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党建要论
    人民至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发表时间:2022-07-11 来源:2022年第7期《党建》杂志

     

    人民至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韩延明

    (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原一级巡视员)

      

      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百年,是坚持人民至上、贯彻群众路线、践行初心使命、追求“无我”境界的百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其逻辑基点和精髓要义之一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人民立场、体现人民意志、充满人民情怀。

     

    2021年6月28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北京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这是情景交响歌舞《人民至上》。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与发展,

    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价值底色

     

      人民至上蕴涵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是党的群众路线一以贯之的根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百年不变的初心与使命。

      人民至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是为人民争取自由、谋求解放的伟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人民至上的立论之基和发展之源。

      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合写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中就提及了“人民至上”的概念,并明确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人类的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以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的“思想”和“活动”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自主性,他们积极在创造历史中创造价值且享有价值,彰显了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的高度统一。此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又进一步系统阐释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以人民至上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在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工农联盟等论述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人民群众是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依靠力量和决定力量,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毛泽东同志也明确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等。这些经典论断,从理论高度上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属性和理论品格,回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依靠谁”的动力支撑、“为了谁”的价值取向、“我是谁”的本源问题,成为人民至上的理论基石。

      人民至上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兴、由人民而强。人民至上是百年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崇高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人民至上,确立了源自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惠及人民、引领人民的价值取向和实践导向,彰显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价值取向。

      群众路线,一直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之中。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此后,群众路线成为党和人民军队卓有成效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服务群众的政治路线和领导方法。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提出,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人民求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让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带人民奔小康,都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彰显。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提出,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两个一切”是党的最根本的群众观点,“一来一去”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领导方法,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

      人民至上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价值底色。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价值内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和鲜明价值底色,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要求我们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人民至高无上,爱民重于千钧。不管是在基层工作还是在中央任职,无论是脱贫攻坚战还是疫情防控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始终“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坚持“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一切依靠人民的内在动力、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导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坚持人民至上这一重大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等论述,深刻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深邃意涵。

     

    1945年9月20日毛泽东为《大公报》职工题写的“为人民服务”

     

    人民至上是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根本价值遵循,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时代诺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取向,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

      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至上的集中彰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严细深实作风及时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各种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群众极为关切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努力做到对攸关人民切身利益的事情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人民是创造历史、改造现实、开辟未来的伟大力量。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和强大根基,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进程中展现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在复杂环境和艰苦条件下彰显出的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积极践行人民至上,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热爱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植根人民,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坚持人民至上,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及时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经常到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开展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提出了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精准方略。我们党不断完善接受人民监督的体制机制,始终将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判断标准,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这是8日上午,习近平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考察时,向村民们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坚持人民至上,必须“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归根结底是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6次提及“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2035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美好蓝图。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一个长期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和总的思路,强调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2021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就如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了深刻分析,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要求既要把“蛋糕”做大做好,也要把“蛋糕”切好分好。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要不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坚持人民至上,必须“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立场为党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坐标,以增进民生福祉、创造美好生活为治国理政的本质要求,庄严承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向全党发出“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的伟大号召。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指出“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回应人民诉求、满足人民期盼的重大政策和有效举措,充分彰显了人民领袖的高远境界、爱民情怀和使命担当,是对人民至上的生动诠释。

      人民至上是置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石之上、植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之中、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系之内的伟大价值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基点、价值原点与实践支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人民至上,是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根本价值遵循。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人民至上这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定站稳根本政治立场。要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学习,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汇聚人民磅礴伟力,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广大人民投身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要全面提升为民服务本领,着眼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用真抓实干创造出人民群众满意的新业绩,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

     

    网站编辑:张 璋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