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精品书摘
    从此,武汉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发表时间:2020-05-11 来源:文汇报

      查琼芳

      

      “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会交还给你,希望接下来的每一天,都越来越好”

     

      3月5日,援鄂第41天

      今天是“3·5学雷锋”的日子。现在走在路上,虽然找不到需要扶着过马路的老奶奶,可是仍有无数为武汉市民服务的志愿者。我远远地看到超市门口停着一辆大巴,不停地有人从超市的边门拎着东西送上车子,这应该就是新闻里所说的每一个小区的志愿者在集中为居民采购生活物资吧。

      这场疫情导致武汉封城,让武汉人民面临了很多难题,包括衣食住行、求医问药。这时候,这些志愿者挺身而出,主动帮大家排忧解难。平时我们称他们为志愿者,但他们其实就是“雷锋”!还有那些不远千里为我们送来美食和问候的司机以及他们背后的上海人民,还有接送我们上下班的武汉司机、为我们做饭和服务的酒店员工、门口年轻的保安、免费为医务人员服务的滴滴司机……大家都在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也应该像《雷锋日记》所述:“还应该多做一些日常的、细小的、平凡的工作,少说漂亮话。”

      今天是惊蛰,宜祈福。古人有云:“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会交还给你,希望接下来的每一天,都越来越好!

     

      3月11日,援鄂第47天

      今天,我们组那个新冠肺炎合并气胸的病人出院,天公也作美。从昨天开始,我们就在为他的出院做准备了。我写出院小结,打印出来后让熟悉地形的刘组长去敲了医院的公章,在医院的内网上填报好出院申请(特殊时期的流程,需要医务处联系社区,社区把病人接到专门的隔离点)。护士为他准备好了制氧机,先试用,随后给他带回去。

      这是我们组救治最成功的病例之一,刘组长建议大家一起进隔离病房跟病人来张合影。想到今天休息还要坐班车赶到医院,然后出医院就得从头洗到脚,太浪费时间,思来想去我还是没去医院合影。

      这位病人是我们全组手心里的“宝贝”。他40多岁,2月初转到我们重症病房,来的时候嘴唇发紫,严重缺氧,我们给他上了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接下来他又出现了肝功能衰竭,我们赶紧给他加强保肝。好不容易从无创呼吸机改成了高流量吸氧,肝功能也逐渐好转了,病人又出现了自发性气胸,右肺压缩了80%。

      没办法,当时只能给他放置胸腔闭式引流。肺张开了,胸引管也拔了,没过几天,病人又出现了气胸,接下来就是我在隔离病房的第一次独立操作,800毫升的气体是我一针筒一针筒抽出来的。记得当时我一边抽,心里一边嘀咕:“姐抽的不是气体,姐抽的是新冠病毒!”这种穿着隔离服操作的艰难和浑身闷热汗湿的感觉我会记一辈子。之后病人总算是太太平平的,一天比一天好,再也没有发生任何突发事件了。他的拆线也是我帮他拆的,还对他进行了戒烟宣教,所以记忆特别深刻。他的整个治疗过程让我们全组如履薄冰。

      今天,他要出院了,我们由衷地高兴。重症病房的患者出院,不能像方舱医院的患者那样载歌载舞,因为病人还是比较脆弱,来不得半点折腾。但我们祝福他的心是一样的,出院那天合个影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了。在工作群里看到他和周教授、刘组长等小组成员的合影,我心中羡慕,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照片珍藏了起来。

     

      3月12日,援鄂第48天

      今天的班车不是大巴,因为只有我们三个人,所以是一辆出租车。在夕阳下空旷的高架上,车子开得很快,只见路边的白玉兰花开得更盛了。

      车上又忍不住和司机闲聊起来。司机师傅是自愿报名为我们医务工作者服务的。师傅在武汉封城前一天,还在出车。直到下午,车子上来了一位医护人员,看到师傅没戴口罩,惊讶地问他为什么不戴口罩,可那时的师傅哪有口罩啊。这名好心的医护人员给了师傅两个口罩。不久,武汉就封城了,车子不能开了。师傅不在第一批志愿者里面,毕竟最初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事情的发展会如何。再后来,知道在防护下开车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而且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师傅就报名了,开始了他在武汉封城期间的志愿驾驶工作。他接的客人都是医务工作者,不收费。

     

      3月22日,援鄂第58天

      晨起上班的马路是湿的,路边的樱花有些憔悴。到了医院,听李医生说起才知道昨晚大风大雨。待在全季酒店的房间里,听不到外面的风雨声,也是一种平凡的幸福。

      今天我们的18床真的出院了。说“真的”,那是因为我们两天前就给她下了出院医嘱,当时周教授送了她一台制氧机,她很快就答应出院了。可是等我和周教授昨天去查房时,发现她居然还在,原来她所在区的隔离点没有床位了,她要缓一缓再出院。

      说起这位患者,她的住院病史也够曲折的。我第一次进隔离病房的前晚,她被救护车送进了我们重症病房。来的时候因为缺氧导致意识不清,医生们不知她的姓名和病史,三名值班的重症组医生凭着经验和特殊时期的医院政策(没有住院号,药先用起来,呼吸机先用起来)把她救了回来。

      第二天早晨,患者的意识终于清楚了。问她名字,她讲了几遍,我们三名值班医生把听到的姓名复述出来,发现没有一个是相同的(三个人都听不懂武汉话)。姓名都问不出,病史就更不要指望了,那就问个手机号码吧,打电话给家属,总能讲清楚了。因为第一天大家实在没经验,只知道带进隔离病房的笔和纸是不能带出来的,所以两手空空进去。为了不忘记她的电话号码,三名医生,一人分别记住号码的几个数字,就怕记错和忘记。没想到,出来后一汇总,打过去的手机始终无人接听。怎么办呢?有问题,找医务处,医务处再想办法。一级级排查下来,找来的电话号码还是同一个,仍旧联系不上家属。我们只能给她冠个无名氏的名字,先用药,等病人情况进一步好转,问清楚姓名和身份证,再找到她的家属,等问清楚病史,用上她正确的名字时,已经是两天后了。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这名患者的病情一天天好转了,从呼吸机到高流量氧,再到鼻导管吸氧,然后就基本稳定了,新冠肺炎病毒核酸连续检测呈阴性,胸部CT提示肺部有纤维化,大家鼓励她出院慢慢恢复。但这位病人的顾虑很多:担心出院后病情会不会反复,会不会影响以后的生活,等等。又拖了几天,等她终于同意出院了,又发生隔离点床位不够的波折。这时候病人又担心了:担心旁边床位的病人会把病毒再传给她,担心我们答应她的制氧机拿不到,担心现在给她带的药不够吃,担心半年后她能不能工作……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的焦虑心情一览无余,我们能做的就是去安慰。

      还记得2月14日在隔离病房用苹果替代鲜花的那对夫妻吧?先出院的先生今天来询问他夫人的病情,他夫人肺部影像学和症状好转了,但因为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暂时还不能出院。我问他要了当初他们两人在情人节拍的照片,最让我感动的是那双紧握的手,手背上还有打针留下的乌青,手边上还有呼吸机的螺纹管。男人和女人紧握的手,是他们相濡以沫,共同经历风雨,一起战胜新冠病毒的决心。我问他能否使用他俩的照片,他婉拒了:“不要用于媒体。人们对于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有很多的担忧和误解。”我理解他的担心,只希望我们所有人能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善良、委屈和坚韧。

      全季酒店的党员群里发了很多医护人员在酒店门口比心的照片,她们身穿同样的彩绘T恤。等下班回到酒店,我也收到了这么一件T恤,原来这是武汉青山区一所小学的学生们的爱心捐赠。他们在T恤上画了各种各样的彩绘画,为我们鼓劲加油。我的这件T恤上正面写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大字,后面写着“打倒病毒 武汉加油!”等,并画了一幅“一拳超人”的漫画像。感谢这些可爱的孩子,你们是祖国的未来。

      “回家就在眼前,但也需要站好每一班岗”

     

      3月24日,援鄂第60天

      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到武汉双满月了。回首这60天的点点滴滴,从彷徨到自信,从陌生到熟悉,从害怕到勇敢,一步一步我们都走了过来。冬去春来,我们从寒冬一下子进入武汉的暖春,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多,甚至能听到大家的欢声笑语。武汉,阴霾已过,留下的就是逐步地回归正轨。

      我们的一位病人今天出院了,她给我们发来微信:“感谢您们辛勤付出!在后期的治疗中,是您们安慰我,关心照顾我,打消了我紧张恐惧的心情,虽然时间不长,但您们处处为病人着想,关怀备至,尤其对危重病人全24小时守护,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祝福您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早日胜利凯旋而归!”

      想起昨天出院的病人对我们医疗队几位护士的赞扬和感谢:“也许她们是平凡的,但正是她们的一个个平凡的累加才构成了伟大!虽然我们都陆续出院了,但我们不会忘记她们!谢谢上海援鄂医疗队!”

      我们都是平凡的,可是我们都有勇气!有勇气逆行,有勇气去战“疫”。感谢这些饱受创伤却依然心怀感恩的武汉人民,希望你们以后的日子一帆风顺。

      今天酒店隔壁的超市开门了。有代表小区出来统一购物的,满满几箱的肉类还有蔬菜;也有人只要扫过健康码就可以进去。一条流浪狗在超市门口徘徊,门口的阿姨介绍说这条狗已经流浪了两个月,是善良的人给它不定时地喂食,它才能活到今天。阿姨不停地说:“好心有好报。”这不,就有一位小哥从超市买了两根香肠,在喂它呢。

      下午雷神山医院的施阳老师为我们金银潭医院的仁济小分队送来了来自仁济大后方的祝福——贺卡,我读懂了上面的祝福,可惜却无法读懂那龙飞凤舞的签名。说起施阳老师,从仁济大部队进驻雷神山时就听说了他,包括他的“羊羊杂货店”,上次他为我们送来仁济娘家的美食时我是夜班,无缘一见。所以印象里一直以为这么能干的后勤应该是一位大叔,没想到今日一见,原来是位年轻的帅哥。赶紧合影一张,留作纪念。

      今天夜班,在夕阳的余晖下坐车去上班。路边的早樱谢得好快,没多少天,已只剩红色的叶子。跟司机师傅聊天,跟他说武汉复工了,用不了多久,他们就可以解放了,不用送我们上下班了。感谢师傅这么长时间以来为我们提供的服务。师傅又回过头来感谢我们为武汉所做的努力。这段时间,我们说得最多的是感谢,收到的也是感谢。

     

      3月25日,援鄂第61天

      昨晚的微信群里,发布了两个好消息。一则是我们的郑队发的消息,经过和金银潭医院领导商议,我们最晚会在28日交接病房,然后报请后方——我们的上海,准备回家事宜!

      另一则是队长助理张明明老师发的消息,在郑队的协调下,我们的队服、队旗等在紧急制作中。作为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除夕之夜,我们匆忙出发时穿的都是自己的衣服,没有统一的队服、队旗,看上去似乎不够有气势。回去时如果有统一的服装,我们就可以和后续出发的整编制队伍一样,精气神十足了。

      群里一片欢呼,感谢领队带来的好消息,回家在望,回家万岁!两个月的时间,尽管我们已经亲如一家,可我们还是日夜思念大后方的那个家。

      昨晚我们组气管插管的病人病情稳定,我需要做的就是把他白天的化验报告看一下,看看有什么需要特别处理的。回家就在眼前,但也需要站好每一班岗。需要整理出院病人的病史,还要准备插管病人的PPT,后续因为回家我们会把这位病人移交给别的病区,但我们不希望给别的医疗队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把病人移交,把PPT也一起移交,争取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在周医生的帮助下,一个读报告,一个录数据,等差不多忙完,已是凌晨一点。我深刻体会到当初我们刘组长一个人一晚上做这个PPT的不易,也深刻体会他盯着我们后续不断改进PPT的迫切性。

      今晚不太忙,可以睡觉,这是两个月以来第一次睡到了值班室的床上。可是,不知是因为要回家的兴奋,还是戴着口罩睡觉的气闷感,我居然还没有之前在办公室凳子上睡得好。早上碰到上凌晨4~8点班的护士妹妹,她说她上半夜也是兴奋得没睡着。看样子,大家都盼着回家啊。

      早上交班后,郑队和周教授让大家汇报各小组剩余的病人数、近日能够出院的病人数、不能出院的病人数以及不能出院的原因。如果是因为病情不能出院,那绝对不能违背医疗原则;如果是社会问题,那全队想办法,实在不行还可以联系金银潭医院医务处。同时又提到两位插管病人的转科接管问题,让相应的小组写好病史,尽量完善PPT。我们上海队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即使真有麻烦,也一定要做到有始有终,将问题最小化。

      “我们和金银潭医院生死与共,我们一起扛过来了”

     

      3月29日,援鄂第65天

      吃好午饭继续楼下晃晃,又见到我们的志愿者Tony老师。不过这回Tony老师看上去更年轻。我又开始“八卦” 起来,问他“龙抬头”那天是不是在万豪酒店。他说不是,那天他在我们上海第三批医疗队的地方理发。问他一天最多帮忙理了多少次发,他说最多70次。哇,肯定很累吧,估计到后面手都提不起来了。继续问他,“平时的主要职业是什么?”他原来也是开救护车的,怎么开救护车的都兼职当Tony老师啊?原来他平时工作做一天,休息两天,不是医院正式工,是外包公司的那种,所以收入不高,理发师是他休息时候的兼职。生活不易,感谢他在疫情期间为我们提供的服务。

      两位消防小哥继续在为我们医疗队的快递忙碌。许多箱子需要寄回上海,昨天只是一部分。今天的快递改进了流程,两位小哥让大家把打好包的行李放在楼下,提早向顺丰或京东要好单号,行李送下去,贴上单号,手机一扫,填完快递信息,后面就只等快递公司收单了。我们的队员则不用继续留在楼下等待。

      我问小哥是平时上班训练累还是在这里守着我们累。小哥不好意思地说:“在酒店更累。因为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等着我们,有时也许是深更半夜,有时会有些突发事情。” 再次感谢他们及他们所在的消防支队。还有为我们寄快递的顺丰、京东小哥,这两天他们为我们服务,也辛苦了。

      下午刚写完总结,群里就收到呼唤,让我们下楼领证书。这是我收到的金银潭医院的又一件礼物——荣誉证书。证书上写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充分展现医务工作者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为感念您的特殊贡献,特授予您为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荣誉职工’称号。”落款是“中共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委员会”。用感恩的心收下这份沉甸甸的礼物,感觉自己成为真正的武汉人了。

     

      3月31日,援鄂第67天

      今天我们回家,回到大上海的怀抱。中午还在武汉,下午已到上海,800公里的距离,承载了沪汉两地人民的感情,那份浓烈、真挚的感情。

      凌晨一点,微信圈还有队友在发消息和点赞,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难以入眠吧。早上六点半起床,洗漱后先把最后的一些东西都整理进了箱子,接下来就开始整理房间,作为一个听话的队员,我严格按照领队的要求,把房间打扫干净,就算达不到酒店服务员的标准,但已经让自己很满意了。

      队里通知八点半就会有行李车来把我们的行李运走,今天武汉天河机场回家的人太多,怕到时候找不到行李,昨天晚上,队里就紧急联系为我们做了统一的标签,标签今天早上能领,上面写上了每一个人入住的宾馆名字、所属医疗队、姓名、托运行李号等,到时候标签一贴,就不容易出错了。

      吃完早餐,先到楼下晃了一下。标签已经送到,周教授和他的行李箱也在楼下了,甚至已经贴上了标签,看样子周教授回家的心比我们还急切啊。赶紧回房间,给箱子贴上标签送到楼下,反正有消防小哥在,我们放心。

      不到八点半,再次回到楼下,已经有很多箱子了,消防小哥忙着为我们的箱子系上粉色的丝带,这样就更有特征能区分,感谢小哥暖心的行动。这时候酒店的外面已经来了很多警察,在门口列队了。我们十点多走,他们这么早就来了,辛苦。我赶紧问,能合影一张吗?估计是他们的队长吧,说:“随意。”再随意也不能把他们的队形打乱吧,赶紧在边上和他们合影一张,感谢这些最可爱的人。

      我们出发时,武汉的一些市民在马路边列队相送,合唱《歌唱祖国》。一句句“感谢上海,感谢人民”的呼喊声令人心情激荡。我们也列队呼唤“感谢武汉人民”。和酒店的工作人员依依惜别,在欢送声和警察们的敬礼中,我们踏上了开往万豪酒店的路。

      今天我们分驻在两个酒店的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会在万豪酒店集中,然后一起出发去机场。等我们到达万豪酒店的时候,万豪酒店的队员们已经在等着我们了。在这里,将有警车开道,把我们送往机场。

      武汉当地的人民给了我们最高规格的送行,我们深感荣幸和自豪。

      到达机场,金银潭医院的张定宇院长也来送我们了。他说:“非常不容易,和我们一起战斗了60多天,你们是我们的亲人,上海也是我们的亲人。”武汉的领导说:“欢迎你们故地重游,武汉将张开双臂欢迎你们。武汉感谢你们,一千多万武汉人民感谢你们,会记住你们,记住你们这些白衣战士。”郑队说:“我们完成了任务,完成了使命,今天我们要回家了。共饮一江水,沪鄂心连心,我们上海医疗队把武汉当作第二个故乡,我们会常回家看看,感谢武汉人民、武汉政府对我们医疗队的帮助。”是啊,从此武汉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因为我们曾经为他“拼过命”。我们和金银潭医院生死与共,我们一起扛过来了。

      拿上登机牌,进入安检口,今天我享受了不一样的待遇,不用摘下口罩,把身份证交过去,我问安检:“你能认出来吗?”回答:“能,可以看眼睛。”厉害啊,火眼金睛。过安检,我想把背包里的水丢掉,安检帅哥说:“不用丢。” 今天的我们享受的是什么待遇啊,我太激动了。来到登机口,今天,湖北机场的空姐为我们送上了她们的节目《夜来香》,美妙的歌声,优美的舞姿,可我更多关注的却是空姐们曼妙的身材!羡慕!

      临上飞机前,我听到了还在雷神山医院抗疫的李佳医生发给我的最新版歌曲《等你》。她说这首歌写于1月30日,当时是为期待我所在的医疗队早日凯旋而写的。得知我们3月31日回去的消息后,她不顾夜班劳累,和她的朋友们在48小时里赶制出新歌表达心愿,两天里她只睡了3个小时。不知为何,静静地听着这首《等你》,我再次潸然泪下:

      ……

      谁不想 岁月无恙

      谁不想 蓝天下翱翔

      你奔向战场

      只为看到自由的呼吸

      看到 人来人往

      ……

      在飞机上又听到了东航机长浑厚的声音:“两个多月前,我们的航班把你们送到了武汉的抗疫前线,拯救生命,一个多月后,武汉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你们拯救了无数的生命……因为你们的努力,我们看到了曙光和希望,因为你们的努力,无数的人被你们感召而加入与病毒斗争的战列。我相信,在全人类的努力下,这场疫情终将被战胜。再一次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飞机在虹桥机场停稳时,很多人都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回家的感觉真好。上海下着雨,有些冷,披着雨披站在最后面,我只能听到领导的声音,却看不见人在哪里。耳朵听着声音,眼睛四处看,好多人在欢迎我们。领导的话,我只记住了一句:“看你们回来,老天也感动地哭了。”哈哈,武汉是阴天,估计是因为我们要走了,心情不好吧。

      车队出发,路边的警察举手敬礼,目送我们离去;来到酒店,又是列队欢迎。是啊,我们回家了,感谢所有的人,欢送我们的人、迎接我们的人。

      跟队友们赶紧在酒店大堂合影留念,我们小组也总算来了一张小“全家福”,唯一一张不穿防护服的集体照。等进了房间,我们就不能出门啦,真正进入14天的隔离期。

      安静下来,整理思绪,写下了这篇日记,我们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武汉抗疫故事就全部结束了,在这两个多月的抗疫过程中,有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和事,有很多人需要我们去感恩。

      (摘编整理:陆纾文)(《查医生援鄂日记》选摘)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