由度较大,获取真实意见、检验社会反响的效果更直观,对于辅助决策具有实际意义。

      跟落实,就是要围绕中央大政方针的落实开展工作,既要分析政策影响,又要发现执行中的问题,还要跟踪落实情况,实现互联网信息工作对实际情况全链条全过程的覆盖。(编辑:王晨雨,原标题:聚焦线下,善用线上,互联网信息工作这样做)

      (责任编辑:赵丹阳)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