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党史故事
    “雪枫史馆”焕发新颜
    发表时间:2020-06-05 来源:解放军报

    特约记者 相双喜 王钰凯 特约通讯员 李灰懿

     

    官兵在史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特战八连官兵结合连队纪念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教育。

     

    驻地学校师生参观史馆。鲁小博、王展鹏摄

     

      建成26年的第76集团军某旅“雪枫史馆”,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翻建。这个以新四军著名将领彭雪枫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来陆续迎来了千余名军内外参观者。

      作为“雪枫史馆”翻建前的解说员,29岁的中尉公铭曾在老史馆向部队官兵、驻地中小学生、党政机关领导等参观者进行过解说。他对这个军史陈列馆很熟悉,但他从没想过,自己会作为史馆的重建者参与其中。

      2019年1月,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新时代军史场馆体系建设规划》,指出:师旅团部队有场馆依托的,结合实际改陈布展,与军史长廊、荣誉墙建设统筹搞好利用。

      新时代的军史陈列馆该怎么建、如何用?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雪枫史馆”经历了难忘的翻建改造与探索创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建设者们找到了答案。

     

      挖掘尘封已久的老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历史

      “雪枫史馆”的翻建计划,曾在2015年就被列入旅里的“十三五”规划。但由于处于改革调整期,政策、经费、人员不明确,翻建计划迟迟无法实施。

      直到《新时代军史场馆体系建设规划》下发,旅史办公室成立,专项人员组成,工程开始启动。

      “我们像是被时代推着,得马不停蹄地动起来,让史馆‘重生’。”旅史办公室负责人、上尉陈萌说。但怎么建?她还没有明晰的思路。

      对此,旅政委魏银建给出的建议是,“先去参观见学”。

      陈萌参观了5家军内顶尖的军旅级史馆,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用故事呈现历史——通过鲜活的故事打动人,让史料、文物“活”起来。

      对于这个观点,公铭非常认同。担任解说员时,就有个让他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妻子林颖过生日时,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的彭雪枫曾赠送给她一本书。书的扉页上写着:“我们忠诚坦白之于爱,正如我们忠诚坦白之于党。”

      “这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爱情!”公铭感慨,它展现了彭雪枫将军的另一面——和普通官兵一样,有着对爱情的向往和忠诚。

      陈萌说:“现在的官兵都喜欢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历史,就有了吸引力。”然而在老史馆中,这样能打动人的故事并没有多少。

      于是,陈萌决定再进行一次外出寻访,重走一遍征战路,挖掘尘封已久的老故事。

      根据旅史记载,部队曾征战豫皖苏浙鲁。她计划,在这5个省找到所有与部队历史相关的展览馆、纪念馆,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与当地同行建立联系。

      在从河南夏邑到安徽新兴集的路上,陈萌意外地路过旅史中记载的“新新沟”。上世纪40年代,彭雪枫曾带领新四军官兵在当地驻扎。为了解决夏季的洪涝灾害,官兵协助地方修筑了“新四沟”和“雪枫沟”,后来合称为“新新沟”。

      这组排水沟长10余公里,时隔近80年,依旧是当地疏导洪水、灌溉农田的重要水利工程。在“雪枫史馆”里存放的一张当年的《拂晓报》上,还记载着修筑水沟、构筑堤坝的情景。

      随着“新新沟”被发现,陈萌将一路走来遇到的“雪枫路”“雪枫学校”“雪枫大桥”……汇编到一起,组成了“雪枫影响”故事板块。

      在老史馆中,有一则关于战斗英雄叶春景的介绍。“只有短短两行字,对参观者来说,这只是一个名字,甚至不会留下什么记忆。”陈萌说。

      寻访途中,宣传科干事杨丁恺找到了一本《跌不倒的英雄叶春景》,里面记录了关于叶春景的战斗故事,并附有他的照片。最终,杨丁恺成功买到了这本1950年出版的旧书,并将其收录在史馆的历史文物中。

      发现老故事最多的地方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畔的雪枫墓园。

      在墓园的月牙池附近,一行人看到了“彭故师长灵柩原葬处”。墓碑的下方,记录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马夫李哑巴用生命保护师长的遗骨。

      墓园的另一角,有一个巨大的战马铜像,它代表着彭师长的坐骑“火车头”。陈萌拿起相机,拍下了这一人一马的历史印记。

      随着更多老故事上的尘埃被拂去,新史馆的故事不断丰富起来。

      上士张倩如第一次参观“雪枫史馆”,就被这两个无言战友的故事感动了。“听着听着,泪水就开始在眼眶里打转了。”张倩如说。

     

      适应新时代官兵特点,让一砖一瓦都镌刻特定的精神符号

      “雪枫史馆”建于1994年,上一次翻修还得追溯到本世纪初。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史馆的很多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展品大多通过玻璃橱窗、玻璃柜的方式展现,风格偏重于平面化,形式相对单一;3个独立展厅的布局导致展览面积狭小;展厅以涂白墙、打木框为主,几乎没有装修过……

      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官兵的认知特点、接受习惯、审美情趣等都有了全新变化,昔日的史馆已经难以满足今天的官兵。为此,建设一座符合新时代特色的军史陈列馆已刻不容缓。

      最直接体现新时代特色的就是外观。“雪枫史馆”的外墙采用一种真石漆的新型环保材料,展墙上穿插着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整体色彩从庄重的浅咖色、灰色、迷彩色过渡到鲜亮的蓝白色、红黄色。

      为了适应新时代官兵的特点,新史馆充分让官兵积极参与到建设过程中——

      在140平方米的序厅中央,摆放着的是彭雪枫将军的半身雕像,那是多名老兵集资雕刻而成的;雕像背后是3米×8米的巨大浮雕,镌刻着4个不同时期的战斗场景,由俱乐部主任程烨设计完成;右侧是大小错落排列的318张历史照片,拼成了一个“战”字,取名“胜战映像”,这是陈萌的得意之作。

      同时,新史馆运用了多媒体、声、光、电融合技术,并加入了战场还原模型、半景画等元素。

      在一场战斗场景还原模型中,下士钟林看到了连长袁辉站在洞口、张开双臂,用身体挡住大火的一幕。“很震撼,脑海里瞬间就有了画面感。”钟林说。

      设计的初期,运用什么技术手段来呈现战场还原模型,大家曾产生过分歧:是运用体现高科技的激光投影、VR或AR技术?还是使用人物模型、全景画或半景画?

      “战场还原模型是将一些具体的情节形象化地演绎出来,目的是表达出真实的情感与氛围,更直接地向参观者展现其战斗精神。”副政委边庆军认为,与技术手段的创新相比,精神内核的挖掘更为重要。

      最终,大家一致决定,战场还原模型通过半景画与实辅景相结合的手法来展现。

      油画专业硕士毕业的上尉张磊,顺理成章地担任了新馆3个战斗场景的主设计师。

      “每一处设计的细节和技术都有特定的精神符号。”张磊说,设计过程中,他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板桥集战役中,一连一班机枪手常福祥用机枪打下日军轰炸机一架。根据亲历者的回忆录记载,常福祥是在轰炸机向地面俯冲时恰巧击中了飞行员,飞机失去控制后坠毁。

      但机枪的枪身重、后坐力大,当时的支架没有现在的车载机枪那么灵活。加上板桥集地处安徽蒙城,是平原地貌,没有山石依托,常福祥的射击角度如何呈现?

      “场景还原的细节关乎战斗的真实性,如果出现错误,则会引起参观者的质疑。”张磊说。为此,他和中士杨晓栋翻阅了大量史料。

      几天后,杨晓栋找到了证据。那是一张两人协同射击的老照片。经过比对后,杨晓栋确认照片中的年代、枪型等细节均与板桥集战役相符,并以此确定了常福祥向飞机射击的姿势。

      现在,2个等比例的模型呈双人协同射击的造型,墙壁上是敌机被击落的画面。这些,共同组成了板桥集战役还原模型。

      针对年轻官兵的喜好,杨晓栋为史馆设计了3个风格各异的标识,并制作成印章和书签。“参观结束时,安排工作人员给参观者赠送书签和盖印章。”杨晓栋说,战士们最喜欢在迷彩帽里印一枚印章。

      “从一枚印章到记住一次参观,再从一次参观到记住一个故事、一种精神。”杨晓栋说。

     

      不仅是记录历史、承载荣誉,更重要的是教育官兵、影响官兵

      去年新馆装修前,入伍16年的老班长张胜利前来帮忙搬挪文物。他环顾史馆感慨:“在新兵的时候来过一次,之后就再没来过了。”

      年底前要退伍,张胜利对陈萌说出了一个心愿:“走之前想再来史馆看看。”

      陈萌意识到,这或许是大部分老兵共同的愿望。于是,在准备工作并不完善的情况下,新史馆对即将退伍的老兵提前开放。

      张胜利成为第一批参观者。看着新建的史馆,张班长眼角闪过一丝泪光:“这一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回来!”

      “以前的史馆,基本上体现的是存史的作用。”陈萌说,新时代的史馆不仅是记录历史、承载荣誉,更重要的是教育官兵、影响官兵。

      特战文化展厅是“雪枫史馆”布设的新展厅。里面记录了世界特种部队的发展、特种作战经典战例以及各国特种部队的介绍。

      “我旅转型特战仅20多年,与一些军事强国的特种部队相比,我们还很年轻。”魏政委说,在史馆最后的板块放上这部分内容,目的就是给官兵们确定一个目标。

      除了定目标,让史馆由“参观场所”变为“教学场所”,也是一种教育官兵的方式。

      在特战文化展厅,有一个可以容纳一个连队组织现场教学的空间。“听过解说员的讲解后,官兵们紧接着沉浸在史馆环境中上课。”陈萌介绍,他们会根据活动主题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场所布设。

      现在,几乎每周都会有连队预约,来史馆上教育课。

      在历史荣誉展厅的后半部分,“雪枫旅七张名片”板块对该旅历史进行了简短总结。其中,“百战旅”的名片非常醒目。

      “我旅在历史上经历过的较大战斗共106次。但除了几次著名的战斗外,大部分战斗都不为人知。”陈萌说,他们将战斗名称按照日期填写,印制成一款独特的“光辉战史”台历,每个班排发放一本,提醒官兵记住在“历史上的今天”曾有前辈打响过的战斗。

      一次官兵恳谈会上,一名基层战士提出建议:希望能带父母参观旅史馆。随后“雪枫史馆”发出公告:节假日期间定时向来队家属开放。

      看到公告后,三级军士长冯志强带着爱人和2个孩子来到了史馆。

      冯志强是旅里的伞降教员,多次参加过大型比武。在展示旅队近年来所执行的大项任务展板前,冯志强指着一张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时拍摄的照片,骄傲地向家属介绍:“我就是在这次行动中立功的!”

      新史馆还增设了一处烈士祭奠区。从1939年1月至2015年7月,一共有134名烈士的姓名、年龄、牺牲时间及地点等内容均被记录在《烈士名册》里。墙壁上,“革命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异常醒目。

      3月18日,历史上该旅曾有两个连队在这一天经历了残酷的战斗。今年的这一天,两个连队的官兵一起来到“雪枫史馆”进行祭奠。

      官兵们手持白色菊花,依次走到祭奠台前,献花、脱帽、敬礼。“通过祭奠仪式,让官兵们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特训三连指导员李柏林说。

     

      史馆焕发新颜之后,探索还在继续

      “雪枫史馆”翻建完工了,但更新并没停止。

      在解说员培训中,卫生连上士张倩如成为解说团队中第一个达到所有要求的解说员。

      不久前,在协助指挥通信连梳理“红色家谱”时,张倩如想起自己在任总机班班长时,班里有一个传承了45年的记录本。里面记录着各个时期总机专业人员总结的业务技巧和总机班获得的各项荣誉,今年刚好记录到了最后一页。

      她敏锐地意识到,这可是由官兵创造的珍贵文物。为此,由现任总机班班长杨潇负责,郑重地把这个记录本放进了“雪枫史馆”。

      历史荣誉展厅里还有一个6栏的“功臣谱”。史馆计划每年都要更新一次。今年2月,在去年陆军比武中获得冠军、荣立二等功的少校张奇和上士李靖,将自己的名字留在了“功臣谱”上。

      说到未来的探索,陈萌觉得,新“雪枫史馆”还需在传播途径和技术手段上有所突破,才能达到“让历史走出史馆”的效果。

      “雪枫史馆”坐落在办公楼后,位于营区的正中心。今年,该旅计划以“雪枫史馆”为中心,在营区营造“馆-廊-室-墙”的全方位军史教育氛围。旅领导介绍说,他们通过区分专题的方式,在营区建军史长廊,在荣誉连队建荣誉室,在普通连队建荣誉墙,最大程度为连队保留个性化历史、弘扬独特精神打造平台。

      同时,为了突破展板的单一形式,他们在室外展墙上采用二维码链接多媒体内容、语音讲解专题,拓展展板背后的红色故事。“官兵只需扫一扫,就可以看到、听到完整的故事。”陈萌说。

      在建新馆时,老展板上有许多照片过于老旧,翻拍受到了一定影响;旧资料柜里存放的200多面各个时期荣获的锦旗,有不少字已经掉落,旗的边角也多有破损。于是,官兵们花费了很大精力加以修补。

      “建设数字史馆应该是未来的趋势。”陈萌说,他们下一步要更好地借助网络,既让史料更好地留存下来,也让官兵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史馆。

      史馆融入现代元素,在新时代焕发新颜。陈萌开心地说:“我们已经迈开第一步,期待未来更有新气象!”

    网站编辑:赵丹阳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