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文化大观
    “人灵秀”:提升文化素养
    发表时间:2021-02-18 来源:学习时报

    聂 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苏东坡《和董传留别》有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朱光潜认为“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古诗词尤具灵秀之气,不仅语句凝练、韵律优美,而且意境悠远、韵味绵长;不仅是文学经典,还蕴含大量历史知识、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可以与时代精神步步紧跟,启迪人的心智和才情,提高情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对大学生村官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他要求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诗词浓缩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使干部的认识、思维、审美和表达能力乃至情商得到全面提升。这是学诗可以“人灵秀”的时代价值之所在。


        提升认识能力
      古典诗词上自西周、下至明清,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人世百态和山水胜迹等方方面面内容蕴藏其中,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历史,认识世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善用优秀文化元素旁征博引,几乎每次讲话都引用诗词古语中的典故。比如,他在2013年1月22日中央纪委全会上,引用“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比喻腐败懒政;引用“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形容天下大乱;引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以及“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说明腐败就会亡国。这些引用起到借古喻今的警戒效果,也表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广博的知识储备。领导干部应该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从古诗词中撷取中华历史文化元素,增强知识储备,提高认识能力。

        提升思维能力
      诗可以激活人的诗性思维,包含形象思维、想象思维、求异思维、逻辑思维等,改善人的思维方式与精神质量。比如,根据“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可以体会其“诗中有画”的美妙意境;根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以放任想象随诗人驰骋;通过“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可以见常人所不能见;特别是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的“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诗句,可以学习蕴含其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总之,在学诗过程中,诗性思维能反复得到训练。而一个具有诗性思维的人一定是灵秀之人。诗性思维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因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命题,意味着更加深刻的变革与创新。如果具备集形象思维、想象思维、求异思维、逻辑思维等于一体的诗性思维,就能突破条框束缚,探索多种可能,寻求多种路径。所以,领导干部可以从古诗词中吸纳更多灵秀之气,培养诗性思维,以更具活力的精神气质迎接新时代,担当新使命。


        提升审美能力
      中华诗词韵律独特,言简义丰,意境空灵,形成极具古雅韵味的特殊美感,诗词的情感激发、道德教化作用都是通过其美感作用实现的。古诗词格外重视意境的创设,强调“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雄壮奔放的意境,“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悲壮苍凉的意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恬淡空灵的意境。一旦进入深邃高远的意境中,就会获得美妙的审美体验,进而产生情感和思想的共鸣。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利用诗词意境营造谈话氛围。在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讲话中,他多次引用诗文来“话家常”:用“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描绘亚太合作、展翅齐飞的新愿景;用“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表达对会议的美好祝愿。优美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意盎然的谈话语境,产生了巨大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应该“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多次强调要“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作为党的干部,要从政治高度看待生活情趣,培养健康高尚的情趣。诗词的浸染可以娱情怡神、滋养身心,提高审美能力,燃烧生命激情,塑造健康人格,从而成为一个具有美好情感和高雅情趣的人,一个远离低级趣味的人。


        提升表达能力
      古今凡优秀的诗词作品,在语言上无不具有形象生动、凝练含蓄、音韵和谐、感染力强等特点,因此在语言的锤炼上须下大力气。尤其古诗词篇幅短小,更要追求语言精炼含蓄,所谓“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学习古诗词可以提高语言运用的功力。“不学诗,无以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强调要从古诗词中学习语言表达。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文风要“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倡导“短、实、新”。他率先垂范,诗词古语在他的重要报告和讲话中俯拾皆是,不仅精炼了语言,也大大增强了感染力。比如,他用孟郊的《游子吟》表达孝道理念,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表明故土难忘,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抒发对澳门这块“莲花宝地”美好前景的信心,用“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教育广大干部在知行合一中担当作为。总之,他引用的诗词内容广泛,体现了深厚的诗词功底,恰到好处地传情达意,充满了语言活力。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自己创作诗词,在视察兰考时吟咏了自创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其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等诗句铿锵有声,既抒发了对焦裕禄的赞颂和追思,又表达了自己爱国为民的责任担当,寄意高远、感人至深。领导干部应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学习诗词语言的精妙隽永,善于化用诗中佳句甚至自创诗词,从而提升语言表现力,让表达真正入耳入心。
      诗是心灵的吟唱,学诗的过程,就是提振精神、涵养品格、提升素养的过程。在全国上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新时代,包含古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力量。领导干部是时代的“领头雁”,其素养高低直接影响执政能力,应率先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古诗词。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学诗,不仅能让自己“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增强人格魅力,而且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人们以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和行为上的良好示范”,让延续几千年的诗词文化与新时代相融,带动全社会形成弘扬民族精神、涵养道德品格、提升文化素养的良好氛围,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教授)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