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公民道德建设
    点亮道德明灯 共筑精神家园——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读本》
    发表时间:2021-03-0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陈有勇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说:“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科学分析新时代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要求。

      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读本》一书,紧密结合《纲要》主要内容,根据《纲要》中提出的四项重要任务,分成“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四个部分,理论结合实际,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展开深入浅出的阐释。

     

      系统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纲要》中明确提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读本》显著特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读本》共有16章,多处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论述,并对总书记的论述展开详细解读。每章首页是“重要论述”,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本章内容相关的经典论述摘选出来,指引本章内容要旨。本书第一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阐释了把握学习内容、注重学习方式、注重学习成效三个方面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了整党、‘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通过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不断强化党的理论学习、教育、武装工作。”在第一章首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重要论述,既是对我们党思想教育的总结,也是对本章内容核心思想的揭示。

     

      讲述党史故事,阐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我们党是一个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党,有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本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世界格局,而且这种改变还在持续深化。美国知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明确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读本》第一篇“筑牢理想信念之基”,重点阐述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将党史融入其中,多处引用党史故事。书中讲到共产主义成为老一辈革命家共同选择的故事:1936年,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数次讲话中提到,他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周恩来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时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不懈奋斗,最根本的力量源自内心的理想信念,来自马克思主义信仰。

     

      引经据典,阐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5000多年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已经成为中国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是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观,是支撑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基本的道德规范。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读本》在各个章节都有引经据典,使得全书充满文化底蕴。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在创造出光辉文明的同时,也塑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对于中华民族的传承至今的精神品格,书中通过引用经典名句做了如下阐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公灭私”“天下为公”的尚公精神,“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民族团结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时代潮流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引经据典不是简单的引用,往往是透过历代思想家对某一概念或某一问题的见解,辩名析理,阐明概念或问题。书中第十章对“敬业乐群”的阐释就辨析了多位思想家的见解。“敬业乐群”是一个成语,出自西汉时期戴圣所编的《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话。北宋程颐更进一步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一个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担任什么职务,都应该用辛勤的劳动和扎实的工作,践行敬业乐群这一朴素而又崇高的美德。

     

      问题导向,结合现实问题阐述社会公德

      公德是关照到社会中他人安宁幸福的品德,人们有公德,整个社会才会和乐有序。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说:“群体之所以能够团结抱团,国家之所以能够上下齐心,都是因为每个人具备公德才得以实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人们的公德意识也得到很大提高。但由于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影响,道德领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违社会公德的事件时有发生。培育社会公德,需要对引起关注的社会公德问题作出解读。

      问题导向、理论结合实际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读本》的鲜明特点,在论述社会公德时,这一特点尤为明显。《纲要》提出:“推动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本书第八章论述应用法治手段治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时就讲到:实践证明,顺其自然不是文明养成之道,一个社会整体文明素养的形成,往往都是依法治理、依规管理的结果。“醉驾入刑”,推动“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蔚然成风;立法强制垃圾分类,节约资源渐成文明时尚;以法治破解高铁“霸座”问题,无赖行径受到严惩……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个体主动作为,也需要榜样引领示范,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这样的论述接地气,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对于个体来讲,社会公德要落到一言一行中,落到接人待物中,在具体细节中见真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社会公德修养是一个人一生的修行,日常生活就是修行的道场。我们每天和不同人打交道,处理各种关系到他们权益的事情,都需要自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有违社会公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深入浅出,明白晓畅见功力

      孔子曰:“辞达而已矣。”写文章就是要把意思表达清楚,让读者喜爱看、看得懂、受启发。文辞佶屈聱牙或者华丽空泛,就过犹不及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读本》在语言上的特点就是深入浅出、言之有物、明白晓畅。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读本》善于将典籍、历史故事、寓言等融为一体,语言生动活泼,读起来津津有味。在论述“爱岗敬业成绩就职业梦想”时,作者就讲了这样一个寓言:一个过路人来到一处建筑工地,问建筑者:“你们在干什么?”一个人没好气地答道:“从早到晚,就是砌砖垒墙。”另一个人骄傲地说:“我们在建造美丽的宫殿!”同样的工作,由于态度不同,带来的感受也截然不同。寓言的运用,使文字灵动起来,读起来饶有趣味,读者在会心一笑中受到启发。

      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正是在伟大民族精神的推动下,中华民族不断创造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归纳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本书对“四个伟大精神”展开论述,在论述“伟大团结精神”时有这样一个比喻:“一个手掌,摊开是多个指头,握紧是一个拳头。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如果有‘众人拾柴’和‘三个臭皮匠’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就会无比强大。”

      中国是礼仪之邦、崇德之国,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德政德育、修身立德。在新时代,我们昂首阔步走在民族复兴的大路上,更需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读本》有助于形成正确道德认知、提升道德水平、增强道德实践能力。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