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红色经典
    永葆革命本色的战斗功臣孙景坤:深藏功名,初心如磐
    发表时间:2021-07-14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97岁的老兵孙景坤,每天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看一眼挂在床头的那件老式军装,军装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勋章:一等功奖章,二等功奖章,三等功奖章……

      如今,这件军装上再添一项荣誉——熠熠生辉的“七一勋章”。

      由于身体原因,孙景坤没能前往北京参加“七一勋章”颁授仪式,而是在病房里观看了电视直播。当儿子孙福贵代他领回了“七一勋章”,孙景坤拉着儿子捧着“七一勋章”的手,久久没有松开。

      “党和国家给了父亲这么高的荣誉,我们知道他心里感谢党,感谢国家。”孙景坤的女儿孙美玲说。

     

      三次赴朝—— 

      “我是党员,不能当逃兵躲起来” 

      1948年1月,解放战争激战正酣,辽宁省安东市(今丹东市)山城村村干部正动员村里的年轻人踊跃参军。谁也没想到,新婚不到一周的农会副主席孙景坤带头举起了手。

      后来有人问他,当时为啥能放下新分的地、新娶的媳妇去当兵?孙景坤说:“跟着共产党走准没错,等全国解放了,再回来种地抱孩子也不晚。”在孙景坤的感召下,12名同村青年报名参军。他们打起背包,告别亲人,奔赴战场。

      入伍后,孙景坤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8师24团7连的一名机枪手,跟随部队参加了解放锦州、决战平津等战役战斗,后来又一路向南,飞渡长江天险、突破湘粤防线、会歼桂系兵团,直抵天涯海角。作战英勇的孙景坤数次负伤,也在战火中成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朝鲜战争爆发后,孙景坤所在部队急赴辽宁安东,等待调遣。部队驻地离孙景坤的家并不远,但在部队待命的40天里,他从未提过探家的要求,“在外面打了几年仗,咋能不想家?但别人都不回家,我咋能搞特殊?”

      1950年10月19日,孙景坤跟随志愿军40军119师357团从鸭绿江大桥开赴朝鲜战场。入朝不久,在一场激烈的遭遇战中,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负伤,被送回国治疗。伤还没好利索,他就带着“死也要死在前线”的决心,搭乘运送物资的军列,第二次跨过鸭绿江。“没想到一到朝鲜,找不到之前的部队了。”原来,部队根据战事安排已离开原来的地方,疗伤归来的孙景坤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只好二次回国。有人劝他养好伤后再做打算,孙景坤却摇摇头:“我是党员,不能当逃兵躲起来。”

      当孙景坤费尽周折终于打听到部队的消息后,他一分一秒也不能等,搭乘过江军列奔赴前线。那时,他并不知道,在前方等待他的,是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一场战斗。

     

      浴血疆场—— 

      “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 

      那是孙景坤军旅生涯中经历的最惨烈战斗。

      “战斗打完了,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鲜血染红了阵地,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想起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孙景坤的眼中饱含泪水。

      1952年10月27日,7连副排长孙景坤闯进357团3营指挥部,请求参战。营长当即命令他向161高地增援。

      那时,炮火连天的朝鲜临津江畔,357团在炮火支援下,夺取了敌人苦心经营一年有余、防御坚固的161高地,随后由8连副连长支全胜带领2排官兵坚守。为了夺回161高地,敌人发起疯狂进攻,拼死阻击的志愿军官兵伤亡惨重,阵地上只剩下支全胜和5名战士。他们抱着拼死坚守的决心,把爆破筒和手榴弹抱在怀里,随时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

      紧要关头,孙景坤带着9名战士,扛着8箱手榴弹和2箱子弹,突破多道封锁线,利用敌人火力死角冲上161高地增援。孙景坤和战友们一连击退敌人6次反扑,守住了阵地。

      这场战斗,作为志愿军发起的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支援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因在战斗中表现英勇,孙景坤被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记一等功。1953年,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举行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三周年授功典礼上,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2016年,得知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征集历史文物资料时,孙景坤毅然把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立功证书捐献出来。对于荣誉,孙景坤有自己的理解:“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不该被遗忘,也不能被遗忘……”

     

      淡泊名利—— 

      “上阵杀敌不是向党伸手要待遇的本钱” 

      1955年,战功卓著的孙景坤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复员回到家乡山城村务农。

      从回到村里的那一天起,孙景坤对自己的功绩闭口不谈,也很少讲起在部队的经历。一个战斗英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农民孙景坤,但不变的是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想想战场上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还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党叫干啥就干啥。”回村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很快就担任生产队长。他带领乡亲们大力开展粮菜生产和村庄建设,用几年时间在滚兔岭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还修建水坝保护农田。

      上世纪90年代,同村村民偶然发现一本书,上面记录了孙景坤在朝鲜战场的英勇表现,孙景坤是战斗英雄的消息才渐渐传开。

      “你参加革命就带回一些奖章和一身伤疤,什么好处都没有,太吃亏了。”有人不解,孙景坤立下那么大的功劳,怎么不见他提什么要求?孙景坤却说:“上阵杀敌不是向党伸手要待遇的本钱。”

      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回忆,有一年当地电信局招话务员,选中了干活麻利的孙美丽,“俺爸一看名单上有我,就硬给拿了下去”。孙美丽说,父亲当了几十年生产队长,每每有单位来招工,他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家里姐弟7人,5个是农民。

      孙景坤年轻时南征北战,身上落下20多处伤疤,小腿里的弹片至今未能取出。然而,每次有部队、地方领导来慰问,他总是念叨:“我给党和政府添麻烦了。”

      “他心里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别人,把自己摆在最后。”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

      党龄72年的孙景坤,抚摸着授予他的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战友。他的眼中闪动着泪花,颤动着嘴唇对身边的家人说:“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份光荣不仅属于我,也属于为祖国献出鲜血和生命的战友。”(王 晓 鲍明建 范奇飞

    网站编辑:朱 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