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文化大观
    一部通俗而兼具理论深度的好书——读《问道马克思: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有感
    发表时间:2022-01-13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庞元正  
      

      《问道马克思: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一部好书,是一部优秀的通俗理论著作,做到了大众化、通俗化,同时又有理论深度,是一部深入研究探索之作。我觉得这本书书名好、主题好、内容好、文字好、编辑好,是一部“五好书”。

      第一是“书名好”。“问道马克思”这五个字含义深远,取名马克思的书很多,追问马克思、走近马克思、回到马克思、反思马克思、倾听马克思、情系马克思等不一而足,但是“问道马克思”这个名字最响亮、最具有特色,它非常出色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问道”二字是整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体现。“道”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一个最基本的概念,甲骨文里边就有这个字,原意可以说是道路、途径,然后引申出来道理、规律、方法、本体等,它是个典型的中国哲学概念。“问道”在中国历史上也多有典故,《庄子》中有“鸿蒙问道”,孔子曾于黄河之滨问道于老子,“问道”有请教、探寻、追问、学习的含义,而这本书“问道”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所以,书名把这个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二者结合的一个生动体现。

      第二是“主题好”。这本书经过了4年辛勤的写作,而且是在对2000多人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100多个问题,最后又经过精心筛选,确定了40个问题,涉及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现实问题、理论问题、学术问题等方方面面。那么,如何把这些显得零散的问题整合在一起呢?这本书选取了“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个大问题,这抓住了当前我们思想界、理论界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然而,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信仰,还是我们没有回答好的一个问题,所以抓住这个问题就是抓住了核心,由这个核心、这个大问题为线索,也就把这40个小问题整合为一个整体了。也因之40个问题就有了统领,有了整体的意义,否则就显得零散。

      第三是“内容好”。这本书在精选40个问题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际应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争论,挑选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比较深入地分析,既简洁明确,又有理论深度,所以能够打动人、感化人。

      同时,内容好又体现在理论性、知识性、逻辑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统一。首先,理论性很强,作为中央党校教师,作者面对全国各地的学员最关注的、最鲜活的问题,能有比较生动的理论思考,加上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述是准确的、深刻的。其次,知识性比较强,作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外的哲学优秀成果结合得比较好,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还有一些经济学的问题,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泛,能做到深入研究并能通俗生动地阐述出来。再次,逻辑性比较好,逻辑是很重要的,作者写作中也注重逻辑的清晰性,所以读起来比较顺。最后,是它的现实针对性,全书40个问题的选取,是师生、领导干部、普通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现实感很强;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的理论分析也很有针对性,借此阐述了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理论与实际结合得很紧密,针对性强。

      第四是“文字好”。很多篇目作者做了精雕细琢,既简洁精炼,又涵义深刻,有的可以说是妙语横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文字概括得很有哲理。比如关于信仰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的:“人们认识世界有两个方面:一是想搞清楚‘是不是’的问题,这是事实判断;二是想搞清楚‘该不该’的问题,这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服从唯物论的原则,与人们的主观愿望没有关系,是按照客观标准和外在尺度认识世界;价值判断则是服从价值论的原则,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实甚至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这是按照主观标准和内在尺度认识世界。事实判断旨在求真,价值判断旨在求善。”这些话把人们思考的问题,通过非常简洁精辟的语言说得非常清楚,可以看到,文字上都是比较讲究的,可以感受到作者下了大的功夫。

      第五是“编辑好”。整本书封面设计、文字排版、页面设计,还有知识链接、延伸阅读、印刷颜色的设计,以及40个问题的编排等等,非常好,看起来很舒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我觉得,一本理论著作,一本需要认真思考的书,通过这样一种鲜活的形式,把它呈现给读者,就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所以我觉得本书的编辑工作做得很好。

      总之,这是一本好书,能在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增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广大读者、青年学生、干部群众来说,也能提供的一本很好的,既是大众化、中国化的,又具有相当理论深度的理论著作。

      (作者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原主任、教授)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