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精品书摘
    人生即燃烧(节选)
    发表时间:2020-05-19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蒙

      

      从生命个体来说,我们能够支配的关键的岁月不过那么几十年,然后再无第二次机会。对于人的一生来说,那才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生命由于它的短暂和不可逆性、一次性而弥足珍贵而神奇而美丽。虚度这样的生命,辜负这样的生命,这是多么愚蠢,多么罪过!一个人丢了一百块钱人民币都会心痛,那么丢失了生命中有所作为的可能,不是更心痛吗?

      在儿童时期,人们的差异并不太多,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此后呢,差得就愈来愈远了,有的光阴虚度,深悔蹉跎;有的怨天尤人,郁郁不乐;有的东跑西颠,一事无成;有的萎萎琐琐,窝窝囊囊;有的胡作非为,头破血流……有几个人成功?有几个人满意?有几个人老后能够不叹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而人生的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结局,大体上是青年时期就可以看出点端倪来的。青年时代,谁不愿意投入生活、投入爱情、投入学习、投入事业、投入社会、投入人间?

      即使生活还相当艰难,爱情还隐隐约约,学习还道路方长,社会还明明暗暗,人间还有许多不平,你也要投入,你也要尽力尽情尽兴尽一切可能,努力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到也应该争取到的,以使你能够得到智慧和光明,得到成绩和价值。我并不笼统地赞成古人立大志的说法,但你总该希望自己对社会对人群对国家民族人类多做出一点贡献,至少是确实竭尽了全力,就是说至少是充分燃烧了,充分发了热发了光,充分享用了使用了弘扬了你的有生之年。一个人就是一个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能量应该发挥出来,燃烧愈充分愈好。从无光热,不燃而去,未免是一个遗憾;而刚一冒烟儿,就怠工熄灭了,能不痛苦吗?

      人生就是生命的一次燃烧,它可能发出美轮美奂的光彩,可能发出巨大的热能,温暖无数人的心,它也可能光热有限,却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发一分电,哪怕只是点亮一两个灯泡,也还照亮了自己的与邻居的房屋,燃烧充分,不留遗憾。而如果你一直欲燃未燃,如果你受了潮或者发生了霉变,那就不但燃烧不好,而且留下大量的一氧化碳与各种硫化物碳化物,发出奇奇怪怪的噪声,带来对人类环境的污染,乃至成为社会的公害,这实在是非常非常遗憾的。

      也许你不能留名青史,但至少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这仅有的几十年。也许你未能立德立功立言,但至少是充分发挥出了自己一生的能量。也许你的诸种努力未能奏效,例如从事艺术创作但未能被社会所承认,经商却终于未能成功,从军但终于打了败仗,但是最后“结账”的那一天,你至少可以说我已尽力了,你的失败如楚霸王垓下之败,非战之罪也。我始终不赞成以成败论英雄,我也无能帮助读者乃至我自己着着皆胜。但是至少心里应该有数,你是有志有为而且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但终因条件不具备未能大获全胜呢,还是你上来就不成样子,无志气,无作为,不学习,不努力,意志薄弱,心胸狭窄,企图侥幸,却又愤愤不平,终于一事无成。如果是前者,我愿向你致以悲壮的敬意,我还愿意把你的故事写下来,让读者为之洒一掬清泪。如果是后者,谁能纠正?谁能弥补?谁能同情?

      我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中的主人公倪吾诚,在他的生命到了后期末期之时,他突然说:“我的生活的黄金时代还没有开始呢。”这实在太恐怖了。一个人的成就有大有小,然而你应该尽力。尽力尽情尽兴尽一切可能了,这就是黄金时代,这就是人生的滋味,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价值,这就是辉煌,燃烧的辉煌,奉献的辉煌。你尽了力,你就能享受到你尽力后的一切可能性,哪怕是“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的悲壮感和英雄主义。你享受到了尽力本身带来的乐趣,尽了力至少能得到一种充实感成就感,你也就赢得了,必然赢得了,首先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的尊敬和满意。比如你是一枚炮弹,被尽力发射出去了,而且爆炸了,即使没有完全命中目标,也是快乐的。你是一粒树种,落到了地上,吸足了水分养分,长成了树苗,长成了大树,即使没能长到更大就被雷击所毁,你也可以感到某种骄傲。你的形象是一株树的最好的纪念碑,你的被毁至少是一次大雷雨的见证,是一个悲剧性的事件。人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时间段,是一次能量释放反应,重在参与,重在投入,重在尽力。胜固可喜,败亦犹荣,只要尽了力,结账时候的败者,流出的眼泪也是滚烫的与有分量的。而没有尽力,蹉跎而过,那可真是欲哭无泪了!

     

      谈学问之累

      “知识愈多愈反动”的说法自然不对。“书读得愈多愈蠢”云云,在特定的条件下,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我国戏曲舞台上,话本小说里,口头传说中,书呆子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所嘲笑,当然不是没有来由的。总括起来这些受书害的人们的特点是,瘦弱,不能吃苦,不能稼穑,胆小,见到美女神魂颠倒却又不敢追求,常需要小丫鬟的提挈栽培,遇事没有主意,遇到恶人就吓破了胆,酸文假醋,该断不断;另一方面却又优越得不行,一朝得中状元,翻脸不认糟糠之妻与贫贱朋友。

      他们的形象真叫够可以的。

      书是教人学问、教人聪明、教人高尚的,为什么书会使某些人蠢起来呢?

      因为书与实践、与现实、与生活之间并非没有距离。人一辈子许多知识是从书本上学的,还有许多知识和本领是无法或基本无法从书本上学到手的。例如:游泳,打球,太极拳,诊病把脉,开刀动手术,锄地,割麦,唱歌,跳舞,拉提琴,恋爱,靠拢领导,团结群众,与对立面斗心眼儿,申请调动,申请住房,增加收入……直到写小说。

      书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但书未必都很实在。书要比口头语言的传播精密得多、负责得多,但也常常经过太多的过滤和修饰。还有许多题目题材尚未形成可以成书的原料与动机,有些事理太鄙俗、太丑恶,书本上不肯写。

      例如没有一本书教人们如何“走后门”,但事实上“走后门”的愈来愈多。换一个角度想,即使为了加强廉政建设,也需要更好地研究开后门与走后门的林林总总,但如果当真撰写出版一本“后门大全”,则很可能起到消极的教唆的作用。

      这也叫两难。有些事理太高妙、太精微,许多艺术上的感觉、激情直到技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通过书本来传授——即使是烧一碟好菜,也不是光靠读菜谱能做得到的。

      还有些事理太重大、太根本,与之相比,书本的分量反而轻了。比如一种人生观,一种主义一种信仰,往往是一个人的全部经验的总结,全部人格的升华,全部知识的融会,它来自生活这部大书的因素超过了某几本具体的书。

      比如说道德,至少在我们这里绝无仅有哪一本书告诉人们可以不道德与教导人们如何不道德,亿亿万万的书教导人们要道德、要道德、要道德,但不道德的人和事仍然是层出不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书的局限性、书的作用的局限性这一面。

      学问与文艺有相通的一面,但也有不同的一面:前者相对地重理智、重思维、重积累、重循序渐进、重以公认的标准与手段加以检验而能颠扑不破的可验证性;后者则常常更多地(也不是绝对地)重感情、重直觉、重灵感、重突破超越横空出世、重个人风格的独特的不可重复性无定法性。

      例如,甲先生是那样的懂文学、懂文论与文学史,读过那么多文学读物,谈起文学来是那样如数家珍,为什么他硬是搞不成创作呢?

      因为生活是文艺的唯一的源泉,文学本身并不能产生文学,只有生活才能产生文学。这些都是我的一贯信念。作家应该善于读书更需要善于读生活实践的大书、社会的大书。学者当然善于读书,如能通一点大书也许更好。换一个说法,作家多少来一点学者化,学者多少来一点生活化,大家都学会倾听生活实践的声音,如何?

      或又问,乙先生是那样的学贯中西、文通古今、读书万卷、著作等身,为什么听他谈起某个作家作品却是那样博士卖驴不得要领,或郢书燕说张冠李戴,或刻舟求剑削足适履,使生动活泼奇妙紧张的艺术鉴赏的痛苦与欢欣,淹没在连篇累牍而又过分自信的学问引摘里?

      试答:学问也能成为鉴赏与创作的阻隔。已读过的书可能成为未读过的书的阅读领略的阻隔。已经喝过太多的茅台、五粮液,并精通“茅台学”“五粮学”,不但无法再领略“人头马”“香槟”,不但无法再欣然接受“绍兴黄”“状元红”以及“古井”“汾酒”,甚至也不再能领略茅台酒与五粮液。

      因为对于这些人,新的茅台五粮液引起的不是精密的味觉嗅觉视觉的新鲜快感,而是与过去饮用茅台五粮液的经验的比较,与先入为主的“茅台学”“五粮学”的比较。已有的经验起码干扰了他的不带成见的品尝。所以几乎中外所有的老人都常常认定名牌货一代不如一代,都认定新出厂的茅台掺了水。

      经验与学问的积累、牵累、累赘,使他们终于丧失了直接去感觉、判断外在的物质世界的能力,甚至丧失了这方面的兴致。当然,这种学问(经验)的干扰不一定都是否定意义上的。

      希望学问多一点灵气。希望创作家多一点学识,学问家也不要因灵气而想当然地信口开河,随意指点,甚至一口一个当然,就像王善保家的论搜检方案,一口一个“自然”其实远不自然当然一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的学问,我们的创造力,究竟涵盖了多少对象,又有多少对象,还处在我们的理性、我们的悟性灵性所远远没有达到的黑洞里啊,谁又可以高高在上地摆出全知全能的架势来呢!

      我其实一直是提倡读书、提倡学问、决心拜学者前辈们为师的。但事实确也有另一面的道理。不能轻视也不能迷信学问。

      天下的事,常常需要讲两句话,“既要……又要……”的句式虽然俗,却是必要的。有什么法子?打油一联曰:既要又要全必要,求知疑知近真知。

     

      漫说喜剧

      仁者悲,智者喜。

      悲的基础是同情,是善,是火。

      喜的基础是超越,是明,是水。

      喜是悲的升华,是悲的超度,是悲的极致。而悲,是喜的核心。

      生死亦大矣。生死亦悲矣。生死亦喜矣。

      悲从中来,是有深度的悲。

      喜从中来,喜从悲来,是有深度的喜。

      喜是额头的慧眼,喜是洞穿的预见,喜是对世界的把握与完成。

      比如博弈,胜者喜,败者悲,这是普通的一层悲喜。

      胜者喜后或还想再胜连胜叠胜,或想本可以胜得更快更好,或虽胜而并未得到足够开胃的赞誉,便也讪讪地悲将起来,寂寞起来,隔膜起来。

      败者悲后或反省自己悲得小里小气,或回味相斗的许多乐趣,或思量个中道理若有所得果有所恃,便也款款地喜将起来,豁达起来,活跃起来。

      就是说,可以悲其悲,也可以喜其悲。可以喜其喜,也可以悲其喜。更可以若悲若喜,既悲既喜,无悲无喜,全看你停在哪里,走几步,走到哪里。

      误会,是悲剧与喜剧的一种普遍有效的形式。有时,误会便是戏剧性。把衷心读成哀心,把猎人读成腊人,或者一种古怪的方言口音,便有点可笑。这种笑很浅薄,但任何文字与语言的游戏已经包含着形式的独立化与抽象化。强不知以为知,既可笑复可悲。当然这都是浅层次的喜与悲。把风车当成敌人,把奸贼当成亲信,这是深一层的误会,因为这误会不是局部性与偶然性的,这误会是一种认真的谬误,是悲剧性的喜剧。

      可以为必然的谬误而悲哀,可以为对于这种谬误的洞悉与揭穿而欣喜。

      都追求成功,但常常遇到失败。都抱怨别人,却不知自己同样受到抱怨。都费尽心机,殊不知其中只有极小的一部分有作用。这是一种深刻的误会,一种深刻的悲剧、喜剧、悲喜剧。

      失度,是另一种普遍适用的形式。

      都知道文学的夸张,艺术的夸张是喜剧的格局。却没有想一想:人生中有多少非文学非艺术的夸张(或忽略,即负夸张)比文学的与艺术的夸张更夸张,也更文学并且更艺术。

      比如遗失,丢了东西便着急地寻找,这是正常的,不是戏剧。丢了一角钱便捶胸顿足满地打滚,便有些喜剧味道。欣赏这种喜剧又有点残酷的意味了。

      比如夫妻吵架打架,只要没发展成彻底破裂,旁观者便总觉得带有喜剧色彩。总觉得为一点小事不必动那么大肝火,更不宜浪费眼泪。

      所以说,喜剧感常常是一种清明感、一种分寸感,也是一种距离感。与一切谬误、误会、失度保持距离。与自己的局限性保持距离。与自己的私心私欲保持距离。

      浅的幽默是一种小儿科的游戏,比如耍贫嘴,比如出洋相,比如故意打岔。

      一点也不耍贫嘴,一点也不出洋相,一点也不自娱娱人并且动辄责备别人贫嘴的人却也令人敬而远之,甚至觉得有些可怕,干吗这么一脑门子官司?

      幽默感是一种距离感,却又是一种亲切感。是对群众的良知良能的认同。

      嘲弄,批评性的幽默、讽刺,要深刻得多。它是一种传神的勾勒,是机智也是学问和经验。

      然而,被嘲弄者也嘲弄嘲弄者。世人读《阿Q正传》莫不为鲁迅对阿Q之嘲弄所折服。但阿Q也嘲弄城里人切的烧鱼的葱丝不合规格。如果阿Q会写剧本的话,他又将怎样嘲弄他的读者和观众呢?

      常常有一种误解:认为悲剧比喜剧更有深度。

      是这样的吗?《阿Q正传》的故事当然可以写成一个悲剧,写成对封建社会迫害农民的控诉,令人悲愤,催人泪下。然而,能有那样深邃和丰富的内涵吗?

      更深刻的喜剧既是嘲弄又是辩护。既是嘲弄别人也是嘲弄自己。既犀利尖刻又宽厚慈悲。既骄傲自信又谦逊克己。是机智的笑,又是赞叹的笑,是开怀的笑,又是会心的笑。

      这样的笑的核心是理解。是严厉的笑,又是宽容的笑。

      喜剧常常具有一种轻松感,即使表现着最不轻松的题材。比如关公战秦琼,以及其他一些韩复榘的故事。

      这种轻松,是对韩复榘式的伪庄重的一种惩罚,是充满了人民性的轻松。做到这样的轻松并不容易。缺乏自信的人怎么弄怎么难受,轻松不起来。作威作福的人生怕不能吓倒一片,便要摆架子、撑面子,欲轻松而不敢。私欲重的人——小人——常戚戚,轻松得了吗?鼠目寸光,为鼻子底下的小利而苦斗的人也太不轻松了。

      当然,也有另一种轻松。浑浑噩噩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者,丧失了最起码的责任感的游戏人生者也轻松。归根结底,喜剧的精神并不就是一切。谁知道呢?喜剧精神和悲剧精神都是需要的。后者是指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认真精神、英雄主义精神。

      喜剧精神是一种自我批评的精神。是一种健康的反省精神。是一种民主的精神。没有民主的自我批评,就没有喜剧。

      喜剧总是充满着人民性,传达着老百姓的乐观、达观和自信。从长远和整体来说,谁也消灭不了人民,欺骗不了人民。人民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

      喜剧又发挥着一种制衡的作用,用笑的手段平息着沉淀着躁狂的灵魂,所以它完全可能很深沉。

      中国应该并且一定能够出现优秀的喜剧性作品。她的经验太丰富了,她的对比太丰富了,她拥有喜剧的传统和喜剧的智慧,她拥有一个充满喜剧的世界。

     

      在声音的世界里

      我至今忘记不了孩提时代听到过的算命瞎子吹奏的笛声。寒冷的冬夜,萧瑟的北风,一声无依无靠的笛子,呜咽抖颤,如泣如诉,表达着人生的艰难困苦、孤独凄清,轻回低转,听之泪下。不知道这算不算我这一生的第一节音乐课。

      我慢慢知道,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无影无踪,无解无存,无体积无重量无定形,却又入耳牵心,移神动性,说不言之言,达意外之意,无为而无不为。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我学着唱歌,所有的动人的歌似乎都带有一点感伤,即使是进行曲谐谑曲也罢。当这个歌曲被你学会,装进你的头脑,当一切都时过境迁的时候,记忆中的进行曲不是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温柔吗?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也罢,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一个真正的强者,一个真正激越着和欢快着的人,未必会唱很多的歌的。一个财源茂盛的大亨未必会去写企业家的报告文学。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大约不会去做特型演员演革命领袖。一个与自己的心上人过着团圆美满的夫妻生活,天长地久不分离,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人,大概也不会去谱写吟唱小夜曲。

      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

      我喜欢听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它似乎用闲适并带几分粗犷的声音吐出了心中的块垒。我喜欢听梅花大鼓《宝玉探晴雯》,绕来绕去的腔调十分含蓄,十分委婉,我总觉得用这样的曲子作背景音乐是最合适的。河南坠子的调门与唱法则富有一种幽默感,听坠子就好像听一位热心的、大嗓门的、率真本色中流露着娇憨的小大姐由来到去(趣)地白话。戏曲中我最动情的是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哦,我的燕赵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气了。强刺激的河北梆子,这不就是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滚石乐”吗?

      青年时代,我开始接触西洋音乐,《桑塔露琪亚》《我的太阳》《伏尔加船夫曲》《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老人河》。所有的西洋歌曲都澎湃着情潮,都拥有一种健康的欲望,哪怕这种欲望派生出许多悲伤和烦恼,哪怕是痛苦也痛苦得那样强劲。

      很快,我投身到苏联歌曲的海洋里去了。《喀秋莎》和《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打头,一首接一首明朗、充实、理想、执着的苏联歌曲掀起了我心头的波浪,点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苏联歌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命运的一部分。不管苏联的历史将会怎么书写,我永远爱这些歌曲,包括歌颂斯大林的歌,他们意味着的与其说是苏联的政治和历史,不如说是我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音乐毕竟不是公文,当公文失效了的时候(尽管与一个时期的公文有关的),音乐却会留存下来,脱离开一个时期的政治社会历史规定,脱离开那时的作曲家与听众给声音附加上去的种种具体目的和具体限制,成为永远的纪念和见证,成为永远可以温习的感情贮藏。这样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了,艺术的名字是“坚强”,是“恒久”,正像一首苏联歌曲所唱的那样,它是“在火里不会燃烧,在水里也不会下沉”的。

      说老实话,我的音乐知识、音乐水准并不怎么样。我不会演奏任何一样乐器,不会拿起五线谱视唱,不知道许多大音乐家的姓名与代表作。但我确实喜爱音乐,能够沉浸在我所能够欣赏的声音世界中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获得,有所超越、排解、升华、了悟。进入了声音的世界,我的身心如鱼得水。莫扎特使我觉得左右逢源,俯拾即是,行云流水,才华横溢。柴可夫斯基给我以深沉、忧郁而又翩翩潇洒的美。贝多芬则以他的严谨、雍容、博大、丰赡使我五体投地地喘不过气来。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如春潮、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水银泻地,听了他的作品我会觉得自己更年轻,更聪明,更自信。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给我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听他们的作品,是我能够健康地活着、继续健康地活下去、战胜一切邪恶和干扰工作下去、写作下去的一个保证、一个力量的源泉。

      流行歌曲、通俗歌曲,也自有它的魅力。周璇、邓丽君、韦唯,以及美国的约翰?丹佛、芭芭拉,德国的尼娜,苏联的布加乔娃,西班牙的胡里奥,都有打动我的地方。我甚至设想过,如果我当年不去搞写作,如果我去学唱通俗歌曲或者去学器乐或者去学作曲呢?我相信,我会有一定的成就的。并非由于我什么事都逞能,并非由于我声带条件特别好,只是由于我太热爱音乐,太愿意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了。而经验告诉我,热爱,这已经是做好一件事的首要的保证了。

      人生因有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不是吗?

     

      《人生即燃烧》语录

      1.作家不是世界的审判官,而是世界的情人。

      2.人生应该是发光的过程,不一定灿如烟火,但至少能照亮生活。

      3.很多时候,经典的价值在于它创造了一个世界而不在于去解释这个世界。

      4.人们要面对的文本太复杂了,比如一个词语,比如一个宇宙。

      5.人生再艰难,文学依然在场。

      6.人生实苦,然而有美。用一种审美态度观照自我,就有了人生的滋味。

      7.世事并非都如博弈,有时也如押宝。

      8.我从来不认为今人有权要求古人做烈士。是好人就得做烈士,活了就有玷,这种理论是很不近人情的,这与要求所有的寡妇守节从本质上并无二致。这种伦理价值观念的特点就是要人死不要人活。

      9.文学本身并不能产生文学,只有生活才能产生文学。

      10.《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它创造了一个世界而不在于去解释这个世界。

      11. 用欧洲的定义来衡量,中国是什么都没有。

      12. 艺术就是永远的悲怆的解释,音乐就是无法摆脱的忧郁的摆脱。

      13. 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

      14. 好在只要活着,就不仅有怀旧,有夙愿与旧梦,更有无限的关于明朝的远航的憧憬和希望。

      15. 失败就是失败,无母。成功就是成功,无母。

      16. 装疯对于封建中国的大家闺秀,实在是一个大解放。

      17. 喜是悲的升华,是悲的超度,是悲的极致。而悲,是喜的核心。

      18. 喜是额头的慧眼,喜是洞穿的预见,喜是对世界的把握与完成。

      19. 畅想未来就是我们用来鼓舞情绪的良方。

      20. 多少青春,多少肌肉,突然展翅,不飞。

      21. 小说是对时光的一种抗拒,一本成功的小说能使其中的人物永葆青春。

      22. 小说追求着一种永恒,连接着一种永恒,这是小说的最高境界。

      23. 小说是人的精神的试验场,这个试验场不仅是便捷的,而且是无穷无尽的。

      24.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升华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被提高的过程。

      25. 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的芜杂的美。

      26. 文艺是需要被讨论的,不然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生活也是。

      ——王蒙《人生即燃烧》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