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红色经典
    “亮剑”韩略村 围歼“观战团”
    发表时间:2021-12-24 来源:中国国防报

    付浥锟 姚小锴

     

      在电视剧《亮剑》中,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带领一营官兵伏击日本军官战地观战团,让晋绥军的楚云飞佩服不已。这场战斗的原型,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韩略村伏击战斗。

      1943年10月24日,八路军第129师386旅16团在山西省洪洞县韩略村西侧公路,伏击由日本华北派遣军组织来太岳参观“新扫荡战法”的战地观战团,歼灭日军少将旅团长以下军官120余人,击毁汽车13辆,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对粉碎敌人的“扫荡”起了重要作用。

      临机应变,捕捉战机。1943年秋,日军对太岳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国民党反动派也在此时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矛头直指陕甘宁边区。时任386旅旅长兼太岳第2军分区司令员王近山奉命率16团赶赴延安。16团日夜兼程,较为顺利地通过日军两道封锁线,于10月22日抵达距日军前敌指挥所驻地很近的韩略村附近。韩略村本为16团突破日军第三道防线所选择的隐蔽集结点,在此处并无作战任务。王近山率部到此地后,经过走访调查,敏锐觉察到可能有仗可打。此时,地下交通站和群众送来情报:韩略村西南侧的临囤公路每天都有日军车辆往来,且警戒松懈;24日,将有一个日军军官中队从此处经过。战机在前,稍纵即逝,王近山果断决定部队暂缓行军,准备痛击日寇。

      精准研判,定下决心。23日,王近山带领16团指挥员对韩略村西南地区地形、敌情进行缜密侦察后发现,韩略村西南侧的一段公路是打伏击的理想地段。这段公路是敌人进入韩略村的必经之路,两侧是两丈多高的陡壁,便于我方部队隐蔽部署。韩略村是距离敌占县城最近的一个村庄,且日军在村东制高点设有据点,战斗一旦打响,必有敌军前来增援。但情报显示,日军驻守县城的机动兵力已被抽调至太岳根据地,可调动兵力有限。因此,只要速战速决,这依然是歼敌的好机会。此地虽处于日军控制区域,但群众基础很好,且16团千余官兵已完成隐蔽集结,并未被敌人察觉,伏击定能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效。于是,王近山经与16团指挥员认真讨论后,一致认为,在此设伏,整体对我军有利,这一仗可以打,也应该打。

      周密布置,潜心设伏。此次伏击作战,地点位于敌人腹地,断不能出丝毫差池,否则置自己于危险之境。为此,王近山与16团指挥员反复推敲,完善方案。首先,为慎重起见,王近山令随行辎重先行转移到便于撤离的安全地带,留下4个连参加作战。其次,进一步明确各连排的伏击地点和战斗任务。9连拦敌之头,并以一个排配合民兵监视韩略村东端据点守敌;6连截敌之尾,并阻击可能由临汾方向来援之敌;4、5连分别配置在公路两侧陡壁处,开打后迅速完成对敌分割、合围。24日3时,各伏击分队进入伏击地域,在严格执行灯光、声响管制的情况下,开始构筑阵地,并利用高粱秆、玉米秸等进行伪装。

      猛冲猛打,速决歼敌。8时左右,日军车队大摇大摆地向伏击地域开来,一路竟然连警戒观察哨都未派出,毫无防备地钻进我军布好的“口袋”。随着两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6连率先发起攻击,快速击毁车队最后一辆汽车,彻底封死敌后撤之路;日军先头车队妄图加速冲出伏击圈,也被9连迎头痛击。我军很快便将敌人压缩在不足500米长的狭窄路段。各连随即发起冲锋,被围之敌也迅速收拢兵力,对我军实施反扑,企图夺占有利地形,进而固守待援。王近山马上意识到,拖下去对我军非常不利。他当即命令部队猛冲猛打,不惜一切代价迅速歼灭被围之敌。危急关头,5连指导员郑光南抱起集束手榴弹扑向敌火力点,与敌同归于尽。激战仅一个半小时,日军就被我军全部歼灭。战后,部队在当地群众的积极配合下迅速打扫战场,实施转移。当敌增援部队在飞机的掩护下,前来寻找我主力部队决战时,16团已顺利跳出敌封锁线,按照预定计划西进。

      毛主席对韩略村伏击战非常满意,在延安接见旅以上干部时曾说:“太岳有个王近山,敢打没有命令的仗。王近山勇敢、果断、有胆略,能抓住战机打漂亮仗!”战场上,指挥员需时刻保持积极主动、敏锐洞察战局变化、敢于适度合理冒险、进行充分周密准备,方能保持“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

    网站编辑:朱 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