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基层党建
    青海玛沁:“十化”党建引领县域治理的创新样板
    发表时间:2020-09-2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青海9月25日电(记者 王志艳 潘彬彬)时值9月,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的牧草依然丰茂,黑色牦牛与白色羊群不时点缀其间。车行在4100多米海拔的青藏高原腹地,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果洛秘境”便在眼前了。

      玛沁县因其境内逶迤的阿尼玛卿雪山而得名,“玛沁”藏语意为“黄河源头最高大的山”,它是国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1.3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藏族、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分布着6个乡、2个镇、35个行政村和97个牧业合作社。如何维护好民族团结,是玛沁县委县政府长期面对的基层治理“课题”。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境内。(新华网潘彬彬 摄)

     

      2019年底玛沁顺利完成了整体脱贫摘帽,其提出的“1+10+N”党建工作思路受到关注。近日,“民族团结党旗红”网络主题活动媒体一行,探访了这个“党建引领县域治理的创新样板”。

     

      “1+10+N”思路延伸党建工作触角 凝聚民智民力 

      2019年,玛沁县正式提出了“1+10+N”的党建工作新思路:“1”是夯实党在农村牧区的执政根基;“10”是党建工作制度化、大众化、地域化、通俗化、生产化、生活化、精准化、具体化、时代化、实效化的10项具体措施;“N”是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使得党建成为解决基层问题的“万能钥匙”。

      在此思路引领下,玛沁县在基层治理上采取了许多创造性举措。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组织,“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多元共治机制”就是其一。玛沁县与毗邻7个县的12个乡镇17个村建立了联合党组织,形成资源共享、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凝聚起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合力。

      县域内,则推行县乡机关党支部与43个村(社区)党支部“双联共建”,通过党建活动“联办”、为民服务“联做”、优势资源“联用”等方式,以治理合力提升治理质量。如同4000多米海拔上依然生机盎然、随处可见的花朵,党支部的工作细密地延伸到高原的各个角落。

      在“十化”党建思路的指引下,玛沁县还充分凝聚民智民力,发挥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组织优势,在全县35个行政村成立生产发展、纠纷调解、环境保护、互帮互助、卫生评估、治安联防、教育督导、精神文化、保障联络、联系协调、效率督导11个专项工作组,根据干部党员群众专长编入其中,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自发参与到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矛盾调解等村级事务中去。

      各机关党支部带动村党支部同建设、共提高。“以前村里的工作只有几个干部们在干,现在把群众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玛沁县大武乡赞根村效率督导组组长才让杰对记者说,看着村子越来越好心里特别高兴。

     

    玛沁县拉加镇赞根村“十化”党建专项工作组台帐。(新华网潘彬彬 摄)

     

      通过推行“十化”党建工作措施,玛沁县各村还建立了文艺队、“马背宣传队”、“红旗广播站”等基层宣传阵地,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为民宗旨“飞入寻常百姓家”。定期开展群众厨艺、服饰表演、针线活比赛、牧民运动会、卫生环境评比等寓教于乐的基层文化活动,激发干群活力,群众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强。

     

    玛沁县拉加镇赞根村的“马背宣传队”。(新华网潘彬彬 摄)

    玛沁县大武乡格多村的文艺队表演。(新华网潘彬彬 摄)

     

      “十化”党建连民心 把工作做细做实到群众心坎里 

      “到群众中去!”说易行难,面对艰苦的环境,玛沁县县委书记熊元来率先垂范。

      玛沁县委领导班子时常带着行李、锅灶到群众中住帐调研,和群众一起揪面片、做熬饭,一起坐下来喝奶茶、吃糌粑,在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中了解实情、建立感情、倾听呼声、赢得信任。

      熊元来介绍,通过“十化党建”“双联共建”,机关干部工作重心下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党员干部们经常去困难群众家中看面柜里还剩多少米面,看房子是不是结实暖和,问群众还有啥难处,把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记者采访中,总能听到村民们对熊元来的由衷称赞。在拉加镇赞根村村民华洛眼中,得益于熊元来的带动,近年来,玛沁县的干部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变化,所有政策都能落到实处,牧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普遍提升。

      拉加镇赞根村党支部书记官却,也是这样一位善于化解群众矛盾、维护民族团结、带领群众发展的“能人”。

      拉加镇是玛沁县唯一一个半农半牧的乡镇,辖13个村(社区),总人口1.42万人,多个民族居住在此,此前是社会矛盾和治安事件的多发镇,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愈显重要。在赞根村,就设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官却个人调解工作室”。

     

    “官却个人调解工作室”(中为官却)为当地群众调解矛盾纠纷。(新华网潘彬彬 摄)

     

      2012年,官却开始担任赞根村的村支书。他穿梭于牧民的帐篷、牧场中,以拉家常等形式了解牧民群众所思所盼,及时掌握群众生活生产中的摩擦和矛盾纠纷,一笔笔都记在“小本子”上。他和他的矛盾纠纷调解队伍也成为了服务群众的调研员、信息员、调解员、宣传员、服务员。

      2019年玛沁县委开始推行“十化”党建工作措施,官却随即组织村里纠纷调解组的队员组建起“红旗志愿服务队”“感恩宣讲队”等基层宣讲组织,走帐串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围绕产业发展、教育、农牧、卫生、社会保障、扶贫等方面,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传递给广大牧民群众。他还带领村民积极争创“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建立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文明新风。

     

    玛沁县拉加镇赞根村党建工作展示。(新华网潘彬彬 摄)

     

      “由于传统风俗影响,原来的纠纷调解都不走法律程序,成立纠纷调解组后,我们坚持依法依规进行调解,这也是‘十化’党建取得的重要成果。”官却说。

      从事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24年来,官却用坚持不懈、实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心赢得了广泛信任。妥善调解矛盾纠纷514件,其中历史遗留及重大疑难纠纷160件,他和他的纠纷调解队伍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维护着民族团结。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促民生改善 增群众福祉 

      在党建引领产业扶贫,增进群众福祉方面,玛沁县大武乡格多村的故事最为典型!

      格多村的格多草原临近格曲河,地势开阔,原本是绝好的天然牧场。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过渡放牧,草场开始退化、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最严重的时候,该村1.68万亩草场中有1.1万多公顷发生严重退化。格多草原上一片片黑土滩就如草原上的“癞疮疤”,硕大的草原鼠兔不断“啃食”着草场植被,牛羊日益稀少,致使格多的农牧民生活极度贫困。

      “我们少数民族有个说法,牧民靠畜,畜牧业靠草,没有草以后牛羊就死掉了。”2000年,48岁的多布旦担任玛沁县大武乡格多村党支部书记,望着满是“伤痕”的草原,望着家门口无草可食、骨瘦形销的牛羊,心中默默暗誓:一定要把格多草原上的这片“癞疮疤”治好。

      他动员组织当地村民,走上了漫漫地种草、灭鼠和养殖之路。2012年他变卖自家牲畜多方筹措资金,一口气种了1400亩经过良种选育的高原燕麦草,在全县率先调整畜牧业结构,发展饲草基地。在青海省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千亩盈盈嫩草开始在他的“试验田”里生根发芽。

     

    格多村村民新初驾驶打捆机进行饲草料打捆。(新华网潘彬彬 摄)

     

      多布旦用实际行动给全村牧民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敲开了致富的大门,村民们纷纷加入格多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自发种起了草。2014年至2019年,他和村民在黑土滩上累计种草达到660多公顷。曾经的“癞疮疤”在不断减少,草原重新披上了“绿衣”。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多布旦和村“两委”班子又努力探索生态保护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根据“十化党建”工作思路,建立“党建+企业+合作社+牧户”的工作模式,推广“草-畜-肥-草”循环生产模式。全村188户603人以股份制形式100%入社,2019年格多村依靠治理黑土滩、种草,获得了近60万元收入。

      多布旦说:“以前牧民哪有那么大的力量,现在有国家的政策扶持,特别是我们玛沁县依托‘十化’党建成立了专项工作组,扶贫局帮我们采购种草,提供相关设备,牧民群众好组织了,都参与进来了,我们更加有信心了!”

     

    2020年格多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产业资金分红。(新华网潘彬彬 摄)

     

      记者了解到,类似的产业扶持在玛沁县已普遍展开。在增进群众福祉上,玛沁县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脱贫攻坚中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州县各类资金25.26亿元,整合涉农资金17.86亿元,以党建为引领,由群众“点菜”,重点发展特色养殖业、牧草种殖、乡村旅游等产业,做到项目规划到村到户,脱贫效果到户到人,村集体经济的规模正在不断壮大。

    网站编辑:赵 丹阳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