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文化大观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舞台搭进大山里
    发表时间:2022-06-0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巴马瑶族自治县,聚居着瑶、壮、汉等多个民族,是国家乡村振兴的重点帮扶县。多年来,活跃在这里的巴马瑶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用当地特有的多民族艺术表演形式,将演出舞台搭进大山里,将党的好政策送进山区群众的心窝里。

      巴马瑶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成立于1958年,现有演出经验丰富、功底扎实的演职人员26人。一直以来,艺术团始终坚持“服务人民、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宗旨,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次在自治区级、市级专业艺术活动中获得佳绩。

      多年来,艺术团始终围绕巴马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用文艺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艺术团深挖当地特色文化,参与了“春节联欢晚会”“壮族三月三”“瑶族祝著节”“戏曲进校园”等活动以及“致富不忘党恩情·争当脱贫明白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主题演出,年演出超过250场次,足迹覆盖全县104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

      过去的巴马山路崎岖,艺术团下基层演出都是用自行车驮着服装道具进山,一次演出来回少则十几天,多则一个月。如今的巴马已走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村村通公路,艺术团去山区演出更方便了,跟基层群众的心贴得也更近了。

      有一次,艺术团在西山乡福厚村演出,演员们刚准备表演,突然下起了大雨,眼看着观众全跑了,以为演出无法进行了。没想到,不一会儿,观众又纷纷跑了回来,还拿来了塑料布、木棍等工具。大家齐心协力搭起帐篷,演出得以继续,演员和观众的感情更深了,演出效果也更好了。

      1988年,17岁的高中生韦尊因为能歌善舞被招进艺术团,从接受剧团的培养、进艺术学校学习到参加演出、创排剧目,他不仅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演员,还成了剧目的创作者、艺术团的管理者。1999年,韦尊担任艺术团团长,除了要完成日常的表演,还要负责创作、策划、带新人等工作。“作为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文艺工作者,我深知山区的群众不仅需要文艺作品,更需要来自党和政府的政策指引。我们就是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节目传递党的声音,丰富群众的生活,让群众产生共鸣,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韦尊说。

      巴马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壮族补粮敬老习俗、瑶族祝著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成为艺术团的创作源泉。如歌舞《弩》、山歌《布努姑娘》、舞蹈《瑶人·彩蛋》等一批作品,就是取材于各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此外,艺术团深入山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创作推出了一批反映时代、反映群众生活的艺术作品。如扶贫歌曲《老乡家园》、小品《杨干部的星期天》等作品,挖掘精准扶贫题材,表现了村民在扶贫干部的带动下开展特色养殖、最终脱贫致富的典型故事。

      据了解,由艺术团创作的舞蹈《担山女人》《瑶山火》《映山红》、声乐节目《布努姑娘》《共产党好共产党亲》《我亲亲的大山》等,先后在各级基层群众文艺汇演中斩获殊荣;艺术团与广西创作中心合作打造的小品《月亮的笑脸》被推选参加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水上大型民族歌舞演出《梦·巴马》获评2019年度广西特色旅游演艺项目。艺术团还持续打造以“百姓文化舞台”为主题,以读书、唱歌、戏曲、舞蹈为载体的“放歌盘阳河”“舞动巴马”“寿乡山歌等你来”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坚持接地气、贴民心,通过多样化、多元化的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

      最近,由于疫情原因,艺术团的演出暂时停止了。艺术团所有演职人员纷纷下沉到百林乡基层,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尽管如此,艺术团的创作也没有停歇,一批山歌、快板、舞蹈节目正在进行紧张的创作、排练……(记者 卢旭

      
     
    网站编辑:穆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