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时代马院
    从“思政课堂”到“思政校园” ——伊犁师范大学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纪实
    发表时间:2020-06-24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蒋夫尔

     

      “想听思政课啊,校园里就有,不必专门到教学楼里找。”日前,当记者提出想听听思政课的要求时,伊犁师范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梁铭这样对记者说。

      远远地,记者就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在校园的“红色故事长廊”里,教师在给两个班的学生上现场思政课。学生们手拿笔记本,边听边记,时不时瞧瞧长廊里的展板。一堂课结束了,从教学楼走出来的学生们,三三两两在“红色故事长廊”前驻足。

      漫步在伊犁师范大学校园里,处处能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思政园”,时时能闻到浓浓的“思政味”。这所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的大学校园,已然成为一所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的“思政校园”。

     

      校园变“红”了

      “哇,校园变了!”2019年秋季开学,当返校的学生走进学校大门,发现曾经熟悉的校园变了,鲜艳的红色让美丽的校园增加了热烈而充满生命力的气息,青春激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

      “品读中华文化经典园”是学校打造“思政校园”的一部分,展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的传统文化经典,不仅有原文出处,还有背景和文化解读,配上图片,生动活泼,整个园区就是一本放大了的“教科书”。

      不远处,学生宿舍区紧挨着的一栋建筑,也改了名,叫“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基地”。这名字既接地气,也近学生。

      迈进教育基地大门,学校马院的十几名学生正在这里学习。走廊的大牌子上写着“六大板块”内容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中国化理论、祖国怀抱中的新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一带一路”愿景下的新疆发展、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六大板块内容,都是伊犁师范大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理解的思政基本理论和常识。

      “图文并茂,条条都是干货,顺着一条主线下来,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十分清晰。形象生动,很多照片过去都没见到过,很珍贵,文字也精练,学起来特别有收获,容易懂,很好记。”学生开丽买说,“都是一些故事和背景,很有意思,特别能打动人心,对我有很强的吸引力。”

      2019年,伊犁师大投入600余万元,以红色为主基调,在校园里打造了“两个园、两个基地、5个长廊”,校园里到处都是绽放的“思政之花”,普通校园俨然变成了“思政校园”。

      该校党委书记柴林说:“从‘思政课堂’到‘思政校园’,真正实现了把思政资源送到学生身边,让学生时时处处都沉浸在润物无声的思政氛围之中,耳濡目染。同时,这些资源都成了思政课现场教学资源,为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提供了载体。”

     

      课堂变“活”了

      “这堂课,我给同学们讲的主题是精准扶贫。”伊犁师大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罗新泽站在讲台上说。这是他的开场白,看似与化学课无关。

      这是罗新泽在上“课前5分钟思政课”。为何要讲精准扶贫?原来,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在脱贫攻坚中结对帮扶贫困户,罗新泽参与帮扶的贫困户脱贫了,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们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

      2019年3月开学,学生们发现,熟悉的课堂变了。正式上课前,每名教师都要讲上“5分钟思政课”。短短5分钟,教师们或讲思政故事,或讲英雄人物、时代楷模,或讲红色故事,或讲党的历史,或讲亲身经历,以及新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等,信息量很大、很足。

      “课前5分钟思政课”是伊犁师大推出的课程思政的一部分。内容和主题或由学生小组设计完成,或由教师集体备课实现,体现故事性、先进性、历史性、时效性等特点。

      “别小看这短短的5分钟,一名学生3年下来,累计可以接受到1万多分钟的思政教育。”伊犁师大马院党总支书记王永红说,“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们得到思政的洗礼和心灵的净化,以及精神的涵养。”

      “课前5分钟思政课”加上原有的“开学第一课”和课程思政精品课,这3个途径使伊犁师大实现了思政教育全覆盖。学生侯新然告诉记者,不仅学校的思政课堂“活”了,专业课堂也因为“课前5分钟思政课”以及课程思政“活”了起来。

     

      收获变多了

      “过去,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仅限这几个字的名词,对实质内容并无多少认知。”学生何金鑫说,“直到我当上了学校‘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基地’的解说员,才真正了解到这些理论背后的故事以及伟大的意义。这样多的收获,是自己过去没有想到的。”

      “改革中,我们把思政课的很多内容从教科书里搬出来,搬到‘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基地’,搬到‘红色故事长廊’,搬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园’,把这些内容用实物在校园里展示出来,在学生们身边展示出来。”柴林说,“把思政理论‘虚功实做’,给学生创造一个体验式、具象化、能感知的思政教育校园场景。”

      的确,走进“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基地”,马克思主义原理一目了然,有文有图有故事,发展脉络清晰可见,颇具视觉冲击力。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一步步走过来的关键点凸显出来,学生一看就明白,入脑入心。

      “‘思政校园’建成后,上了几次现场课,参观了展览,听了讲解,知道了很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和背景,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坚定了其科学真理的认知。”谈到收获,侯新然的话,深深地触动了记者。

      “真懂了,所以才真信,真信了才会去真学。”侯新然说,“我很喜欢思政课,自学了很多思政理论,也喜欢了解这些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生的故事,觉得很有启发。”

      收获变多了的不仅仅是学生。“课前5分钟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精品课建设让全校教师收获了新的成长,思政理论水平的大幅提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力量。

      “过去,一说起思政教育,往往想到的这是马院的事;现在不同了,培养好每个学生,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内容,讲好思政课是我们每个老师的责任和义务。”该校艺术学院声乐教师史春梅说,“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也学到了很多过去所没能学到的知识,自身的思想也得到了升华。”

      “思政教育带给学生的改变是巨大的,特别是学风和精神面貌的改变。过去总是坐最后一排的学生,现在都坐到第一排了。”教师宗永平说,“学生们的精气神也和过去不一样了,责任感和学习积极性空气高涨。”

      “我们改革了学生思政课考评机制,平时成绩占40%,过程性考核让学生思政教育不断线,彻底告别过去期末一张考卷‘一锤定音’的历史。”宗永平说。

      如今,100名思政园地师生讲解员、100名大学生宣讲员,成了“思政校园”里一颗颗红色的种子。他们生活在学生之间,融入美丽的校园。

      “我们在校园里播撒了无数的思政种子,在阳光雨露中发芽、成长,校园开满思政之花。我们的毕业生大部分站上天山南北的中小学讲台,他们走到哪里就会把思政之花的种子带到哪里,思政之花会越开越多,思政花园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美。”柴林自豪地说。

    网站编辑:孙 梦雨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