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时代马院
    善用“大思政课”要有大情怀
    发表时间:2022-10-28 来源:《人民教育》

      思政课的最高境界是动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用诗歌语言表达了思想动情的感受,这启发我们的思政课堂应该把动情作为讲活思政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为“大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提供了参考。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忆他上初一时的一堂思政课,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这堂思政课让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想起,深深震撼。由此可见,“大思政课”之“大”不仅指社会课堂空间之大、实践场景之大,更在于思政课教师的“大情怀”。思政课教师要善用“大思政课”的大情怀,运用情境调动情绪,结合现实激发情感,深化认知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 

     

      一、善用“大思政课”感性情怀,调动情绪,沟通心灵 

      不触及心灵的思政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感动心灵的情感是讲道理的润滑剂。有了情感,道理就会于润物无声中滋润心田。因此,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需要大情怀的润泽。思政课大情怀来源于教师的用心用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在2021年全国两会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这些重要指示体现了思政课需要用心、动情的目标要求。如何将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需要教师用心设计教育情境,以大情怀去营造思政教育感性氛围,让思政教育的情境吸引学生,氛围感动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反应,实现触及心灵、沟通心灵的目的和效果。 

      “大思政课”就是通过超越常规思政课堂,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构建具有实践性、体验性、参与性、情境性的真情课堂。营造具有“大情怀”的情感体验氛围,以更加贴近学生、吸引学生的感性活动,在情境中感动学生,这是“大思政课”更容易讲活道理的重要特色,使师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大情怀,达到沟通心灵、调动情绪的真实效果。 

      这种沟通心灵、调动情绪的思政大情怀在参与国家重大活动的学生身上体现最为明显。近年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活动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活动中,在冬奥会志愿服务中,在各种大型活动中,都有大批学生参与,他们既是重要服务者、贡献者,更是体验者、收获者。对这些学生来说,参与国家重大活动就是一堂终生难得的“大思政课”。在建党百年伟大征程的大型情景史诗演出现场,大幕徐徐拉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情景慢慢展开,音乐激荡起伏,现场演员真情演出,学生的情绪伴随着场景而感动升华,对伟大中国共产党的敬仰和热爱情感油然而生。一位学生说:“当我作为背景观众,坐在鸟巢看台,看到100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场景,我的内心无比激动,不知不觉中已经泪流满面。”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正是活动设计者善用“大思政课”营造大氛围、激发大情怀的效果。 

      这种沟通心灵、调动情绪的思政大情怀,不仅体现在校外大型活动中,也体现在校内各种日常活动中。比如,学校每周举行的升旗仪式,有的学校不是将其作为一种程序性活动,而是用心用情营造好升旗仪式的庄严氛围,把每一个环节的仪式感做到极致,精心安排国旗下的演讲,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做升旗手的亲身体验,让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伴随学生成长全过程。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学校门口,当学生听到升旗国歌响起,马上停步伫立,自觉面向国旗方向敬队礼,以至于很多路人和家长也被孩子的行为影响,驻足致敬。在这样的情境中,我们看到了“大思政课”的大情怀。 

     

      二、善用“大思政课”实践情怀,激发情感,启智润心 

      人的实践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一种感性存在,是人在现实中的一种感性活动。讲授思政课的道理要结合现实,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形成基于现实的深刻情感认知,实现启智润心的效果。“大思政课”之所以能够产生超越常规课堂教学的效果,把道理讲透,就在于其在真实的社会事件中独特的实践性认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由此可见,无论“大思政课”还是思政课的常规课堂,都要注重把思政道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用有力的社会实践把思政课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 思政课就是要用实践认识论的大情怀,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感受大客观、了解大现实、形成大思维、激发大情怀。 

      思政课的大情怀是在现实中实现的超越小我走向大我。比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提出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疫价值取向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在这样的社会突发事件中,每个人都要遵守防疫政策要求,落实“四方责任”。如何让学生真正去理解政策,落实防疫措施,这就是一堂现实的“大思政课”。讲授这样的社会“大思政课”需要有大情怀。要让学生不仅站在个人安全和自由的立场思考现实问题,也要站在国家和社会的立场认识问题。要通过讲述一线医护人员和社区防疫人员的感人故事,参与体验学校和社区疫情防控的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比较中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可以说,疫情防控这一重大社会事件正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大思政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思政课的大情怀是在现实中实现的超越自我、胸怀天下。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习近平总书记用理想信念和热爱祖国的大情怀引领当代青年超越自我,胸怀天下,这是“大思政课”树立大情怀的典范。在具体的思政课实践中,要充分发挥英雄、榜样、先进模范的示范作用,引领学生拥有大情怀。最近,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提出,要设立“科学精神专题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大师资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形成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以及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经常性进学校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这些具有现实力量的“大思政课”将有利于学生在大情怀中树立远大理想,形成胸怀天下的大情怀大情感,达到启智润心的目的。 

     

      三、善用“大思政课”理性情怀,陶冶情操,激扬斗志 

      理论深刻,才有行动的坚定。情绪和情感都是相对短暂和感性的认知,思政课的道理是否讲深、讲透还要看是否真正启迪了学生的思想认知,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性认知,培养了持久的坚定情操,激扬了持续的人生斗志。这是思政课大情怀的更高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2] 思政课的道理是否讲到位,要看学生是否“用心悟”。思政课如果不能启迪思想,就会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因此“大思政课”更为重要的目标是在感性体验和实践参与中形成正确的理性思维,进而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 

      引领思政课启迪思想的大情怀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维,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思辨,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思政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道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的实践从来都是在思维的引领下实施的,而思维也在人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人的认知的实践性是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理论依据。“大思政课”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客观的实证和科学的思辨,在“大思政课”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进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行动自觉。 

      善用“大思政课”启迪思想需要教师具有较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功底,有运用理论讲透道理的能力。为此,《方案》提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鼓励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建立大中小学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常态化工作机制。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培训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师培训全覆盖。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中小学校新进专职思政课教师须取得思政课教师资格。 

      善用“大思政课”启迪思想需要开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资源。《方案》提出,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 

      通过加强课程与师资队伍建设,让具有大情怀的教师运用具有大情怀的理论和实践资源,为启迪学生思想奠定基础。此外,“大思政课”通过组织学生对社会某一真实事件的了解、研究、分析、思辨,引领学生正确思辨和客观实证,让学生在科学的理论分析中,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基本道理。用大的理论情怀解决“深”和“透”的问题。 

      情绪、情感、情操是人的不同程度的情感体验。情绪强烈而短暂,情感持续而深沉,情操坚定而深刻。不论程度如何,只要善用之,就是大情怀。“大思政课”通过有效运用感性情怀、实践情怀和理性情怀,形成了“大思政课”的大情怀体系,为善用思政课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思政课有了大情怀,才是真正的“大思政课”。 

     

      注释: 

      [1]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 人民日报,2021-03-07(01). 

      [2]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2022-04-26(01). 

     

      (作者:杨志成,系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 

      

     

    网站编辑:朱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