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今天你读书了吗 > 今天您读书了吗(今日读书) > 学习园地 > 经验交流
谢觉哉的“攻城式”读书法
发表时间:2020-01-09    来源:学习时报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王双

 

  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是革命奉献的一生,也是勤奋好学的一生。他留下的百万多字的日记、千余首诗词和数十万字的《谢觉哉文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献价值。他才思敏捷,文情并茂,被林伯渠誉为“清词如海复如潮,健笔春秋百万刀”。这得益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读书,与书为友。1966年7月,他作《攻书》一诗,蕴涵了其读书的心法:“读书如垦地,斩棘铲不平。读书如攻城,坑道要打通。剩勇追穷寇,寸土在必争。痛打落水狗,不使逃再生。排除其糟粕,缴获其精英。如斯读书者,方可为之攻。”他把读书视为“攻城”,把书本上难懂的地方比作敌人的堡垒,主张要坚决攻下来。谢觉哉的“攻城式”读书方法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扫清“障碍”

  谢觉哉认为,读书的第一步要善于运用字典、辞典等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语句查清弄懂。他十一岁时就读完了《春秋》《诗经》《书经》《易经》《礼记》等,但读《昭明文选》《八铭塾钞能舆集》《小题正鹄》这类书时,教书先生无法讲解明白,甚至连教识生字都有困难,他便凭借《康熙字典》读一点古典小说之类的作品。他参加革命后,有一次去沈阳执行秘密任务,其间在一家书店买了一本日文版《列宁主义十二讲》。他不懂日语,但依靠《日汉词典》硬是把这本书啃懂了。读这本书使他认识到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掌握枪杆子,没有获得政权。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马列主义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以一驭万”

  谢觉哉一生爱好读书,并且注重妥善处理泛读和精读的关系,努力做到“以一驭万”。他读书范围非常广泛,史学、法律、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农业、医学、教育、哲学等古今中外的书籍无所不包。他谈到,“我也赞成多看书,即除精读之外,还看一些书,老话叫‘涉猎’,或叫‘走马观花’。然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谢觉哉主张有重点地读书,要精读和常读有关马列主义和毛泽东的著作,一字一句地反复阅读,以做到常读常新。他在日记中有关于阅读列宁《两个策略》的记载,一个月之内读了三次:1944年3月21日在日记中写道,“上午读‘两个策略’,觉脑疲”;4月1日又写道,“复读‘两个策略’”;4月20日第三次记载,“复看‘两个策略’”。他说:“对于重要的书,必须精读,比如像《毛泽东选集》那样的书,就应选择若干篇,句句读通,过一个时期又读,联系到当前的实际来读,才能受到他的益处。”他读过的毛泽东著作,都标有注释,用不同颜色的笔画满了一层又一层的圆圈。

  寻根“补读”

  在军事上,打通坑道是攻城的关键一环。谢觉哉认为,在读书过程中要用心,反对“囫囵吞枣式”的读书。对于书中的疑难问题,一定要本着寻根究底的态度,把不懂的弄懂,不清楚的搞清楚,千万不要似懂非懂甚至不懂装懂。为了充分学习理解中央精神,他用从兰州带回的小笔记本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报告及领导层的发言内容一一记录,然后还将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件、心得与资料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一本,包括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方针政策及领导抗日战争的经验总结,以便于充分透彻领会要领。此外,他还提倡读书要“补读”,补读与工作有关的业务知识,指出“读不易,补读更不易”。1931年谢觉哉到中央苏区毛泽东处工作,到的次日拟了一个会议通知,被毛泽东一字不留全改了,问其原因,只答复两个字“你学!”他经过认真总结,意识到原因在于“言之无物,文不对题”。“你学”一方面是“向人家学,学正面经验,好的”;另一方面是“向自己学,学反面经验,不好的”。这次“碰钉子”的经历使谢觉哉对“补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辨书”去莠

  书籍是时代的镜子,书上的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每本书都有存在的价值,但有些古籍和外国著作,难免会存在一些糟粕。在读书过程中,谢觉哉提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读书时需要培养和锻炼辨别是非良莠的能力,既要汲取先进正确的思想方法,又要把落后甚至错误的东西及时剔除。他上学时就认真阅读和研究了明末进步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著作以及清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主张维新变法的论著,因此他开始由朴素的反封建文人逐步向革命的新文化战士转变。1944年7月31日,读《容斋随笔》后他在日记中记载:“看旧书很有益,可以知道历史,吸收经验。尤其司法部门。不是空翻翻,而是要看出好处及破绽所在。”同时他指出要“把书中不对的地方识别出来,明白它为什么不对”,只有这样才能开卷有益。

  深思“贯通”

  谢觉哉认为善于思考是人的本质,“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不会想,有愧于为人”。他将读书、思考与实践紧密结合,如果把学习与思考割裂,就会在工作实践中“碰钉子”、犯错误。他指出:“不‘学’只‘想’离开实际事物,离开历史经验,‘以感想当政策’,必然大碰钉子,所谓‘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不‘想’,把书本当教条,不顾客观条件,生硬地拿现成公式去套,也必然大碰钉子,所谓‘学而不思则罔’。”他认为思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想”是“由抽象到具体又由具体到抽象,即是把所‘学’运到所‘用’上去”。只有在读书过程中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才能做到“领会贯通,作为自己的武器”,提高自己的知识和工作能力。

  “毕生自修”

  水滴石穿并非一日之功,持之以恒读书才会有所提高。谢觉哉谈到:“读书要有恒,不是一夜长个长子,而是一点一滴地累上去。”他把读书比喻为人的生长,从婴儿到成人,是一个渐进的成长过程。他将读书与人格修养联系起来,认为读书可以养心,会在内心自然生长出一些正气、庄严与崇高,也会自然产生对知识的敬畏态度。此外,一个人要想学富五车,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知识方面从无知达到有知,靠的就是日积月累。他认为:“社会上的事物与道理,天天前进。过去读的,不够今天用;今天读的,到明天又不一定适合。自以为够了,就得落伍。”这种自觉的读书态度伴随了其一生。他从4岁开始熟读古典诗词名著;上学期间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有关哲学和文学的书籍;参加革命后尤其爱读马列著作;新中国成立后工作之余阅读各类书籍;就连晚年患病期间,他还通读了大字版《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军事文选》及有关资料,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网站编辑:穆 菁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