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文化大观
    《韩非与法治》自序
    发表时间:2021-09-03 来源:党建网

    夏  海

     

    《韩非与法治》 夏海著 中华书局出版 

     

      先秦时期,令人着迷,中华文明的天空群星闪耀;先秦时期,让人依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思想学术文化的源头活水。

      群星是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墨子,源头活水是诸子百家思想。汉初司马谈概括为儒、道、墨、法、名和阴阳六家;《汉书·艺文志》拓展为九家,增加了农家、纵横家和杂家。先秦时期,具有显学性质的名为三家,实有四家。韩非认为是儒、墨两家,“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子·显学》,以后凡引用《韩非子》一书,均只注篇名)。孟子则认为是道、墨两家,“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杨即杨朱,属于道家。法家晚成,却深刻塑造了战国格局,秦王朝运用法家思想富国强兵,统一天下,其影响之大不亚于儒、道、墨三家。墨家在西汉时基本绝迹。秦汉之后,真正具有影响力的名为二家,实有三家。南北朝刘昼认为是道、儒两家,“道者玄化为本,儒者德化为宗,九流之中,二化为最”(《刘子·九流》)。冯友兰把老子与孔子的思想概括为“极高明而道中庸”,认为极高明即玄虚精神,主要来自道家,道中庸即入世精神,主要来自儒家,两者结合,便是中国哲学精神。 儒家与道家形成了阴阳互补的文化结构。法家沉寂了,却没有绝迹,而是暗流涌动,士大夫耻谈法家,统治者却明贬暗用。法家与儒家一起建构了外儒内法的政治结构,诚如汉宣帝所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在传统社会,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是儒家和道家,指导中国政治运作的是儒家和法家。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法家独立门户,自成学派。法家代表人物都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春秋时期有管子,战国初期有李悝、吴起,中期有商鞅、申不害、慎到,后期有韩非、李斯。他们的功业全面改变了先秦时期的政治版图;他们的思想深远影响了传统社会的政治体制。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他以法为核心,建构了法、术、势三位一体的政治思想大厦。韩非的思想对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王朝,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奠基和理论指导作用。美国学者本杰明·史华兹指出:“李斯不是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家,但显然是一位灵活而富于直觉的政治权谋家,正是李斯在将其同学发明的理论付诸实施的过程中起了更大的作用。”

      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他的形上思想资源是道家学说,“归本于黄老”,主题是老子“道”的理念及其“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形下思想资源则是先秦法家的不同派别,主要是商鞅之法、申不害之术和慎到之势。法是韩非思想最高范畴,集聚着韩非所有的政治理念和方法举措,“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心度》)。法的核心是赏与罚,“故善为主者,明赏设利以劝之,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严刑重罚以禁之,使民以罪诛而不以爱惠免。是以无功者不望,而有罪者不幸矣”(《奸劫弑臣》)。术是韩非思想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后人非议最多的部分。韩非是君主专制论者,他的所思所想都服从服务于君权的需要。术是韩非为君主设计的驭臣制臣的手段和方法,关键在于君主隐密而深藏不露,“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不得满室”(《难三》)。势是韩非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君主称王称霸的基础,“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人主》)。势的要义是君主专制,独享权力,“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扬权》)。对于法家和传统社会,韩非最大的贡献是融合法术势,使之互相联系,完美统一,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支撑。法与术是“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定法》);法与势是君主“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

      韩非过于洞悉人间的欲望、利害和罪恶,主张疗治乱世投以虎狼之剂,被传统社会的统治者尤其是暴君、枭雄奉为圭臬,给当时的百姓民众造成了无尽灾难。加之韩非神经过敏及偏执,喜欢把论点推向极端;文笔又峻急峭拔刻薄,赤裸裸地暴露人性的丑恶和政治的不洁。清朝之前,历史对于韩非的评价是负面的,总把他与秦朝苛政、二世而亡捆绑在一起。汉董仲舒认为,秦之暴虐与韩非有关,“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狠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汉书·董仲舒传》)。宋朱熹指出,韩非误导君主,“考之前史,则韩非、李斯惨烈无恩,诖误人主之术,非仁人之所忍言也”(《论督责税赋状》)。汉恒宽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认为韩非死有余辜,“韩非非先王而不遵,舍正令而不从,卒蹈陷阱,身幽囚,客死于秦。夫不通大道而小辩,斯足以害其身而已”(《盐铁论·刑德》)。汉冯衍认为,应烧毁韩非所有的书籍,彻底抛弃韩非的歪理邪说,“澄德化之陵迟兮,烈刑罚之峭峻;燔商鞅之法术兮,烧韩非之说论。诮始皇之跋扈兮,投李斯于四裔”(《显志赋》)。

      正是历史的负面评价,引起了我对韩非的兴趣。在完成《论语与人生》《老子与哲学》《孟子与政治》的写作之后,即投入到对韩非的研究。韩非确是个矛盾体,越读《韩非子》,越会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一方面,韩非思想深刻,无情揭示了人世间和政治领域的真实情况及其运行规律,讲出了很多政治道理,至今不能完全否认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韩非尖酸刻薄,对于人世间和政治领域的丑陋,既不遮掩,也不文饰,反而是经常地走向极端,夹杂着刻毒的情绪和阴影。譬如,韩非论证人性好利恶害,竟然漠视血缘亲情的存在,认为父子之间、夫妻之间也是利害算计关系,“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六反》)又如,韩非阐述法治的重要,竟然认为严刑峻法是君主爱民的表现,“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饬令》)。再如,韩非主张君主运用权术驭臣制臣,竟然公开倡导可以不择手段,什么人质、窃听、阴谋、暗杀等等,不一而足。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如此憎恨韩非;即使娴熟运用其思想学术的君主,表面上还得否定韩非。

      客观地说,韩非的思想理论确实存在着明显缺陷。最大的缺陷是韩非对人的看法缺乏人文精神和人道关怀,没有把人当作人来对待,不承认和尊重人的独立人格。君主管理百姓是在畜臣牧民,“夫驯乌者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驯焉?夫明主畜臣亦然”(《外储说右上》)。一般而言,思想家都会承认和尊重人的人格。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儒家思想则充满着人文精神,洋溢着人性光辉。两相比较,高下立判。另一个缺陷是韩非否认道德的政治作用,“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奸劫弑臣》)。这实际是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政治能否脱离道德而存在?德国思想家康德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人类社会需要的是“道德的政治家”,而不需要“政治的道德家”。政治的道德家只会玩弄权术,博取个人的政治功名,醉心于阴谋诡计,必定是对政治道德的反动。而道德的政治家追求整全性与完善性,他们才是政治文明所需要的公共权力的合法正当的代理者和管理者。还有一个缺陷是韩非没有价值意识,把自己的思想学说仅仅视作是君主的工具。政治理论必须是价值与工具的统一,价值规范工具,工具实现价值,价值比工具更重要。没有价值指导的政治理论,不管多么实用和有效,也难以让人信服。

      研读韩非,首先要有定力,不为其刻薄寡恩左右情绪;同时要有理性,在仔细梳理韩非思想过程中,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还韩非一个真实的面目。有的学者评价孔子、老子和韩非的不同特质,或许可以作为参考,“如果说孔子的伟大是中正的伟大,老子的伟大是超越的伟大,那么韩非的伟大,则是倾斜的伟大” 。

      《韩非与法治》全书分为五个部分,计二十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四章,主要介绍韩非其人,以及同诸子百家尤其是法家的关系。第二部分包括第五、六、七、八章,以善与恶为框架,阐述韩非的人性思想,比较分析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认为韩非的好利恶害属于性恶论范畴。第三部分包括第九、十、十一、十二章,以德与法为框架,阐述韩非的法治思想,比较分析商鞅之法,认为韩非既有继承,更有创新和超越,着力补充完善了商鞅有法无术的缺陷。第四部分包括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章,以君与臣为框架,阐述韩非的术治思想,比较分析申不害之术,认为由于《申子》一书大部分佚失,只能根据韩非的论述,补充完善了申不害有术无法的不足。第五部分包括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章,以官与民为框架,阐述韩非的势治思想,比较分析慎到之势,认为慎到已经具有法术势的全部思想要素,韩非在继承慎到之势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慎到的法、术思想。本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比关照中西文化关于人性、法治、民本与民主的不同看法。在改革开放的宏大背景下,进行中西比较是有积极意义的,不仅可以古为今用,而且可以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再创中华文明的辉煌。

      颜渊赞叹老师孔子时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用这句话来评价先秦思想学术文化,也是非常恰当的。学习研究先秦思想学术文化,越学习越感到其高大伟岸,越研究越觉得其玄妙深远。先秦诸子百家永远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学术文化宝库。每当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就更加离不开先秦圣贤及其思想学术文化资源,他们会给我们价值指导,他们会给我们智慧启迪,他们会给我们谋略选择。我们不要忘记:先秦思想学术文化资源还在滋养哺育护佑着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啊!

     

      作者简介:

      夏海,教授,法学博士。长期坚持国学和传统文化研究,著有《品读国学经典》《国学要义》《国学溯源》《论语与人生》《老子与哲学》《孟子与政治》《韩非与法治》。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