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红色经典
    保卫革命“火种”的黄洋界保卫战
    发表时间:2021-12-27 来源:学习时报

      1928年8月,湘、赣国民党军趁井冈山根据地兵力空虚,发起第二次“会剿”。8月30日,敌出动4个团的兵力进攻井冈山黄洋界,红军以2个连的兵力与敌激战一天,成功击退敌军,即黄洋界保卫战。该战保卫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对中国革命和红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险构筑工事:“竹钉布下天罗阵” 

      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位于井冈山北面,海拔1300多米,山峰峻峭,地势险要,哨前小路崎岖陡峭,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毛泽东称“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8月29日,地处敌主攻方向的黄洋界哨口仅部署有2个连的红军守卫,且人均仅有不到5发子弹,而湘敌吴尚部3个团和赣敌王均部1个团已兵临山下,分别拟从大陇、茅坪进攻黄洋界。针对双方巨大的兵力和火力差距,红军依托黄洋界险要地势,构筑了五道工事。第一道工事竹钉阵:利用井冈山漫山遍野的毛竹,制作大量两头尖锐且淬毒的竹钉埋在哨口通向山下的路旁草丛中,同时布置捕兽夹、陷阱、土地雷、“马蜂阵”等机关,限制敌人进攻路线,使其无法隐蔽行进。第二道工事篱笆障碍:把大树和毛竹砍倒横在路上,阻滞敌人进攻,亦使我得以趁敌清除障碍之机瞄准射击。第三道工事滚木礌石: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将滚木礌石置于险处,作战时择机推下山坡,致敌损伤、乱敌阵形。第四道工事壕沟:挖掘5尺多宽的壕沟,底部设竹钉等机关,以阻滞敌人进攻。第五道工事射击掩体:在哨口前构筑几道堑壕,壕墙为垛形,以石块和土坯筑成,高出地面1米多,使敌难以接近,而我则能依托掩体俯瞰射击。

      8月30日上午,湘敌吴尚部3个团从大陇方向进攻黄洋界。战斗中,由于地形及竹钉阵等工事限制,敌只能沿着小路鱼贯而上,这使敌兵力和火力无法充分展开,极大地抵消了其火力和兵力优势。而红军在射击掩体中以逸待劳,向下瞄准俯射,几乎弹无虚发,敌为躲避子弹、滚木礌石而向路旁疏散隐蔽,又被竹钉、陷阱、土地雷等杀伤。整个战斗中,敌发动多次进攻,始终无法接近哨口。正如一首井冈山山歌所唱:“湘敌汹汹犯井冈,黄洋界下摆战场;竹钉布下天罗阵,敌人乖乖来送枪”,黄洋界的险要地势和竹钉阵等工事弥补了我军兵力和火力的不足,是此战胜利的重要条件。

     

      巧妙运用战术:“空山计”吓退敌军 

      在黄洋界保卫战中,红军指战员巧妙运用各种战术,使敌军始终陷于茫然失措、被动挨打的战争迷雾中。

      据险固守与主动防御相结合。8月29日,留守井冈山的红四军第31团首长朱云卿、何挺颖等会同湘赣边界特委同志召开作战会议,作出战斗部署:由第31团第1营第1、3连守卫黄洋界哨口,第32团第2营和特务连、酃县赤卫队守卫八面山等4个哨口;另由第32团第1营、宁冈赤卫大队和第31团第1营第2连在山下主动游击袭扰、牵制敌军,捕其哨兵、断其交通、截其粮草,使敌后方不固,疲于应付,难以集中全力进攻。

      正面阻击与侧翼奇袭相结合。红军以第31团第1营第1连负责阻击大陇方向之敌,以1个排的兵力在前沿阵地正面阻击,另2个排隐蔽部署在侧后翼,以掩护、接替前沿排,在敌进攻近前时从侧后对敌实施反冲击。此外,大小五井赤卫队等群众武装力量隐蔽在附近山头,在敌进攻时从敌侧翼、后方居高临下用单响枪、鸟枪、土制手榴弹、滚木礌石等袭击敌人,使进攻之敌陷于四面楚歌之境。

      英勇战斗与巧布疑兵相结合。针对井冈山兵力空虚的现实,红军指战员在扎实备战、顽强阻击的同时,使出了一招“空山计”,智退敌军。8月30日下午,敌吴尚部发起新一轮猛烈进攻。其时,红军将仅有的1门刚修好的迫击炮运至黄洋界哨口,瞄准射出仅有的3发炮弹,唯一成功爆炸的炮弹精准命中敌设在腰子坑的前线指挥所,对敌指挥系统造成很大打击。同时,隐蔽在附近山上的大量群众摇旗、呐喊、吹号、在铁桶中点燃鞭炮,一时间土枪、土炮、滚木、礌石、子弹和冲杀声、冲锋号声以及铁桶鞭炮发出的“机枪声”铺天盖地,营造出漫山遍野是红军的假象。敌误以为红军主力已回到井冈山,不敢再继续进攻,趁夜退回酃县。

     

      充分动员群众:人民战争显威力 

      黄洋界保卫战是我军早期运用人民战争取胜的经典战例,此次战斗中红军能以2个连的兵力打退 4个团的敌人,与井冈山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密不可分。

      广大农民群众为保卫革命果实,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与红军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御强敌。战前,宁冈县委领导根据地群众坚壁清野,使敌“给养无法接济”,难以持久作战。曾参加黄洋界保卫战的刘型回忆说,敌“进入我早已坚壁清野的宁冈,无粮、无柴、无菜,加上我赤卫队的骚扰,找不到向导,派不出侦探,哨兵被摸掉,两眼漆黑,两耳又聋,陷入我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战斗准备中,青壮年男子组成的赤卫队、暴动队等群众武装与红军一起打石头、锯滚木、赶制土炮、土地雷、修筑工事;妇女、老人砍毛竹、削竹钉;少先队、儿童团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严防敌探;男女老少齐上阵,一夜之间就配合红军奇迹般地筑起几里长的竹钉阵,完成所有工事准备。在战斗中,群众组织支前队为前线送水送饭、看护伤员;运输队、担架队向哨口运送作战物资、向后方运送伤员;赤卫队、暴动队等群众武装则直接参与战斗、配合红军歼敌。大量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参战,极大弥补了红军守卫兵力的不足,铸就了保卫黄洋界的铜墙铁壁,使敌铩羽而归。

      毛泽东得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欣然命笔,留下脍炙人口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吕少德 张文博

    网站编辑:朱 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