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时代马院
    新时代高校专业教师应提高政治素养
    发表时间:2022-01-13 来源:《中国教育报》

    王萍萍 蔡桂如

     

      2021年底,教育部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修订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修订草案》第三条对教师职业定位和政治使命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崇高使命”,突出了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转化为法律规范。高校专业教师要全面提升政治素养,既有教育学、知识论的理论依据,也有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依据。

     

      提升政治素养,是基于专业教育政治性的方向要求 

      “教育是否具有政治性”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提出了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问题,这在教育性质认识的历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教育和政治密切相连,一切教育形式和活动都并非中立,而具有政治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背景下,一些个人研究谈论教育的政治性少了,更多地关注教育的经济性。由于这一社会现实,再加上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的浸染,部分高校专业教师缺乏对专业教育的政治性方向把握,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西方价值观及意识形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和信仰迷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引起了我们对高校教育的重新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校专业教师理应深刻理解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意义,始终把准专业教育的政治性方向,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提升政治素养,是基于专业知识社会性的价值要求 

      自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后,知识的价值问题成为知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知识社会学以“知识的社会建构”为核心,要求人们更加关注知识与社会诸方面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专业知识的社会视野,赋予专业知识以多维属性,即求真与求善求美、求知与求情求意的有机结合。这使得高校专业教师有着天然的育人优势,可以将知识传授与社会教化、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融合。如果高校专业教师没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对专业知识的社会性价值缺少必要认知、割裂专业知识的工具性与价值性,就容易走向极端的工具理性和专业偏执,也就不能充分发挥专业教育的育人优势。

      高校专业教师提高政治素养,就是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担当,一方面要利用学生对教师的学术崇拜,给予学生正确的政治熏陶和价值导向,促进学生政治思想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努力担负起社会服务的职责。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大背景下,把教育初心紧紧系在党和国家、民族的伟大事业上,坚持专业知识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合理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不断增强专业知识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创新性,努力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

     

      提升政治素养,是基于“三全育人”协同性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就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教书与育人、育智与育德的更高要求。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已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三全育人”体系,取得了良好育人效果。实践中,部分专业教师从外部简单融入式地采取“思政+”或“+思政”课程模式,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内生的思政资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提升政治素养,正是基于“三全育人”协同性、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实践要求。高校专业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本专业隐含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善于打通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自然融合的渠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

      例如,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师在讲授基因技术知识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生物科技专业领域,一味地宣扬“谁掌握了基因技术,谁就掌握了人类的未来”的知识实用主义论和技术决定论。要深入挖掘基因技术可能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生殖性基因增强技术可能造成社会阶层分化,基因自由可能造成人们之间的不平等,技术干预下生命的边界如何确立等,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维护共同体利益的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秉承人文情怀,利用专业知识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为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高校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更应该履行最庄严、最神圣的育人使命,坚定政治立场、把握政治方向、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升立德树人能力,做一名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时代“大先生”。

      (王萍萍单位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蔡桂如系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网站编辑:朱 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