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文化大观
    因为他们,非遗正年轻
    发表时间:2022-06-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从2002年“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启动,到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再到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经过20年的不断摸索和努力,非遗保护的中国方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时至今日,饱经岁月沉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再被束之高阁,进而成为流行于当下、传承创新的经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成为传承非遗老手艺的新匠人,在苦练技艺的同时,年轻人的创新思维与古老的技艺碰撞出迷人的火花,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的视野,真正融入了生活。

     

      非遗老技艺迎来年轻新匠人 

      每晚7点,在山西省太原市的“懿曲社”内,国家级非遗项目太原莲花落传承人王名乐都会准时登台表演。不到30岁的他在传习技艺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和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创作出《机不可失》《儿子的烦恼》等许多紧跟时代、鲜活有趣的优秀作品,令人耳目一新。2018年,太原市歌舞杂技团将王名乐特招入团,并成立了太原莲花落传习基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2021年,由王名乐主创的首部太原莲花落轻喜剧《合浪浪许家》在太原市青年宫上演,引起强烈反响。此外,他还通过成立“太原莲花落培训基地”以及直播、短视频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太原莲花落。

      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80后”非遗传承人谭佳丽钻研宁古塔满绣已有10余年。第一次接触色彩艳丽、构图别致、民族特色浓郁的满族刺绣,谭佳丽就爱上了它,并跟随该项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贾秀兰学习。通过10多年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谭佳丽的宁古塔满绣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构图细腻、冷暖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她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将非遗与国画、油画等多种绘画艺术进行融合,创作的作品广受好评,《东北三大怪》《唐卡》《马》《鹰》等作品更是获得了国家级和省、市级多项大奖。

      山东省高密市的“90后”聂鹏,自2010年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家乡的聂家庄泥塑。泥老虎是聂家庄泥塑的主要品类,聂鹏介绍,制作泥老虎有三大难点,分别是制坯、做哨与上色。“最难的是上色,所有的渐变色,都要求一笔完成,力道与深浅都需要长期练习才能掌握。”在聂鹏看来,制作泥塑半年即可学会,“但是学好是永无止境的。”为更好地推广聂家庄泥塑技艺,聂鹏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和“非遗在校园”活动,让“学非遗”在学校中成为常态。如今,聂鹏在高密市多所中小学开设了泥塑培训课程,每周进校授课,每学期末还组织开展文创比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青岛大学、潍坊学院等高校也把聂鹏的课程排进了课表,每学期定期开课。

      在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李伟、穆明、赵旭峰3位“80后”小伙儿因为热爱平定紫砂而走到一起,决心为平定紫砂的传承与弘扬贡献他们的年轻力量。在别人怀疑的眼光中,三人用10余年的时间潜心磨砺,共同打造了“晋明堂”平定紫砂品牌,带领团队中10多位“80后”“90后”,为古老的非遗技艺注入了新鲜血液。

     

      青年从业者成就“非遗正年轻” 

      年轻的传承人和从业者为古老的非遗带来生机和活力,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非遗正年轻”的样子。

      山东济南“皮影女团”的负责人李娟是济南皮影戏传承到第五代出现的第一位“女掌门”,其团队成员全部是“80后”“90后”女生。她们在从事皮影设计、雕刻的同时,积极探索“皮影+研学”模式,通过建立研学基地、创建济南皮影戏非遗研学课程体系、设计皮影文创产品等方式,让济南皮影戏深入大众生活,真正“活”起来。济南“皮影女团”演出的皮影戏大多为新创作剧目,作品延续了百年济南皮影接地气、生活化的艺术特点,故事老少皆宜、寓教于乐。目前,李娟和团队在为暑期皮影戏研学忙碌之余,开始创作“汉字皮影”系列,将汉字的魅力融入皮影戏表演。她们将传统艺术与传统美德、现代舞台表现方式融合在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了以“孝”字为主题的作品《孝感动天》。

      生于河南省禹州市钧瓷世家的“90后”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济慈并不一味照搬前人制瓷的器型和釉色,而是在观察和研究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从年轻人的审美视角出发,通过不同釉色的搭配产生更多窑变艺术形式。他通过将月白玉质感的效果与红斑相结合,创新制作“红霞”釉色,十分雅致。

      1986年出生的解永亮是黑龙江省级非遗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他注重各种表现技法的深度融合,创作了大量反映民族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鱼皮画作品。与此同时,解永亮还注重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研发创新,在传统鱼皮鞣制基础上进行防腐、防潮、染色等工艺革新。通过深挖赫哲族元素,他带领团队创作了大量反映赫哲族生活的作品,并出版了书籍《赫哲族鱼皮画文化传承》,广受好评。同时,解永亮还赴全国各地传授非遗技艺,带着非遗产品走进学校和展会,不仅提升了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知名度,也让更多人了解了赫哲族文化。

     

      非遗传承带来幸福生活 

      肖珺景的外祖父周祖宏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肖珺景运用在大学学习的品牌策划专业知识和她熟悉的新闻传播领域知识,于2020年开始了网络直播带货的探索。她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拍摄了一系列信阳毛尖茶的视频,并通过直播推广茶文化。她的作品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为家乡茶叶带来了新商机。去年6月,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及信阳市发起的“发现丝路最美茶乡”活动中,多国驻华大使和参赞品尝了肖珺景的手工茶,不仅对她的茶艺表演赞不绝口,还纷纷通过短视频平台下单茶叶伴手礼。“从开展电商营销以来,信阳毛尖茶产品的受众接受度与品牌效应逐步显现。让家乡的茶叶受到更多人的认可,我很开心。”肖珺景说。

      “晋明堂”创始人李伟介绍,从2018年起,“晋明堂”积极响应平定县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平定紫砂创客空间、紫砂艺术馆等文创场所,启动了“千人工艺师养成计划”,常年开设紫砂产业工匠培训班,从2018年至今,已陆续为县里数百名喜爱平定紫砂的高校学生开展免费培训。

      近年来,“晋明堂”不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他们计划在平定县布局和规划10多个紫砂单品生产基地,通过技术、设计和资金支持,帮助具备条件的乡村开启紫砂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平定紫砂产业化,产品将通过晋明堂及合作平台销售,带动更多农民增收。

      为了让聂家庄泥老虎触达年轻人群体,聂鹏积极在泥老虎的配色上寻求创新。他除了描画传统配色的泥老虎,还创新福虎、金虎、蓝白色的“哆啦A虎”等不同配色的作品,并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开发了鼠标垫、红包、水杯、抱枕等一系列文创产品。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通过年轻的非遗从业者的耕耘,非遗不再是无人问津的“穷手艺”,而是创业增收的好项目、助推乡村振兴的好抓手,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同时,也实现了年轻人的人生价值,成就了精彩的非遗人生。

      (统稿:张玲,参与采写:郭志清、张建友、苏锐、张莹莹)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