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党建要论
    从老一辈革命家的人格风范看如何涵养坚强党性
    发表时间:2022-08-16 来源:2022第8期《党建》杂志

      

    从老一辈革命家的人格风范看如何涵养坚强党性

    聂文婷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切缅怀了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他们的崇高人格风范也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人格风范,是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的必修课。

      

      一、在砥砺理想信念中锤炼坚强党性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对党员干部来说,是有坚定理想信念,还是追求功利私欲,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行为举止。而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人格风范,正是蕴藏于其坚定的理想信念之中。

      坚定信仰不动摇。毛泽东曾自信地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 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为寻求救国济世的方案,周恩来反复推求比较,最终确定了自己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并笃信:“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刘少奇坚信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确能救中国”,所以将共产主义事业当作“终身事业”。朱德立志与旧秩序决裂,千里寻党,后又亲笔写下“革命到底”以明志。邓小平早在苏联留学期间就许下誓言:我愿“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入党之后,陈云便立志:“此身已非昔比,今后不是做‘成家立业’的一套,而要专干革命。”无论选择理想,抑或坚守信仰,老一辈革命家用充满荣光的一生践行了“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的承诺。

     

    朱德书写的条幅“革命到底”。(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坚定信念不变色。老一辈革命家大多出身富裕家庭,也接受过良好教育,有的已经谋得理想职业,完全可以过上优裕的生活。但他们为什么仍要坚定地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并能够始终如一?对此,陈云曾说:“一个愿意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不仅应该为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任务而奋斗,而且应该确定自己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到底的革命的人生观。”这些真正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老一辈革命家,他们入党、参加革命,绝不是为了自己的生计,更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挽救国家民族危亡,为了帮助百姓脱离苦海。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从要解决“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到要改造中国和世界,使得“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老一辈革命家不惧艰难险阻,不惜流血牺牲,为的就是一个理想,靠的就是一种信仰,而这种坚持,最终也铸就了他们担当伟业、清正廉洁、取信于民、以德服人的崇高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锤炼党性,首要的就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就是要把坚定理想信念当作一辈子的事,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无论顺境逆境都不忘初心使命,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成就精彩人生。

      

      二、在不懈奋斗中锻造崇高人格风范

      奋斗,蕴含于老一辈革命家毕生的壮阔实践之中。一路风雨,一路辉煌,在不懈奋斗中,老一辈革命家树立起崇高的人格风范。

      敢于担当的主动精神。是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衡量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试金石。老一辈革命家正是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1945年抗战结束后,面对蒋介石重庆谈判的邀请,毛泽东经过慎重考虑,坚持认为:“重庆是可以去,必须去。”风险之大须以“弥天大勇”来担当,一句简单却坚决的表达,体现了一位领袖发扬历史主动精神,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的担当与格局。

     

    毛泽东飞赴重庆谈判时在延安机场。(来源:人民网)

     

      严守纪律的大局观念。共产党人旗帜鲜明讲政治,既要保持政治定力,不放弃自己符合实际的主张,更要恪守政治纪律,牢记“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之理。革命征程中,邓小平曾在中央苏区蒙难含冤,曾在太行山上煎熬搏斗,也曾因坚持正义而“三起三落”,但他始终胸怀大局,豁达乐观,不坠青云之志。每次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他都以顽强的意志排除各种干扰,心底无私为党工作,坚定不移推动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和实践,展现了一位共产党人对原则的坚守、对大局的维护。

      清正廉洁的公仆意识。老一辈革命家深知清廉是福、贪欲是祸,始终奉行“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的原则。当收到家乡父老寄来的土特产后,周恩来当即回信寄去100元钱,并随信附一份《中共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和停止新建招待所的通知》,如此“艺术”拒礼,既考虑到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又展现出共产党人廉洁自守的崇高境界。陈云曾对子女“约法三章”,教育他们要清白做人、低调行事、不搞特殊、不事浮华。讲原则不讲面子,讲党性不徇私情,这正是老一辈革命家铮铮铁骨见清廉的风范。

      高尚纯洁的道德操守。老一辈革命家是修身立德的典范。朱德平易近人,杨得志上将在回忆土地革命时期自己的军旅生涯时曾说:“朱德军长平时对人很好,有说有笑,从来没见他发过脾气,骂过人,什么也难不着他,我们都把他当父母看待。”刘少奇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我们的道德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道德。”可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风范和风度,更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道德风范。正是因为有无数“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共产党人,才构筑起了属于中国共产党的道德丰碑。

     

    刘少奇在出行的列车上和群众亲切交谈。(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共产党人要做起而行之的奋斗者,在摸爬滚打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真抓实干中发扬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在奋发有为中清廉自守、怀德自重,以强大人格力量锻造坚强党性。

      

      三、在弘扬优良作风中滋养坚强党性

      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形成了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形成并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过程,也是滋养新时代共产党人坚强党性的过程。

      理论联系实际。老一辈革命家是创立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典范。毛泽东始终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1929年,为纠正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反对主观主义,毛泽东指出:“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领导和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42年2月,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报告中明确阐释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内涵。经过整风运动,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全党确立起来,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共产党人,要接续传承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密切联系群众。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周恩来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总服务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心系人民,对人民群众保持高度热爱,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1958年7月,周恩来来到广东新会视察。一到新会,他便叮嘱地方负责人:“不要使我同群众有距离。”在礼堂作报告时,群众很热情却被拦在会场门外,见状,他笑问:“为什么把我同人民群众隔开来?”周恩来曾谈到,“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如果忘了,就是忘本。”其中的这个“本”,就是人民群众。跟随老一辈革命家的步伐,新时代的共产党人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道理,以此赢得民心、赢得时代,从而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周恩来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休息时与群众在一起。(来源:人民网)

     

      批评和自我批评。毛泽东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的坚定倡导者和忠实实践者。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针对此前中央和地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毛泽东指出:“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透过如此毫不隐晦的自我批评,可以看到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勇于担当、善于负责之勇气,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之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清除党内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应自觉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不断躬身自省、检视自身,改正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

      真学深悟,才能笃定力行;正心明道,方能行稳致远。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的人格风范,就要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代共产党人要涵养坚强党性,就要在砥砺理想信念中加强政治历练,在不懈奋斗中加强实践锻炼,在弘扬优良作风中加强品质淬炼,从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再立新功!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网站编辑:张 璋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