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时代楷模
    水滴石穿 闽宁情长——记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之五
    发表时间:2020-09-03 来源:党建网

      他们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筚路蓝缕、驰而不息,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

      他们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闽宁协作事业的坚定践行者,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接续奋斗者,是社会扶贫的创新发展先行者,是全球减贫治理中国智慧的积极探索者。

      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

      

    多方求索,扶贫开发探新路

      1998年秋天,刘昌富收获第一茬蘑菇,卖了800多元。这一年,刘家增收2.9万元。“以前,一年只产两三百斤土豆,再无别的收入。”

      改变发生在1998年。当时,福建“扶贫状元”、福建省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带来已在福建广大乡村成功实践的科研成果——“以草代木”种蘑菇。作为闽宁协作落地的第一个产业,菌草产业如今已在宁夏步入科学化培植、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的轨道。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始终以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姿态,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摆脱贫困的创新路径。这个过程中,“爱拼才会赢”的闽商群体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一支生力军。他们赴宁夏投资办厂,开展经贸合作,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为扶贫开发注入市场元素。

      福建籍侨商陈德启看上贺兰山东麓一块10万亩荒滩地,投资15亿元,栽种500万株防护林,种植2万亩有机酿酒葡萄,把戈壁变成了绿洲,吸纳2000多名农民就业。

      2010年,福建省第七批援宁干部林珍发、林超雄提出在西吉县建设产业园区,把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西海固,打造宁夏南部山区产业集群。“如果产业园区建不起来,我俩继续挂职,不回了。”林珍发、林超雄立下“军令状”。第一批50名企业家来了,看了摇头。二人不气馁,背着十几公斤马铃薯,坐着火车到处招商,最终才说服国圣食品公司入驻园区,从事马铃薯加工。

      西吉的马铃薯产业冲破制约,打通全产业链,成为西海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样板;泾源已建成牛肉加工、草畜饲料、农民养牛合作社体系,发展成为西北地区肉牛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隆德的中药材基地联合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带动家家户户种植中药材,传统产业迎来新的春天。

      (本稿件选自《福建日报》 记者:张辉、吴毓健)

    网站编辑:王 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