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机关党建
    把准“三个关键” 助力乡村建设行动
    发表时间:2022-06-01 来源:党建网

    桑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提供了全面可靠的“工作指南”。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未来,乡村建设应该建什么、如何来建、需要建成什么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那么如何“破题”?就需要我们以“工作指南”为根本遵循,把准“三个关键”,聚焦群众需求、站稳群众立场、解决群众难题,切实补齐乡村建设中的“短板”,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性”。想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就要不断提升农民群众思想认识,让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到建设家园的过程中。《方案》强调,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完善农民参与机制,把农民满意作为衡量标准。这就需要广大乡村干部、驻村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将“工作指南”入脑入心、学深悟透,着力突出教育引导功能,让村民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谋划、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只有付出了才懂得珍惜”,每一位村民都成为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有助于形成自主管理治理的“良性闭环”。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破解乡村建设行动的“肠梗阻”。抓住薄弱环节、找出“短板”所在,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如今的乡村很多都成了“老人村”,村子里的“壮劳力”是中年人的情况不在少数。《方案》提出,完善养老助残服务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建立养老助残机构,建设养老助残和未成年人保护服务设施,培育区域性养老助残服务中心。这是应对“老人村”现状的切实有效举措,我们要将此项要求落实到位,下足功夫保障乡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主动因地制宜,着力提升乡村建设行动的“科学性”。因地制宜搞建设,是提高科学性的必要手段,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乡土文化,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以“尊重”为主,尊重村民的意愿、尊重文化的保护、尊重人情的需求。《方案》指出,乡村建设要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结合农民群众实际需要,分区分类明确目标任务,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不搞齐步走、“一刀切”,避免在“空心村”无效投入、造成浪费。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的同时还要注重“因地制宜”,要衡量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村人口和需求情况,合理确定“硬件”的打造和“软件”的配置,确保村民既享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原有的乡土气息、乡村风貌,又避免不必要的财政投入和人力物力资源浪费。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委组织部)

    网站编辑:朱 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